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职业伦理考题解析(第三弹)

大家好,我是于玲娜,对上周发布《心理咨询伦理考试来了,4道难题,你怎么答?》一文,后台收到一些热心网友的回复。前面两道题已经做了解析,今天我们来看看第三题。

问题:来访者能正确理解你的话吗?
咨询师对来访者说:“你的力比多受到了压抑,如果能让它释放和宣泄出来,你的症状也许就好了。”来访者问什么是力比多,咨询师说:“简单讲,就是性能量。”“就是说,我在性方面太压抑了,应该放开一点是吧?”——此时咨询时间已到,咨询师没说什么,直接结束了咨询。
当天晚上,来访者下载了约P软件,两天后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由于没做好保护措施,被传染了艾滋病。
先来看看网友们的回答:
@秋樱子
咨询师有责任,ta对来访者下了“决断”,即“你的问题就在于xxxx”,属于咨询能力不够。
@静待花开
我觉得这个咨询师做法不妥,没有说清楚误导了来访者。
@和悦
咨询师的言语是有歧义的,而且解释简单粗暴,就类似医疗事故,诊断有误,给错了药,这个是伦理么?是专业的问题,更像专业不合格的问题吧。
@诗酒趁年华
违背伦理。直接给出咨询建议,不够中立,违背伦理。此外,此咨询师咨询能力有待评估。
@李峥
第三个例子,没有违背职业伦理,如果说一定有罪的话,应该是解释不充分吧?不过这有些牵强。如果我说人要有钱才能过上好生活,明天大家都去抢银行了,我是不是要负责任呢?解决性压力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患者应该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槛内人
没有违反伦理,最多咨询师有点缺德/轴/不负责任?时间到了就结束咨询,也不管有什么隐患。但生活中有无数我们自己以为无需解释的话语,对方会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误解,没有道理要求说话的人为对方的误解负责啊。
@科斯塔维奇
需要承担责任,没对对方尽完整职责的责任。咨询应该遵循每次完整的原则,不应该留悬念,起码要简短地打消对方的疑虑。
我把同样的问题也发给了映心堂的咨询师,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回答的:

咨询师是有责任的。咨询要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本案中,当来访问:“什么是力比多”的时候,已经给了咨询师解释的机会,但咨询师没有说清楚该来访被压抑的力比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结、未完成事件、情绪情感、或想法,有秀自己理论知识的嫌疑,似乎没有为来访的福祉考虑。
另外,对于来访不能正确理解咨询师的话。咨询中,由于来访心理发展所处的阶段,或对人际互动情境的理解能力,或因为其内在的客体关系,有时候来访是不能理解,或者会误解咨询师说的话的。就像跟一个孩子表达成人世界的内容,孩子听不懂,有时误以为你在指责他一样。这种情况跟本故事中,由于咨询师使用专业术语,来访不能正确理解是有区别的。

是专业胜任力和不顾及来访者福祉的问题,存在较大程度的自恋剥削情况,显然违反了伦理守则。
解 析
个人认为,在这一案例中,咨询师也许在理论认识上有一些局限和模糊之处,但并没有有意“误导”来访者。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话的误解,更像是一种“跨文化”沟通障碍:咨询师所在的经典精神分析文化,和来访者所在的世俗文化,二者对“性能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此处咨询师没有违背伦理的操作。
如果来访者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很可能就不需要心理咨询了。也就是说,大多数心理咨询中,在相当多的时刻,来访者可能都会处在一种困惑的状态。咨询师从来没有义务或者责任,要保证来访者带着一种“清晰而完整的理解”结束每一次咨询。(这样的要求,再厉害的咨询大师也无法做到。)
当然,有些来访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期待,他们希望在每次结束咨询之前,都能得出一个有用的“结论”,然后在生活中去尝试。——这当然不是咨询师能做或者该做的事,而更像是“生活教练”的做法。
不过,本案例中的咨询师的确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就是在咨询时间到时,告诉来访者“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来讨论”——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来访者在两次咨询之间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付诸行动。
最后补充一点:提供建议本身并不一定违背伦理。很多时候建议甚至是必要的:建议正在被家暴的来访者报警,建议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向家人或朋友寻求支持,建议焦虑的来访者做呼吸练习或正念练习,建议严重进食障碍的来访者住院治疗,等等。
相关阅读


如果你在东京,也可以直接
拨打预约热线 070-1260-0777
于玲娜 / 文
猫和老书 /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