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 《反对阐释》
1.阐释本身必须在人类意识的一种历史观中来加以评估。在某些文化语境中,阐释是一种解放的行为。它是改写和重估死去的过去的一种手段,是从死去的过去逃脱的一种手段。在另一些文化语境中,它是反动的、荒谬的、懦怯的和僵化的。p8
2.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耳闻目睹的艺术作品的纯粹复制吧,我们的感官本来就遭受着城市环境的彼此冲突的趣味、气息和景象的轰炸,现在又添上了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基于过剩、基于过度生产的文化;其结果是,我们感性体验中的那种敏锐感正在逐步丧失。现代生活的所有状况——其物质的丰饶、其拥挤不堪——纠合在一起,钝化了我们的感觉功能。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p16
3.艺术并不仅仅关于某物;它自身就是某物。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世界中的一个物,而不只是关于世界的一个文本或评论。我们通过艺术获得的知识是对某物的感知过程的形式或风格的一种体验,而不是关于某物(如某个事实或某种道德判断)的知识。p25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4.我宁可认为,艺术与道德相关。它之所以与道德如此相关,是因为艺术可以带来道德愉悦,但艺术特有的那种道德愉悦并不是赞同或不赞同某些行为的愉悦。艺术中的道德愉悦以及艺术所起的道德功用,在于意识的智性满足。p28
5.道德是行为的代码,也是评判和情感的代码,据此我们强化了以某种方式行事的习惯,它规定了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我们对待一般他人(即那些被认为是人类的人)的行为的标准,倒好像我们全都被爱所激励。不消说,爱是我们真实感受到的对某些少数个人的一种情感,其中一些人是我们在现实中或在想象中所熟知的人……道德是行为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特别的包含全部选择的大全。
如果将到的做如此解——视之为人类意志的成就之一,位置强行规定在世界中行动和存在的一种方式——那显然在道德这种以行动为旨归的意识的形式与作为意识滋养的审美体验之间就不存在一般的对立。只有当艺术作品被缩减为一种提供某种特定内容的声明时,只有当道德被等同于某种特定的道德(任何特定的道德都有其杂质,即那些不过是维护某种特定的社会利益和阶级价值的因素)时——只有在这种时候,艺术作品才被认为瓦解了道德。的确,只有在这种时候,审美与道德之间的绝对区分也才得以确立。
不过,如果我们把道德理解为单数,把它当作意识方面的一般选择,那么,只要我们对艺术的反应恰好活跃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意识,那么这种反应就似乎还是“道德的”。这是因为,正是感受力才滋养了我们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激励我们为行动组好准备,就好像我们的确是在选择(这是我们称某个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而不只是在盲目地、不加思考地服从。艺术担当着这种“道德的”责任,因为审美体验所固有的那些特征(无私、入神、专注、情感之觉醒)和审美对象所固有的那些特征(优美、灵气、表现力、活力、感性)也是对生活的道德反应的基本构成成分。p29
6.??艺术作品,只要是艺术作品,就根本不能提倡什么,不论艺术家个人的意图如何。最伟大的艺术家获得了一种高度的中立性。p31(艺术本身就是在传达和提倡信息了,无法赞同这句)
7.对艺术作品所“说”的内容从道德上赞同或不赞同,正如被艺术作品所激起的性欲一样(这两种情形当然都很普遍),都是艺术之外的问题。p31
8.所有伟大的艺术都引起沉思,一种动态的沉思。无论读者、听众或观众在多大程度上把艺术作品中的东西暂时等同于真实生活中的东西而激动起来,他最终的反应——只要这种反应是对艺术作品的反应——必定是冷静的、宁静的、沉思的,神闲气定,超乎义愤和赞同之上。p32
9.世界最终是一个审美现象。p33
10.只要我们全神贯注于艺术作品,它就会对我们行使一种全面的或绝对的影响力。艺术的目的不是成为真理的助手,无论是特定的、历史的真理,或是永恒的真理。p33
11.全神贯注于艺术作品,肯定会带来自我从世界疏离出来的体验。然而艺术作品自身也是一种生气盎然、充满魔力、堪称典范的物品,它使我们以某种更开阔、更丰富的方式重返世界。p34
12.我们自己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从外部看待我们的生活,如越来越多的人受了那些影响甚大、广为流传的社会科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劝说而做的那样,我们就是在把我们自己看作普遍性的例子,而这样就使我们深刻而痛苦地疏离于我们自身的体验和我们的人性。p34
13.艺术作品是一种展现、记录或者见证,它赋予意识以可感的形状;它的目的是使某物独一无二地呈现。p34
14.??因为道德不像艺术,它最终是由其实用性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的:它使得或理应使得生活更有人情味儿,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更值得一过。但是,意识——曾经被极带偏见地常常称为沉思的官能——肯恩而且确实比行动更宽广,更丰富多彩。它有自己的养料,即艺术和思想,这些活动要么被说成是有其自身的正当理由的,要么被说成是无须任何正当理由的。艺术作品的所作所为,是让我们看到或理解独一无二之物,而不是判断或概括。这种伴随着感官快感的理解行为是艺术作品唯一可取的目标,也是艺术作品唯一充足的理由。p35
15.贝耶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艺术中意志的这种双重方面,他说:“每个艺术作品都唤起了我们对意志的图式化的、不受约束的回忆。”只要是图式化的、不受约束的回忆,那么,艺术中所融入的那种意愿就会将自己置于与世界的一定距离上。p35
16.??一切艺术作品都基于某种距离,即与被再现的生活现实拉开的一定距离。这个“距离”,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非人性的或非人的;这是因为,艺术作品为了以艺术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眼前,必须对起着“密切”作用的情绪干预和情感参与予以限制。正式距离的程度、对距离的利用以及制造距离的惯用手法,才构成艺术作品的风格。归根结底,“风格”是艺术。而艺术不过是不同形式的风格化、非人化的再现。p36
17.艺术中对世界的超出或超越,也是接触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教育意志使其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p36
18.艺术是意志在某物品或某表演中的客观化,是意志的激发或振奋。从艺术家的视角看,艺术是意志力的客观化;从观赏者的视角看,艺术是为意志创造出来的想象性装饰品。p37
19.伟大艺术作品所显示出来的那种必然性感觉,并不是由该作品各部分的必然性或必要性所构成,而是由该作品的整体所构成。p39
20.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意识的一切内容都是难以言表的。即便最简单的感觉,也不可能完整地描绘出来。因而,每个艺术作品不仅需要被理解为一个表达出来的东西,而且需要被理解为对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的某种处理方式。在最伟大的艺术中,人们总是意识到一些不可言说之物(“规范性”的规则),意识到表达与不可表达之物的在场之间的冲突。风格的技艺也是回避的技巧。艺术作品中最有力的因素,常常是其沉默。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