孩子抢玩具抢到哭 机智的家长怎么做?
文 ᅵ紫茵
图 ᅵInternet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争斗。
01
▼
傍晚在小区遛弯,偶遇这样一幕:
一个4岁模样穿蓝T恤的男孩(我们估且叫他小蓝)正抱着自己的玩具小车,一人一车在滑梯上玩得不亦乐乎。
这时,另一个穿绿短袖(代号小绿)的年龄相当的男孩也来滑梯玩了,看到小蓝手里的玩具车,羡慕不已,于是跟带他来的爷爷说:“我想玩那个车。”
小绿的爷爷闻言立马跑过去找小蓝,“小朋友,能让他玩会儿你的车吗?”
小蓝没有吭声,继续着自己的游戏,把玩具车放到滑梯上,让玩具车先滑,他追着玩具车往下滑去。
小绿正站在滑梯下面,见机就抱住了比小蓝先滑下来的玩具车,而小蓝却非常灵活,一滑下来就把自己的玩具车抢了回来,然后拔腿就跑。
小绿在后面紧追不舍。
两个孩子都使出全力在游乐区里你追我赶。
追了一会儿,体形较胖的小绿发现距离小蓝越来越远,有点绝望,干脆停下脚步,站在原地大声哭了起来。

小绿的爷爷心疼地跑过去搂住孙子,“别哭别哭,爷爷给你去要。”
此时的小蓝也跑到了自己的妈妈旁边,边喘气边向妈妈寻求帮助,“他要抢我的车!”
小绿的爷爷走了过来,径直跟小蓝说:“小朋友,你让他玩会儿怎么了?你怎么这么小气呀?你让他玩会儿,一会儿再还给你,又不是不给你了。”说着,他伸手就要去拿小蓝手里的车。
小蓝看样子有些害怕,但还是紧紧把小车搂在怀里,不肯松开。
这时候,小蓝的妈妈沉不住气了,出言阻止:“哎,您别抢小孩子的车呀。”
小绿的爷爷愣了一下,把手收了回去,却拿出长辈教训人的口吻,“我孙子想玩儿,让他玩会儿怎么了?小孩子不能这么小气,尤其是男孩呢,得学着大方点。”
小蓝的妈妈有点不高兴了,“这是他自己的车,他有权利做决定。”随后她低头问小蓝:“你愿意给他玩儿吗?”
小蓝没敢说话,但却摇了摇头。
小蓝的妈妈拉起小蓝的手,“那我们走吧,到别处玩去。”
母子俩径自起身离开。
小绿的爷爷悻悻地回到仍在哭泣的孙子身边,嘴里嘟囔着,“这家人,真小气!咱不玩那车了,我们回家拿自己的车,比他那车还大呢,又大又好!”
02
▼
争抢玩具的事情总是在孩子们中间发生,而家长们的做法大致分为几类:
● 博取同情型。游乐场里,A先驾驶着玩具车,B想玩,A不让,B找家长哭,家长出面,“你看他都哭了,你就让他玩儿会儿吧。”
● 道德绑架型。参见上面例子中的小绿爷爷,对方不给自己孙子玩玩具车,就指责对方小气,教训对方要学会大方分享。
● 强迫就范型。A在摇木马,B也想玩,A不让。A的家长不好意思了,强迫A从木马上下来,让给B。
● 不闻不问型。听凭孩子自己去处理这样的争端,自己低头看手机,不理不睬。
● 树立规则型。建立游戏规则,借机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和平游戏。
这些做法到底孰优孰劣呢?
我们先来说说博取同情型。
优点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足够重视,给了孩子足够多的关爱,可有个成语说的好:“过犹不及”,关爱和重视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限度。
在家长的口中,“他都哭了”成了一个拿来要求所有人都让着他的理由。可是,如果不论是非对错,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妥协,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性地拿“哭”当成一种“武器”,用来威胁家长乃及其他人。
想吃甜食,哭!
想看电视,哭!
想买玩具,哭!
到点不睡,哭!
不想上学,哭!
.....

如果只要孩子一哭,溺爱的父母就投降、迁就,那么不知不觉间,就会在孩子的性格中播下任性、胡闹的种子,孩子就会得寸进尽,反复“要挟”家长。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娇惯蛮横、自私自利。
世人都知道被宠坏的李天一,著名歌唱家李双江57岁得此幼子,太过娇宠,缺乏管教,导致李天一从小就到处惹事生非,被冠以“银枪小霸王”的称号,直至最终因强奸罪锒铛入狱,被判刑十年。
还有一位高中生,因为母亲不许他上网,一怒之下竟然猛砍母亲七八刀致其重伤。所以,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不仅是在害孩子,也是在害自己。
成人之后,“哭”更是一种无奈的情绪发泄,一种不够理智的冲动行为,甚至有时候还会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俗语所说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典型的泼皮无赖行为,正是由“哭”而始。
孩子迟早要长大,会离开家庭、步入职场、迈入社会。小时候跟别的孩子抢玩具,“哭”了,家长就要别的孩子把玩具让给自己;那么长大了在职场中遭遇竞争,在竞争中遭遇失败,“哭”还能管用吗?
哲学家卢梭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所以,对待孩子,家长需要适时适度地狠心一点。小时候让孩子适当地遇到点挫折、受到些冷待并不是坏事,那样孩子才不会被养成“玻璃心”、“妈宝男”。

再说道德绑架型。
因为小蓝不把玩具车让给小绿玩,就指责小蓝“小气”,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可实际上,玩具车本就是小蓝的,而小蓝之前跟小绿也并不认识,他是有权利决定自己要不要跟陌生人分享玩具的,这是一种“物权”。
照小绿爷爷的逻辑,难道,等小蓝和小绿长大了——
小蓝有钱不给小绿花,就是“小气”?
小蓝有车不给小绿开,就是“小气”?
小蓝有房不给小绿住,就是“小气”?
小孩子的社会其实就是成人社会的一个雏形,分享也是需要原则和限度的。正如我们不能强迫一个成人跟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所有,我们同样也不能强迫一个孩子跟陌生孩子去分享。孩子想不想分享,想跟谁分享,都应该是主动自愿的行为。
我倒是很欣赏小蓝妈妈的做法,并没有因为小绿爷爷指责孩子“小气”,就要求孩子必须表现出“大方”,而是坚持征询孩子自己的意见,当得到孩子不想分享的回答后,就带孩子离开,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而另一种“强迫就范型”的家长则与小蓝妈妈不同,他们会在小绿爷爷施加的“道德压力”下,强迫孩子跟小朋友分享玩具,表现出“大方”。
可在这样的“大方”背后呢?潜藏着的深层次心理:
一面是对强者(道德绑架者)的妥协,一面是对弱者(自己孩子)的强迫。
一面是对其他成人的讨好,一面是对自己孩子的冷酷。
这样的做法,会容易让孩子感觉不到家长的保护和关爱,缺乏安全感。

相比而言,与其“强迫就范”,倒不如“不闻不问型”。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争执乃至争斗,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反复的试错和纠正,他们自己会锻炼和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面对问题、解决矛盾。
所以,只要争执不上升到暴力,家长适当地装聋作哑、不闻不问,其实是一种放手,给了孩子自己一个独立和成长的机会。
最后,再来说“树立规则型”。
我还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件事儿。
小区里有个孩子拿了较大型的火车轨道出来玩儿,吸引了众多孩子的注意,大家都围了过去,有上手抢的,有抢不到哭的,场面一度混乱失控。
这时候,拿火车轨道孩子的妈妈站了出来,振臂一呼,要孩子们排好队,每个人可以轮流玩一次。
在她和其他家长们的组织下,孩子们很快就有序地排好了队,轮流玩着,每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这样的轮流也是一种分享,而分享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掌握的美德和品质。学会分享很重要,所谓“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分享的同时,也会收获来自他人的善意、温暖和友情。
但学会分享的过程不是强迫来的,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前提条件的。
03
▼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技巧和前提:
● 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分享应当是一种自愿行为。
当孩子知道有些东西是自己的时候,说明孩子的物权意识萌芽了,这一般发生在2至3岁,所以家长往往会发现,在3岁左右的时候,孩子突然变“小气”了,其实,只是因为在那之前,孩子还没有物权的概念。
在孩子的物权敏感期,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好好跟孩子商量他是否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借出去,千万不能不征求孩子意见就“大方”做主。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父母应该婉转拒绝对方,不能害怕“丢面子”而对孩子发火,强迫孩子就范。因为孩子只有在得到足够尊重的时候,才更有安全感,以后才愿意敞开心扉,学习与人分享。
● 在互动中分享。
分享应当是一种互动行为。
分享是需要有回报的,如果只是单方面付出,那就不叫分享。
在教会孩子分享的过程中,作为家长,要给他足够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回馈,认识到分享是一个正面的愉快的过程。
而当孩子分享之后,也得到了对方的分享,新鲜的玩具和图书,友情与快乐,这样的良性互动,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 在分享中建立规则。
分享是一种社交行为。
社交原本就是需要一定的界限和规则的,遵守规则是社交行为得以和谐与稳定开展的重要前提。
前面提到的那个“制定规则型”的妈妈,巧妙地利用规则,让自己的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既扩大了社交圈,又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都遵守排队、轮流这样的规则,才能够和平相处、愉快玩耍。

我们都很爱孩子,但爱不是娇惯,更不是纵容!
请用语言和行为告诉孩子,“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
可以哭,但不要闹。
我们都要学会平静、温和而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