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没有挪用军费,康有为是个“大渣男“
人是立体的,但我们的认知在某个阶段可能是片面的,随着知识面扩大,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曾经对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过很深的误解。
今天说说我对慈禧挪用军费这件事情的误解。
小时候课本里有“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么一句,相信大家都有印象。
其实,据史学家考证,且不管其他事上慈禧是对是错,但这件事老太太绝对是背锅的。
按理说,作为晚清政治的核心人物,慈禧权倾一时,应该只有给别人甩锅的份,怎么这件事上就躺枪了呢?
01.
故事是这样的:1889年光绪大婚,按照“祖制”慈禧必须还政于皇帝,况且这一年慈禧也已经54岁了,就想着退休享受享受生活。
退休了就要离开紫禁城,去哪里呢?慈禧想起了颐和园。

然而早在1860年,颐和园就被英法联军焚烧过一次,想入住颐和园必须重建。那时候清朝的财政非常紧张,重建颐和园又需要很多钱。所以,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慢慢就有一个说法流传开来,说慈禧太后挪用了购买军舰的经费,拿去修了颐和园。这导致北洋海军装备跟不上,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所以甲午海战的失败,慈禧必须背上大锅。
表面上看,这个说法确实符合历史时间线。我们来看一下,北洋海军最早叫北洋水师,是在1888年改名的,在1894年甲午战争前,海军的8艘主力军舰中,有7艘是1888年前竣工的,另外1艘是中国自主建造的军舰,也是在改名海军后第二年竣工的。要强调的是,最强的两艘军舰,到甲午年已经服役10年了。

这就意味着,从1888年改名海军到1894年战争爆发的6年内,海军在军舰添置上,几乎没有什么大动作。而这段时间,正好也是颐和园大修的时间段。
反观日本海军,在甲午年拥有9艘主力军舰,其中有6艘的竣工时间在1888年后。可见,在北洋海军停止购置新军舰的这6年里,日本海军在加速发展,实现了实力上的反超。
到了甲午年,北洋海军的军舰装备已经落后于日本海军了。
从这个时间线来看,挪用购置军舰的钱修建颐和园的可能性很大。不过,近些年来,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重修颐和园,其实并没有挪用北洋海军买军舰的钱。
02.
要想了解事情的真相,先要知道一些基本的财政问题。
从财政的角度看,海军是个烧钱机器,水师每年的工资,包括各类船只,基地维护费等等,一年的费用就需要将近200万两。这里还不包括买军舰的钱。而清朝当时财政能力很差,每年只能拨给海军100万两,财政缺口很大。
军舰的价格就更贵了。北洋海军火力最强的两艘主力军舰,一共花了280多万两白银。其他的主力军舰,便宜的也要60万两白银左右。这些船是怎么买的呢?几乎都是单独申请的,当时并没有一笔常年固定的购船费用。因此,并没有一笔购买军舰的费用是躺在国库里,供慈禧挪用建颐和园。
那重修颐和园的钱从哪来的呢?

修园子确实挪用了银子,但挪用的是海军衙门的经费,而不是海军经费。
难道海军衙门的经费不是海军经费吗?对了,这两个还真不是一回事。
在清朝,海军衙门是一个行政部门,不是单独管理海军的专门部门,它还主管开矿,铁路,电报等业务。修建颐和园,挪用的是这个行政部门的办公经费。
除此以外,修园子的经费来源还有两部分,一部分叫海防捐,就是以海防的名义募集社会捐款,捐款人会得到一些虚职官衔,类似于卖官。
另外一笔钱,叫海军巨款,听起来这个好像是挪用了海军经费,其实也不然。
当时负责重修颐和园的是醇亲王,也就是光绪皇帝的父亲。

他也没钱,就四处找钱,他通过李鸿章,让一些地方官员捐款筹款。但是为修园子筹款,说出去不好听,醇亲王就用海军的名义做幌子,让各省官员积极为海军效劳,最后一共筹集了260万两。
就是这些钱,其实也没有直接花在重建颐和园上,而是存进了外国的银行,本金没有动,只是用了这笔钱的利息用来补贴颐和园工程。
我们看,无论是海防捐,还是海军巨款,其实都是打着海军的幌子,本质上是为了修园子。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不修颐和园,那么这两笔钱也不会出现的,所以无论如何,这两笔钱都跟海军无关。
03.
至于这口锅为啥让慈禧背了,道理很简单,慈禧太后是公认的负面人物,以往描绘历史人物的惯用做法就是好人高大全,坏人假恶丑。负面人物就是用来背各种锅的。
最早提到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的说法,来自梁启超1899年写的《瓜分危言》,后来则是邹容写的《革命军》,里面讨伐慈禧的罪名里,就有这么一条。我们看这两个人的身份,一个是维新派,一个是革命派,都是笔杆子,又都是慈禧的死敌,在他们的宣传下,这个锅就到了慈禧头上了。
顺便说一句,康有为大力提倡一夫一妻制,但是他自己一共娶了6个老婆,中国的日本的美国的都有,而且嫁给他的时候都不到18岁,够渣,下一篇写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