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
风格体现在哪里?对于相似的意象,不同的作曲家可以形成不同风格的作品,往往来说听众喜欢的不是这相似的意象,而是这不同的风格,而这不同的风格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我看来就是两步,第一步对意象境界化,第二步对境界理想化。可以看出境界化是其中的关键,它决定了风格的方向,而理想化是决定了风格的完美程度,固然完美的方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但风格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方向的不同上。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有人会境界化成“作别西天的云彩”,想着怎么和云彩告别呢,有人就会境界化成“衣袂翻飞”,想着自己的造型,两种不同的境界,来源于不同的性格背景经历,那这是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样子,转化成demo,那也会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源意象是相同的,但在这里分了一个很大的叉,然后基于这样不同的境界,可能所适用的作曲方式也不一样,和声走向也不一样,但这些都是基于前者而来的变化,是对前者的美化和补充,所以理想化的结果其实仍然还是这个境界,只不过是一个加强版的境界。前面说了,听众喜欢的主要是某种风格,而不是某种意象,假设可以分为云彩型听众和衣袂型听众,他们可能听不出来源意象是“轻轻的我走了”,可能也听不出来作曲家在这里具体的境界是“作别西天的云彩”或者“衣袂翻飞”,但他能听出作曲家那抽象的境界,那具体境和界背后的境界,因为作曲家已经想法设法用自己那抽象的境界对自己境界化所产生的具体境界进行了理想化,那加强版的境界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只有那种境界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东西,即使听众资质有限,不能体会那丰富多彩的,却由于这种独特性,使得听众哪怕只get到了一两点,就能赞不绝口,“这些声音居然可以描绘出一个以前只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大概样子的,具体形态。”,也许这具体形态和大概样子有一些出入,但八九不离十,并且很可能表现得更棒,听众不仅得到了共鸣,还找到了灯塔,听众获得的可能是具体的境界,也可能是具体的意象,这具体的却往往不是作曲家的本意,但由于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境界化和境界理想化,给听众注入了有境界的skeleton,它吸附了某些听众潜意识里的大概样子,形成了听众感受到的具体形态,这境界恐怕也正是那些听众潜意识里所推崇的,由此才有了如此的吸附力,是看重云彩还是看重衣袂,不仅仅是云彩和衣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