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读书——2019年4、5月读书整理
写在前面:
非常抱歉,终于把四月份的读书整理拖成了四、五月份读书整理(还好并没有拖成第二季度读书整理),这些日子,是被课程作业和论文奴役的日子,自由读书的时间不多,反思的时间也很少。常常觉得日子在空耗,理想也在一天天空耗。不过回顾一下,发现这两个月也并没耽搁读书,总算还是有些收获,一并写在这里。
莎士比亚全集中的两卷勉强算作这两个月的经典大部头计划阅读书目。
地下室手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5.0
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卷 莎士比亚 5.0
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 莎士比亚 5.0
《地下室笔记》是陀氏早中期的作品,全书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恐惧。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自言自语,追问了自由、上帝、理性和信仰的意义,后来也被视作存在主义哲学的先声。第二部分文学色彩更重一些,写了当地下室人走出地下室,亲身实践他的哲学时,必然遭受的绝望、侮辱与失败。
“地下室人”代表了这样的一类人,初看时觉得他们是如此自负、偏激与绝望,然而又有着强烈的自毁倾向,小说开篇第一句便是:“我是个病人……我是个凶狠的人。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他们一面渴望幸福,一面又嘲讽幸福,一面渴望权力金钱,一面又憎恨那些追逐权利金钱的人,他们有一定知识,但并没有行动的勇气,渴望自由,却并不能承担责任。虚无与绝望击溃了他们。
他们越是高傲,就越是敏感,越是病态自卑,越是喋喋不休,自怨自艾,怪异、阴森,悲痛地挣扎,像是在哥特教堂里被困的小兽正声声嘶吼——我原想用野兽,但我忽然醒觉,主人公实在是没什么力量的,他只是痛苦罢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不遗余力,一定要再三表达敬仰的作家,在不同的地方读到、听到过对俄罗斯文学这样的评价,“俄罗斯文学史就是俄国人民的受难史”,王德峰老师也说,伟大的天才们用自身的敏感察觉人类的苦痛,并用文学表达出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位只身肩负民族苦难的作家,他的作品太厚重、太磅礴了,你全身心感受那种浩瀚,因而常常忘记自身的存在,这种感受近乎信仰。
人生短暂,应该读一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然就太遗憾了。当然,也有坏处,读完后,恐怕很多小说再读就索然无味了。这是可以无限拔高你审美阈值的作品。
译林出版社的《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二卷是莎士比亚的喜剧集,相较于他的悲剧而言,喜剧没那么深刻复杂的意蕴,娱乐性和大众性更强些。可以看出一些超越时代的精神(如对爱的 讴歌),但也不必过度拔高,用现代的眼光看,《驯悍记》不挺庸俗吗(主要讲了一个莽夫如何驯服一位悍妇,让她从此遵从妇道的故事,看不出作者有批判的色彩,反而写得挺开心的?)。
尽管当下莎剧已经被经典化,仿佛与大众颇有隔阂,但在当时显然是作为大众文化出现的。因而当然有娱乐大众迎合大众的一面(恐怕还不少),在喜剧中尤为明显。喜剧情节离奇,对白幽默,作为进入莎翁文学世界的入口再好不过了,尽管水平参差,但是也有像《仲夏夜之梦》这样的精品。
远山淡影 石黑一雄 4.5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村上春树 4.5
《远山淡影》是诺贝尔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一本以“回忆”为主题的小说,我在看完后,脑海中浮现了一个英文词“nostalgia”,这个词由两个希腊语词根“nostos”(回家)和“algia”(病痛)组成,用在这里非常贴切。主人公正是一面回忆着,一面舔舐着伤痛,一面掩饰着伤痛。全篇弥漫着这样一种“回家”的“伤痛”。
此外,我发现如果不看后记,这篇小说我真的没读懂(但并不影响阅读)。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同样是以回忆为主题的小说,同样是日本人的作品。村上直接援引了李斯特的一部钢琴曲集的名称作为小说题目。钢琴曲集中的“乡愁”这首曲子贯穿全篇,也为小说奠定了情感和氛围的基调。多崎作沉入回忆中,寻找失去的自己,寻找失去的色彩,试图愈合过去的伤痛。小说关于孤独、成长与爱,村上的一贯叙事。
李斯特的钢琴曲集《巡礼之年》(又译作旅游岁月)也十分推荐,读小说时听着这张专辑,整个人仿佛也陷入了回忆的淡淡忧伤里,是难以忘怀的体验。

三体 刘慈欣 5.0
废都 贾平凹 4.5
成长如蜕 叶弥 4.5
毛坯夫妻 马小淘 4.5
有很多朋友和我推荐过这本书,但由于我想读的书太多了,对于科幻文学又一直都没有很大兴趣,所以这本享有盛誉的中国科幻一直也没有去读。之所以最终读了,是因为推荐的人太多了(这其中陈特老师在一次讲座上把科幻文学比作当代的武侠小说,鉴于我对武侠小说的偏爱,这句话对我终于开始读《三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读书协会也正要举办关于科幻文学的讲座,所以终于读了起来。
《三体》确实给了我很大惊喜,很久没读到这样惊人的大部头小说了,浩瀚、壮观、汪洋恣肆,科幻的文体前所未有地开拓了作家创作的空间与时间局限,当无限宽广的宇宙不再只是一个离我们遥远的虚设,文本的境界也得以无限地阔大起来,这其中,个人的悲欢离合也拥有了直指命运的壮阔感,科幻文学将是英雄主义、命运和悲剧的最好舞台。刘慈欣确实有着如椽巨笔。
当然,对于我这样平时读的多是精雕细琢的文学作品的读者而言,大刘文笔的粗糙也很明显,尤其是开头的部分(当我进入情节以后,也无暇去赏鉴文笔如何了)。不过相较于境界的浩瀚这点不足确实几乎可以省略,粗糙的巨石也依旧是巨石,总要比微型的石雕有力量。
《大佛普拉斯》里有一句:“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内心的宇宙”,如果作家尚不足以伟大到探查人内心的宇宙(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科幻文学无疑给作家一种登临太空的可能,在文学贫困的时代,这种壮阔也是难得的。

贾平凹的《废都》,他笔下的世界色彩褪尽,留下彻彻底底的枯冷和萧索,人性在这里被剥光了颜面,所有纯净的美好的东西都荡然无存,你要说这是现实吗?当然很多人都会给《金瓶梅》或是《废都》这样的作品冠以现实主义的名声。但这样真的现实吗?是否看到了人性的恶便以为全部呢?
读时自剖太深,亦觉自身污秽。无端想起了芥川龙之介,此前听人说起过,芥川自杀不是因为不能忍受世界的污秽,而是深深察觉自己也是这污秽的一部分,对此无能为力。
但我觉得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读罢出门,阳光洒在树叶上,我想我理解的现实主义还是更接近《红楼梦》的样子。它或许有不美好,但仍然值得被爱。
《成长如蜕》和《毛坯夫妻》是两篇中国当代中篇小说,兔道长(欲知兔道长是谁请戳,敬请期待第二期)在上金理老师的“中国当代小说选读”,于是就把这两篇金理课上的推荐阅读又推荐给了我,我很快也读完了(而我很久以前推荐的《罪与罚》,她根本一字都还没读呢)。
我以往对中国当代小说——尤其是不太知名的作家的小说兴趣不高,主要是怕失望。因为精力有限,总觉得未经时间沉淀,虽然精品大概有,但遇到糟糕的作品的可能性也十分大,阅读糟糕的小说就是慢性自杀。但这两篇小说确实都很令人惊喜。文笔自不用说,当代的小说家们,随便挑一个出来,文笔都是极好的。但可贵的是这两部小说都算是把握住了时代的焦虑的关注,不是仅仅囿于个人经验和喜怒哀乐中,我读起来还是很有共鸣很受触动的。
摘一段《成长如蜕》里触动我的话:
“有阿福的照片为证,他的内心还是保持着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有些无奈,但决不脆弱。他还知道,人生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得很好,是勇敢。 ”叶弥:《成长如蜕》
杜甫选集 杜甫 5.0
陶渊明集 陶渊明 5.0
我古文底子一般,杜诗或陶诗的集子初读时都会有些费劲儿,需要翻看每一条注释,很影响阅读体验。但这两本集子都读过两遍,第二遍读时便很受触动。
庄子一百句 陈引驰 3.5
不死的海子 崔卫平 4.0
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释 4.5
鲁迅回忆录(上)4.0
千古文人侠客梦 陈平原 5.0
《庄子一百句》,如题所述,是摘一百句《庄子》中的原句,再由陈引驰老师写一段解释的话,很快读完,比较后悔买。我读过《庄子今注今译》,因而再读《庄子一百句》便觉得太过浅白,有些句子的解释又令人多少觉得牵强,如“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一句的解词的题目是“爱他/她的一切,包括缺点”,“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解词的题目是“打是亲骂是爱”,都让人觉得有些浅俗了。或许适合没读过《庄子》的高中生拿来培养兴趣吧。
《千古文人侠客梦》对于武侠小说爱好者而言,非常值得一读,陈平原教授的学术视野和对武侠的爱好无间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本专著既有很强的理论洞见,又有真切的个人情感。他写“武侠小说的根本观念在于拯救”是“英雄失落时代的英雄梦”,“游侠的价值在于精神的感召”,在于“那种崇高但不切实际的人生境界”,探析侠客为什么要用剑,又为什么总要云游四方,都令人拍案叫绝。如何学术地阅读“闲书”?陈教授这本书可称典范。
人生需要一点侠气,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爱读武侠了,原来是为了借此“豪气一洗儒生酸”(……)。
《不死的海子》是海子的纪念文集,为写论文而读。
《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释》和《鲁迅回忆录(上)》是为上课而读。鲁迅早期思想如何,对于非研究读者意义没有那么大。《鲁迅回忆录(上)》是各种纪念文章的汇编,很快翻完,质量参差不齐,一律正向。
唐宋散文 葛晓音 4.5
唐诗百话 施蛰存 5.0
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 蒋寅 4.5
程千帆诗论选集 程千帆 5.0
叶嘉莹说杜甫诗 叶嘉莹 4.5
唐诗宋词十五讲 葛晓音 4.5
这些书都是我在学习古代文学史时辅助阅读的参考书。对相关领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阅读。相对而言《百代之中》、《程千帆诗论选集》这两本更学术一些,其余四本都带有普及色彩,因而相对更好读一些。
西方音乐简史 保罗·格里菲斯 5.0
寻觅意义 王德峰 4.5
《西方音乐简史》是一本比较特殊的音乐史读本,作者并没有按照音乐家来划分章节,时间线索也并不十分严格地遵守,而是带有一些哲学意味地将西方音乐史划分为整体时间、度量时间、感悟时间、认知时间、抓住时间、逃遁的时间、纷乱的时间和失落的时间八部分。让人联想到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状态的描述,过去未来现在在伟大音乐中集聚。现在的音符里传递着古老的声音。
虽然名为简史,但涉及的音乐家数量却并不少,相应地对于具体作品的分析则较少;此外由于更重视对整体的音乐流变的梳理,因而对于具体时代的时间线处理相对模糊。总体上感觉是一部很有想法,但不大适合古典乐零基础的读者阅读的音乐史著作。

《寻觅意义》是复旦哲学系王德峰老师演讲集,是演讲集,故没有很高的门槛,也没有很强的学术性,我基本是无聊的课上摸鱼时,拿来当做高级鸡汤读的(非贬义)。王德峰老师的文字确实能提醒我们生命中崇高的、有尊严的、超越性的那些追求的存在,让我们不在忙碌中日趋麻木,让生活在空耗中无意义虚度。
浪漫主义的根源 伊赛亚·柏林 4.5
在专制与宪政之间:亨利三世时代的英国王权运作 蔺志强 4.5
《浪漫主义的根源》是从哲学角度解释浪漫主义的起源。作者甚至自称不太懂得艺术。不过也可以理解,哲学家常常试图解释一切,尤其是文学艺术与思想的关系本就暧昧。但觉得如果真的探讨浪漫主义的起源,还是由既懂得艺术又懂得哲学的人来做比较好。反正我是不可能接受康德是浪漫主义的父亲的观点的,有几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会在康德的作品里获得精神愉悦呢?非黑,我只是觉得这真的很奇怪。可以说康德对哲学界后世影响无与伦比得大,但要是研究浪漫主义,何不多花一点时间去分析分析浪漫主义的诗人们在文学自身的发展中受到了哪些前代伟大作家的影响呢?柏林用了很多好词去描绘浪漫主义,说的不错,我很佩服,但何必一定要在哲学家里面给浪漫主义找个爸爸?

《专制与宪政之间》是一本研究中世纪英国王权的历史专著,我们高中历史谈及英国的议会传统,总会追溯到《大宪章》的签订。《专制与宪政之间》这本书就是为了打破这种议会有限王权的神话,通过对亨利三世时期英国政府运作的考察,得出了中世纪英国王权不断扩张的结论,而所谓的议会和有限王权,对于约束王权的实际作用都很有限。当下我们之所以如此理解议会,是受到后来议会形象的影响,议会并非一开始就扮演那个约束王权的角色。
道德与教化 4.5
道德原理十五讲 4.0
存在主义咖啡馆 5.0
海德格尔 4.5
《德性与教化》是富有激情的哲学著作,作者有很强的现实关注。虽然上学期上道德哲学时,白彤东老师说,别指望学道德哲学能让你变得有道德。但读《德性与教化》时,真的能被感动,并且变得珍视起道德来。当我们越来越变得势利,不再相信信仰与普遍的理性,越来越偏向回到内心、回到经验、回到个人,成功学和修辞术再一次大行其道,或许我们应该把目光重新投向轴心时代,那时像苏格拉底或孔子那样的人,如牛虻一般在我们耳边盘旋着,告诉我们,善本身就是目的,我们应当自觉地去过一种善的生活。
《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开头用整整三讲写了元伦理学的内容,条分缕析地分析什么是道德、道德哲学关注的问题有哪些,丧心病狂地甩给你各种各样的概念和公式,很容易让人觉得作者在故弄玄虚,但我读了三遍前三章终于读懂之后觉得,作者说这些还是有道理的。但未免写的太无趣了些,这可能也是它的豆瓣评分只有六点几的原因吧。(备注:这本书我还没读完)。
《存在主义咖啡馆》非常有趣,这种有些类似于人物传记写作方法对于存在主义也是非常合适的,这些存在主义者们都是真正切入时代的人,他们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与存在主义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不了解他们的际遇,也就无法真正弄懂他们口中的自由究竟是什么含义。
《海德格尔》是牛津通识系列里介绍海德格尔的一本。我读完后想起了严锋老师的忠告,“文学青年动不动就海德格尔如何,维特根斯坦如何,胡塞尔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么?……有这时间,喝杯咖啡,谈个恋爱,出去看个风景多好。我年轻的时候,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都用来啃哲学,结果什么也没啃出来,只啃出个晚婚.....”
我瑟瑟发抖,觉得他说的有理,海德格尔很有趣的,但真的太太太难懂了,连导读也很难懂(……)。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我的精神园地”,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