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金花弃高薪回乡 传承家乡扎染
苍山一片雪,洱海一滴水
她,用柔软纯净的白
用深邃温润的蓝
在大理织就蓝天

说到大理周城,很多人一定会想到白族扎染,2006年周城白族扎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称其为“没有针线的刺绣”。

张翰敏从小生长在云南大理周城,因为读书和工作,她很早就离开了家乡。2007年大学毕业后,张翰敏成为了一名历史老师,后来又在北京一个国际慈善机构从事社区发展工作。

2013年,她放弃大城市的高薪白领工作,回到家乡创立了大理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开展手工扎染体验活动、手工织布、蓝续作品销售。为了留住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古法扎染技艺,也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扎染认识大理、感悟自然。

扎染本质上是一种防染技术,通过将手纺布上不需要染色的位置结扎、捆绑,再浸入由板蓝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的染液,做出样式各异的图案。


一张刚从织布机上下来的白绵绸布,要经过设计、制版、印刷、扎花、沉染、漂洗、晾晒、拆线才能够做成一件合格的扎染成品,有的还需要蒸煮、脱浆、熨烫来保证质量。


“我觉得,扎染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不仅仅是一块布,它更是村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的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在张翰敏记忆中,儿时的周城是蓝色的,路旁晾晒着蓝色扎染布,淡淡的板蓝根清香在空气中流动……但后来几次回家张翰敏发现,不知不觉中,板蓝根飘香的蓝色周城在慢慢消逝,做手工布的老人也相继离开。

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积累在张翰敏的内心,对她触动很大,亲历着原来族人引以为傲的东西在慢慢消逝的阵痛。于是回周城的头一年,张翰敏找到村里的老人聊天,聊周城,聊扎染,了解手艺,整理图案……
对白族传统扎染越了解,张翰敏心里越自豪,也越焦急。

“我要为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做点什么。”这个念头在张翰敏心中萌生,而且日益强烈,她觉得这是一件等不得的事。终于,2013年她决定返乡创业。

张翰敏还从奶奶手里接过手工布作坊,将家里百年历史的白族“四合五天井”套院进行改造。把村里为数不多的会织布的老人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和制作手工布,将织布和扎染新生计划结合起来,将“布艺的美”展现在生活中。

对于张翰敏来说,扎染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呈现,而是与人的互动,与自然的互动。


现在,张翰敏的蓝续团队已经实现植物染料的自给自足,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他们希望能挖掘、吸引和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让这门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手艺得以延续。


在张翰敏看来,扎染不仅仅是自己一生的事业,更是她和族人一起做的最美好的事情。扎染能让她感受到温暖和爱,以及生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幸福观不再是要拥有几套房子,也不是一年要买多少名牌服装。
而是踏踏实实在这个地方,听着老人说着故事,和他们一起做着扎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