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想念式》看之后的可能性——再评《想念式》
(本篇乐评先存在这,7月11日再发去评论区。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想念式》,一个出道三年的半新人的第一张原创专辑。从专辑正式上市前那8000张只对歌迷内部发售的预购版,明显可以看出索尼公司在“摸着石头过河”方面的考量。先小心翼翼踩进一只脚试探,水深水浅大概有个估量,才好放心踏出下一步。这是属于商业化大公司的稳妥。同样,对于这张专辑的定位和整体制作,也相类似。每个方向,每个可能性都尝试了一下,又都浅尝辄止,看看市场和歌迷的反馈,再接着制定下一步方案。
公司投石问路,那我姑且自以为是地以一个非专业普通歌迷的身份,把这颗石子给掷回去。写这篇文的初衷是思考到歌迷的存在对于歌手的意义,除了努力宣传加快大众“闻香而来”的进程外,另一点恐怕就是如实反馈信息了。其作用是为歌手和制作团队更好地总结和反思提供参考,以获得更中肯的自我评鉴,从而在下一次实践中取得更大进步。恨铁不成钢的过分苛责固然不好,但如果因为护犊心切而人为降低标准,那更加不可取。因为这样就等于缴械投降,自动放弃了进步的机会。好话在上一篇乐评中已经说尽,赞扬的部分不再赘述。下文我将说说我所认为的这张专辑中还可改进的地方,以及对下一张的期许。直言不讳,各位看官请轻拍。观点上借鉴了很多乐评及回复,特别感谢阿贝阿、vivi、francine、sunny day、cool一、sunny、荧荧、Junlin、SHINE、rosemary、violet、夏千阳等瓣友提供启发和灵感。另外依然借鉴了苏堤春晓楼内的一些乐理知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赞)。学无止境,在音乐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上,让我们和Allen一起进步吧。
一、唱法
1.、中低音
专辑中几首歌的主歌部分,都暴露了苏醒唱低音时的一个弱点——太多的鼻腔共鸣,切入主歌时声音发虚,有种“声音来自遥远的前世”的飘渺感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苏醒的声带偏薄。因为声带薄,所以音高偏高,必须在声带紧张的情况下,才能显出声音的力度和表现力;而在松驰状态下,很难达到中低音应有的力度。这时候用实声来演绎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所以不得不用虚声来唱。《一首想念的歌》的主歌部分鼻腔共鸣非常严重,平心而论这首歌的大部分音域都不在他的擅长范围内,直到进入第三段高音的华彩部分,尾音借助完美的转音技巧,才有出彩的点呈现出来。《后来你好吗》的主歌也有类似的情况。由此想到比赛的时候有人说他唱所有歌都像唱印度歌(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呼吸练习,用气息来带动声带,使它增强中低音使用实声的力度和表现力。现在苏醒每天都会有发声练习?希望如此。业精于勤荒于嬉。
2、中高音
唱中高音是Allen的强项。因为在这个音区,他的共鸣点非常漂亮,不仅声音的辨识度提高了,声音的感染力也更容易得到凸显。《想念式》主歌部分中规中矩,低音中加入了一些气音,浓厚的鼻音被弱化。进入副歌部分,声音呈现出很松弛很舒展的状态,真假音转换自然而灵动。因此,下一张可以考虑更多地在这个音域好好地发掘一下,扬长避短。
3、高音
对于这张专辑里Allen的音质在不同音域的呈现,我最不满意的就是高音区。尤其《1+1=全世界》这首歌里对于高音的处理:使用了太多轻飘飘的假音,音阶稍一往上走声音就马上虚化,软绵绵的,甜美有余,中气不足。类似于“捏着嗓子唱歌”的感觉,不太自然。这种刻意营造的甜美也是流于表面,不是甘草的恬淡有余味,而是白砂糖的腻味。《so I say》以及《浪漫旅程》的C段,也有类似的问题。但是我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在《你最醒目》的高音里却没有出现。说到这里要表达一下对《你最醒目》里Allen的声带状态和情感控制的大赞。高音唱得坚实、醇厚而清亮,摈弃了飘乎的假音,堪称完美。我很疑惑为什么在同一张专辑的不同歌里,高音的呈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也许和制作有关?总之不可否认苏醒在演唱高音方面是有其独特声线优势和技巧的,听过他演唱《心中的日月》的朋友们都知道,那种兼具了真声的醇厚和假声的清亮,运用了颅腔共鸣,类似于“半假声”的高音,才是他的杀手锏。希望下一张不要再把这个杀手锏给弄丢了,整出这甜腻腻的小少女风格实在不适合他。
4、Rap
从专辑里的两首嘻哈风歌曲发现问题:苏醒念Rap的时候咬字太用力了,听觉上造成音压,有时会给听众以紧绷的感觉。发现他唱Rap的方式以《Preface》为一个转折点。《Preface》时期的苏式Rap还是轻松自然舒展的,但从《It's the magic》,他似乎开始有意地要竖立个人独特的Rap风格。从那时起他的Rap逐渐偏硬朗化,强调用中气来表现力度,这一点在《china china》中有最集中的体现。但其实声带不用那么紧,可以适当放松弛一些,重点还是在于控制气息。说到这里再一次表达不解,不知道制作人在专辑的整体把握上是怎样考量的,唱着Rap时气沉丹田,中气十足甚至有点用力过猛的Allen和唱着甜美腻味的苏式软糖的Allen简直判若两人。是要营造他在演唱时“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百变形象吗?Orz希望是我猜错了。
5、专属于Allen Su的独特可能性
专辑听过上百遍以后,《浪漫旅程》这首歌开始异军突起,显出它特别的地方来。在这首歌里苏醒采用了一种介于说唱之间的唱法,似说非说,似唱非唱,说唱穿插,很是生动有趣。有趣归有趣,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律动感要很强,切分要把握得很精准,节奏也要掌控得很有分寸,不急不缓。真真应了苏醒的那句话:“唱自己的歌,让别人唱不了。”这种专属于苏醒独特的东西,下张可以继续发扬。
二、制作、编曲。
这一节将联系前文谈谈好的编曲和制作对于苏醒的重要性。编曲这个部分是目前苏醒个人能力所不能企及的,一定需要借助外力。而我认为,判断一张音乐作品到底是纯商业化的流水线速食产品,还是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品,编曲水准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这张专辑的编曲,《一首想念的歌》比较出色,用钢琴和大鼓营造出辽阔大气的氛围;《想念式》不复杂但和声音合,算及格;《Miss pretty》的电子乐中规中矩;《so i say》的吉他弹奏算是小小亮点,其他的歌都没怎么认真花功夫编,关键是看得出不用心。使用得最多的是属于通俗流行的电子键盘。虽然偶尔有铃鼓,沙锤,和三角铁出来打个酱油,但都是敷衍式的。《你最醒目》里的萨克斯风已经算是奢侈配备。而其他一些歌曲里状似甜美可爱的音乐盒音效到处乱点缀,还有《你最醒目》里的魔法棒音效,都显得非常cheap,并且营造出的粉红梦幻小少女气场实在和苏醒不符,下次可以免了。
说重点。上一节所提到的苏醒声带偏薄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编曲来弥补。一直想说,像《秋天》那种突出音色的类似于清唱的处理方法其实有点不适合他。以这张专辑里非常出色的《Miss pretty》为例,在热闹的电子配曲和鼓点的烘托下,苏醒的中低音显得又实又稳。像他这样有点偏软偏单薄的声线,尤其需要热闹的编曲来烘托,所以唱电子舞曲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是清唱,或者采用简化的伴奏,就很容易显得单薄。这就好比一个面色苍白五官清秀的病态美人,最好用大红大绿的繁复衣饰烘托出面上的好气色。这一点在《一首想念的歌》里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主歌切入的时候编曲相对简单,声音发虚,之后进入副歌,各种伴奏添加上来,清脆的钢琴音巧妙穿插,还添加入带混响的大鼓声,热热闹闹一烘托,声音的表现力就出来了。《想念式》全首歌除了有表现r&b节奏的主鼓点外,还有另一鼓点一直在背景音轨细碎敲击伴奏着,三角铁有间隔地敲击,最后的副歌还运用了许多人声伴奏例如“miss u,miss u”。这都是给声音润色取得成效的地方。不过提一句,觉得《Miss pretty》的电子玩得还不够炫,还是保守了,点到为止的矜持。其实以苏醒这把丝毫不具备攻击力的熨帖嗓子去唱电子,随意添加各种元素,再怎么喧哗噪杂都不会觉得闹,这是多么得天独厚的优势啊!期待下一张把电子这一块玩到极致,当然这也是出于本人对于电子元素的特别偏好。
除了喧闹的电子乐,另一个和苏醒声线比较和的配乐是钢琴,最好是把钢琴声穿插于演唱当中。已有的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两首《Preface》和《一首想念的歌》,皆使用了这种编曲方式。为什么是钢琴?因为钢琴声是清脆的,苏醒的声线是酥滑的,两相互补,相得益彰;还能形成错位般的对比效果。说到这里类比一下Tizzy Bac 的女主唱惠婷,她的声线也是偏软,最大的问题是气息不足。她所擅长的钢琴摇滚,很好地掩盖了这个问题。钢琴真是太好的一剂补气良药。另外下一张可以多尝试一下除了寒酸电子琴之外的其他乐器参与的编曲——弦乐,民乐或者摇滚系电吉他,Bass等,都值得一试。可以去参考一下Eason 《Shall we talk》里华丽交响乐团伴奏的大气磅礴,或者谭维维《如果有来生》里小提琴和电吉他两相冲突产生的奇妙效果。当然这样制作成本也会相应地增加很多,而这里暂且就不考虑预算问题了吧,呵呵。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处理,他的声音会不会被淹没在一干错综复杂的音效当中跳不出来。我很肯定地说,不会。他的声线,就像他这个人一样,遇强则强,最怕受冷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在西安赛区和其他四名选手一起唱《Muzark》,他飘逸灵动的声音在龚格尔,周冠宇等一干粗犷厚重的声线中脱颖而出,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意思。他唱歌的风格像凌波微步,用的是巧劲,不适合硬碰硬的冲撞。也像借力打力的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声线优势的发挥必须依附于其他一些强势的声音(人声也好,乐器也好)之上。这也是为什么他在给别人做和声的时候往往能比主音更出彩的原因。那一注细腻空灵的嗓音如巧手穿针引线,穿梭滑动间,轻巧移来细密缝,让人无法忽略的低调妥帖。打住。说着说着娟病又犯了,这真是脑残娟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么=。=
三、谱曲
接着说说谱曲。对于大多数听歌偏向于听好听旋律的中国听众来说,纯正的R&B这种更偏向于表现节奏和律动的曲风,接受起来可能有点难度,这也是一些人对这张专辑的作曲颇有微词的原因。不过我要说,即使抛开新人初涉创作便进步神速,值得鼓励的部分外,就事论事,这张原创专辑的作曲,很赞!但是有一个问题。有些歌初听很悦耳,可是多听几遍后,便有点腻。可能还是因为旋律过于简单,缺乏层次感(所以我也是典型的中国听众=。=),虽然比《秋天》和《Preface》进步了太多,但是要达到完美,仍需继续努力。举个例子,《想念式》这首歌的旋律,非常简单,副歌部分就是这几个音节的简单重复,“Mi re do mi suo suo/ mi re duo mi suo suo/ mi mi re”,借用我朋友的专业总结就是,“从一级大调和声开始,在一级小调和声上转了一下气氛又回到了大调”。但 “是不是简单的和弦 就不能写出动听的歌”呢,这个值得再商榷。也许下一张可以考虑一下旋律和节奏兼顾?(高标准严要求是亲妈的坚持,握拳!)另外,缺乏厚重感也是一个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来解释厚重感。举例说明就是《花蝴蝶》初听很惊艳很醒耳,听上几遍就会疲劳;但是《Soul Boy》可能是初听磕磕碰碰的不那么顺耳,却越听越有味道,值得细品。这个也许和音乐修养有关。希望苏醒能够继续坚持在乐理知识上的专业系统的学习。时间长了一定会有改善。
四、作词
这张专辑的词作水平,大家都讨论了很多,基本达成共识。也不必以“英文R&B翻译过来要多直白有多直白”来自我安慰,毕竟要移植进中文语境和以文字为根基的文化环境(和西方文化以戏剧为根基不同),这点入乡随俗的专业精神还是要有的。写词这件事,急不得,也不是突击式学习可以立马解决的。毫无疑问,它对于词人的文字功底有很高的要求,语感,韵律,甚至对仗,平仄,都相当有讲究;但我觉得一首能打动人心的优秀的词,表面上的呈现形式倒是其次,写词人的阅历和敏锐度,才是最关键的两点,缺一不可。以苏醒26岁的年龄和相应的阅历,想要他写出“唱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的荒凉,或者“男人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的无奈,几乎都不大可能。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语感和阅历方面有所欠缺,苏醒的敏锐度很好,从他的博客和访谈可以看出,他是善于思考的(或者谦虚一点地说,热爱思考),很能以小见大,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小经历,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灵感的契机。只可惜,我怀疑,有很多深层次的感情和触动,他感受得到,但在表达上,还做不到游刃有余。所以,写出来的歌词或者隔靴搔痒,在周边转圈圈攻不到命门,又或者辞不达意,写着写着重点就偏了。要获得这种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的表达能力需要不断经历和体悟,也需要勤加练习。而且光练不够,还要多观摩。先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用心揣测其他的优秀作品。揣摩对象不只限于市面上的流行歌曲(说实话目前市面上真正意义上的好歌词不多),多读一点古代诗歌,戏曲唱词之类的,对于韵律的把握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尤其中文r&b这种杂交的音乐类型对于文字的流畅度和韵律有很高的要求),现代文学,散文,诗歌也可以适当涉猎一些。另外要增加触觉敏锐度,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哲学,社科类书籍也必不可少。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持续不断的积累。当然以上一段是在如果苏醒坚持要自己填词的前提下。事实上我觉得一个人的能量有限,如果分身无术的话,不妨放手,多给合作伙伴们一些信任。并不是说非要自己填词才能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果找到了有共鸣且互补的词作人,在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后互相激发灵感,写词和作曲高度契合,出来的作品可能比个人全权包办更完整地表达自己。近期的成功一例是高晓松为谭维维写的那首《谭某某》,久远的的例子如金海心和她的御用词人,还有大家说烂了的方文山&周杰伦以及林夕&黄耀明的亲密(咳,,,)合作。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坚持原创是苏醒的坚持的话,那身为歌迷,他坚持所以我坚持,他快乐所以我快乐,也没有什么好苛求的。就用一个“等”字大法打通关。就像苏爸爸所说,“我认为,他自己走的路,只要他自己认准了,有兴趣,有毅力,是可以走出来的。”
五、综上所述:
除了继续保持这一张在节奏、律动方面的优势,下一张可以尝试的一些方向有:
1、更加群魔乱舞的电子舞曲;
2、更多乐器(钢琴,民乐,交响乐,电吉他之类)参与编曲的大气的音乐;
3、专属于Allen Su的半说半唱,边说边唱的高难度说唱风格;
4、更加量身定做的展现完美中高音域的歌曲。
5、醇厚、清亮的苏式高音。
6、找到合作无间的填词人。
PS:我貌似没有考虑到大家都很在乎的专辑概念的完整性。算了,让高人在回帖中补充吧。
PPS:敞开胸膛躺在地上摆大字任踩(最好别踩脸,行走江湖不容易=。=)。
PPPS:本乐评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
《想念式》,一个出道三年的半新人的第一张原创专辑。从专辑正式上市前那8000张只对歌迷内部发售的预购版,明显可以看出索尼公司在“摸着石头过河”方面的考量。先小心翼翼踩进一只脚试探,水深水浅大概有个估量,才好放心踏出下一步。这是属于商业化大公司的稳妥。同样,对于这张专辑的定位和整体制作,也相类似。每个方向,每个可能性都尝试了一下,又都浅尝辄止,看看市场和歌迷的反馈,再接着制定下一步方案。
公司投石问路,那我姑且自以为是地以一个非专业普通歌迷的身份,把这颗石子给掷回去。写这篇文的初衷是思考到歌迷的存在对于歌手的意义,除了努力宣传加快大众“闻香而来”的进程外,另一点恐怕就是如实反馈信息了。其作用是为歌手和制作团队更好地总结和反思提供参考,以获得更中肯的自我评鉴,从而在下一次实践中取得更大进步。恨铁不成钢的过分苛责固然不好,但如果因为护犊心切而人为降低标准,那更加不可取。因为这样就等于缴械投降,自动放弃了进步的机会。好话在上一篇乐评中已经说尽,赞扬的部分不再赘述。下文我将说说我所认为的这张专辑中还可改进的地方,以及对下一张的期许。直言不讳,各位看官请轻拍。观点上借鉴了很多乐评及回复,特别感谢阿贝阿、vivi、francine、sunny day、cool一、sunny、荧荧、Junlin、SHINE、rosemary、violet、夏千阳等瓣友提供启发和灵感。另外依然借鉴了苏堤春晓楼内的一些乐理知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赞)。学无止境,在音乐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上,让我们和Allen一起进步吧。
一、唱法
1.、中低音
专辑中几首歌的主歌部分,都暴露了苏醒唱低音时的一个弱点——太多的鼻腔共鸣,切入主歌时声音发虚,有种“声音来自遥远的前世”的飘渺感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苏醒的声带偏薄。因为声带薄,所以音高偏高,必须在声带紧张的情况下,才能显出声音的力度和表现力;而在松驰状态下,很难达到中低音应有的力度。这时候用实声来演绎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所以不得不用虚声来唱。《一首想念的歌》的主歌部分鼻腔共鸣非常严重,平心而论这首歌的大部分音域都不在他的擅长范围内,直到进入第三段高音的华彩部分,尾音借助完美的转音技巧,才有出彩的点呈现出来。《后来你好吗》的主歌也有类似的情况。由此想到比赛的时候有人说他唱所有歌都像唱印度歌(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呼吸练习,用气息来带动声带,使它增强中低音使用实声的力度和表现力。现在苏醒每天都会有发声练习?希望如此。业精于勤荒于嬉。
2、中高音
唱中高音是Allen的强项。因为在这个音区,他的共鸣点非常漂亮,不仅声音的辨识度提高了,声音的感染力也更容易得到凸显。《想念式》主歌部分中规中矩,低音中加入了一些气音,浓厚的鼻音被弱化。进入副歌部分,声音呈现出很松弛很舒展的状态,真假音转换自然而灵动。因此,下一张可以考虑更多地在这个音域好好地发掘一下,扬长避短。
3、高音
对于这张专辑里Allen的音质在不同音域的呈现,我最不满意的就是高音区。尤其《1+1=全世界》这首歌里对于高音的处理:使用了太多轻飘飘的假音,音阶稍一往上走声音就马上虚化,软绵绵的,甜美有余,中气不足。类似于“捏着嗓子唱歌”的感觉,不太自然。这种刻意营造的甜美也是流于表面,不是甘草的恬淡有余味,而是白砂糖的腻味。《so I say》以及《浪漫旅程》的C段,也有类似的问题。但是我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在《你最醒目》的高音里却没有出现。说到这里要表达一下对《你最醒目》里Allen的声带状态和情感控制的大赞。高音唱得坚实、醇厚而清亮,摈弃了飘乎的假音,堪称完美。我很疑惑为什么在同一张专辑的不同歌里,高音的呈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也许和制作有关?总之不可否认苏醒在演唱高音方面是有其独特声线优势和技巧的,听过他演唱《心中的日月》的朋友们都知道,那种兼具了真声的醇厚和假声的清亮,运用了颅腔共鸣,类似于“半假声”的高音,才是他的杀手锏。希望下一张不要再把这个杀手锏给弄丢了,整出这甜腻腻的小少女风格实在不适合他。
4、Rap
从专辑里的两首嘻哈风歌曲发现问题:苏醒念Rap的时候咬字太用力了,听觉上造成音压,有时会给听众以紧绷的感觉。发现他唱Rap的方式以《Preface》为一个转折点。《Preface》时期的苏式Rap还是轻松自然舒展的,但从《It's the magic》,他似乎开始有意地要竖立个人独特的Rap风格。从那时起他的Rap逐渐偏硬朗化,强调用中气来表现力度,这一点在《china china》中有最集中的体现。但其实声带不用那么紧,可以适当放松弛一些,重点还是在于控制气息。说到这里再一次表达不解,不知道制作人在专辑的整体把握上是怎样考量的,唱着Rap时气沉丹田,中气十足甚至有点用力过猛的Allen和唱着甜美腻味的苏式软糖的Allen简直判若两人。是要营造他在演唱时“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百变形象吗?Orz希望是我猜错了。
5、专属于Allen Su的独特可能性
专辑听过上百遍以后,《浪漫旅程》这首歌开始异军突起,显出它特别的地方来。在这首歌里苏醒采用了一种介于说唱之间的唱法,似说非说,似唱非唱,说唱穿插,很是生动有趣。有趣归有趣,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律动感要很强,切分要把握得很精准,节奏也要掌控得很有分寸,不急不缓。真真应了苏醒的那句话:“唱自己的歌,让别人唱不了。”这种专属于苏醒独特的东西,下张可以继续发扬。
二、制作、编曲。
这一节将联系前文谈谈好的编曲和制作对于苏醒的重要性。编曲这个部分是目前苏醒个人能力所不能企及的,一定需要借助外力。而我认为,判断一张音乐作品到底是纯商业化的流水线速食产品,还是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品,编曲水准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这张专辑的编曲,《一首想念的歌》比较出色,用钢琴和大鼓营造出辽阔大气的氛围;《想念式》不复杂但和声音合,算及格;《Miss pretty》的电子乐中规中矩;《so i say》的吉他弹奏算是小小亮点,其他的歌都没怎么认真花功夫编,关键是看得出不用心。使用得最多的是属于通俗流行的电子键盘。虽然偶尔有铃鼓,沙锤,和三角铁出来打个酱油,但都是敷衍式的。《你最醒目》里的萨克斯风已经算是奢侈配备。而其他一些歌曲里状似甜美可爱的音乐盒音效到处乱点缀,还有《你最醒目》里的魔法棒音效,都显得非常cheap,并且营造出的粉红梦幻小少女气场实在和苏醒不符,下次可以免了。
说重点。上一节所提到的苏醒声带偏薄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编曲来弥补。一直想说,像《秋天》那种突出音色的类似于清唱的处理方法其实有点不适合他。以这张专辑里非常出色的《Miss pretty》为例,在热闹的电子配曲和鼓点的烘托下,苏醒的中低音显得又实又稳。像他这样有点偏软偏单薄的声线,尤其需要热闹的编曲来烘托,所以唱电子舞曲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是清唱,或者采用简化的伴奏,就很容易显得单薄。这就好比一个面色苍白五官清秀的病态美人,最好用大红大绿的繁复衣饰烘托出面上的好气色。这一点在《一首想念的歌》里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主歌切入的时候编曲相对简单,声音发虚,之后进入副歌,各种伴奏添加上来,清脆的钢琴音巧妙穿插,还添加入带混响的大鼓声,热热闹闹一烘托,声音的表现力就出来了。《想念式》全首歌除了有表现r&b节奏的主鼓点外,还有另一鼓点一直在背景音轨细碎敲击伴奏着,三角铁有间隔地敲击,最后的副歌还运用了许多人声伴奏例如“miss u,miss u”。这都是给声音润色取得成效的地方。不过提一句,觉得《Miss pretty》的电子玩得还不够炫,还是保守了,点到为止的矜持。其实以苏醒这把丝毫不具备攻击力的熨帖嗓子去唱电子,随意添加各种元素,再怎么喧哗噪杂都不会觉得闹,这是多么得天独厚的优势啊!期待下一张把电子这一块玩到极致,当然这也是出于本人对于电子元素的特别偏好。
除了喧闹的电子乐,另一个和苏醒声线比较和的配乐是钢琴,最好是把钢琴声穿插于演唱当中。已有的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两首《Preface》和《一首想念的歌》,皆使用了这种编曲方式。为什么是钢琴?因为钢琴声是清脆的,苏醒的声线是酥滑的,两相互补,相得益彰;还能形成错位般的对比效果。说到这里类比一下Tizzy Bac 的女主唱惠婷,她的声线也是偏软,最大的问题是气息不足。她所擅长的钢琴摇滚,很好地掩盖了这个问题。钢琴真是太好的一剂补气良药。另外下一张可以多尝试一下除了寒酸电子琴之外的其他乐器参与的编曲——弦乐,民乐或者摇滚系电吉他,Bass等,都值得一试。可以去参考一下Eason 《Shall we talk》里华丽交响乐团伴奏的大气磅礴,或者谭维维《如果有来生》里小提琴和电吉他两相冲突产生的奇妙效果。当然这样制作成本也会相应地增加很多,而这里暂且就不考虑预算问题了吧,呵呵。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处理,他的声音会不会被淹没在一干错综复杂的音效当中跳不出来。我很肯定地说,不会。他的声线,就像他这个人一样,遇强则强,最怕受冷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在西安赛区和其他四名选手一起唱《Muzark》,他飘逸灵动的声音在龚格尔,周冠宇等一干粗犷厚重的声线中脱颖而出,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意思。他唱歌的风格像凌波微步,用的是巧劲,不适合硬碰硬的冲撞。也像借力打力的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声线优势的发挥必须依附于其他一些强势的声音(人声也好,乐器也好)之上。这也是为什么他在给别人做和声的时候往往能比主音更出彩的原因。那一注细腻空灵的嗓音如巧手穿针引线,穿梭滑动间,轻巧移来细密缝,让人无法忽略的低调妥帖。打住。说着说着娟病又犯了,这真是脑残娟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么=。=
三、谱曲
接着说说谱曲。对于大多数听歌偏向于听好听旋律的中国听众来说,纯正的R&B这种更偏向于表现节奏和律动的曲风,接受起来可能有点难度,这也是一些人对这张专辑的作曲颇有微词的原因。不过我要说,即使抛开新人初涉创作便进步神速,值得鼓励的部分外,就事论事,这张原创专辑的作曲,很赞!但是有一个问题。有些歌初听很悦耳,可是多听几遍后,便有点腻。可能还是因为旋律过于简单,缺乏层次感(所以我也是典型的中国听众=。=),虽然比《秋天》和《Preface》进步了太多,但是要达到完美,仍需继续努力。举个例子,《想念式》这首歌的旋律,非常简单,副歌部分就是这几个音节的简单重复,“Mi re do mi suo suo/ mi re duo mi suo suo/ mi mi re”,借用我朋友的专业总结就是,“从一级大调和声开始,在一级小调和声上转了一下气氛又回到了大调”。但 “是不是简单的和弦 就不能写出动听的歌”呢,这个值得再商榷。也许下一张可以考虑一下旋律和节奏兼顾?(高标准严要求是亲妈的坚持,握拳!)另外,缺乏厚重感也是一个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来解释厚重感。举例说明就是《花蝴蝶》初听很惊艳很醒耳,听上几遍就会疲劳;但是《Soul Boy》可能是初听磕磕碰碰的不那么顺耳,却越听越有味道,值得细品。这个也许和音乐修养有关。希望苏醒能够继续坚持在乐理知识上的专业系统的学习。时间长了一定会有改善。
四、作词
这张专辑的词作水平,大家都讨论了很多,基本达成共识。也不必以“英文R&B翻译过来要多直白有多直白”来自我安慰,毕竟要移植进中文语境和以文字为根基的文化环境(和西方文化以戏剧为根基不同),这点入乡随俗的专业精神还是要有的。写词这件事,急不得,也不是突击式学习可以立马解决的。毫无疑问,它对于词人的文字功底有很高的要求,语感,韵律,甚至对仗,平仄,都相当有讲究;但我觉得一首能打动人心的优秀的词,表面上的呈现形式倒是其次,写词人的阅历和敏锐度,才是最关键的两点,缺一不可。以苏醒26岁的年龄和相应的阅历,想要他写出“唱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的荒凉,或者“男人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的无奈,几乎都不大可能。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语感和阅历方面有所欠缺,苏醒的敏锐度很好,从他的博客和访谈可以看出,他是善于思考的(或者谦虚一点地说,热爱思考),很能以小见大,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小经历,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灵感的契机。只可惜,我怀疑,有很多深层次的感情和触动,他感受得到,但在表达上,还做不到游刃有余。所以,写出来的歌词或者隔靴搔痒,在周边转圈圈攻不到命门,又或者辞不达意,写着写着重点就偏了。要获得这种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的表达能力需要不断经历和体悟,也需要勤加练习。而且光练不够,还要多观摩。先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用心揣测其他的优秀作品。揣摩对象不只限于市面上的流行歌曲(说实话目前市面上真正意义上的好歌词不多),多读一点古代诗歌,戏曲唱词之类的,对于韵律的把握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尤其中文r&b这种杂交的音乐类型对于文字的流畅度和韵律有很高的要求),现代文学,散文,诗歌也可以适当涉猎一些。另外要增加触觉敏锐度,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哲学,社科类书籍也必不可少。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持续不断的积累。当然以上一段是在如果苏醒坚持要自己填词的前提下。事实上我觉得一个人的能量有限,如果分身无术的话,不妨放手,多给合作伙伴们一些信任。并不是说非要自己填词才能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果找到了有共鸣且互补的词作人,在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后互相激发灵感,写词和作曲高度契合,出来的作品可能比个人全权包办更完整地表达自己。近期的成功一例是高晓松为谭维维写的那首《谭某某》,久远的的例子如金海心和她的御用词人,还有大家说烂了的方文山&周杰伦以及林夕&黄耀明的亲密(咳,,,)合作。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坚持原创是苏醒的坚持的话,那身为歌迷,他坚持所以我坚持,他快乐所以我快乐,也没有什么好苛求的。就用一个“等”字大法打通关。就像苏爸爸所说,“我认为,他自己走的路,只要他自己认准了,有兴趣,有毅力,是可以走出来的。”
五、综上所述:
除了继续保持这一张在节奏、律动方面的优势,下一张可以尝试的一些方向有:
1、更加群魔乱舞的电子舞曲;
2、更多乐器(钢琴,民乐,交响乐,电吉他之类)参与编曲的大气的音乐;
3、专属于Allen Su的半说半唱,边说边唱的高难度说唱风格;
4、更加量身定做的展现完美中高音域的歌曲。
5、醇厚、清亮的苏式高音。
6、找到合作无间的填词人。
PS:我貌似没有考虑到大家都很在乎的专辑概念的完整性。算了,让高人在回帖中补充吧。
PPS:敞开胸膛躺在地上摆大字任踩(最好别踩脸,行走江湖不容易=。=)。
PPPS:本乐评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