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蛉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不觉之中,酷热难耐的夏日就过去了,这天又到了入秋的季节,时光过去的好快。
午间,躺在沙发上没有了困意,院外的树上不时地传来一声声那沙哑的、沧桑的、和脆却还带点沙的几种不一样的知了叫声由远及近,还有家里凉台上的那只蝈蝈也不甘寂寞,它一会儿也会发出几声清脆而又响亮的叫声。这叫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阵仗!总觉得它们之间像是在进行着一场比赛!你听,这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又长、时而又短,时而短暂的停顿、隔会儿又起!让我感觉到我像是进入了那个昆虫世界里,在听它们的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唯一遗憾的是这合声中缺少了一种蛐蛐发出的铜铃般的清脆声,如果现实中能再有几只蛐蛐的叫声出现,那可算是一场秋虫们奏起的“初秋之韵”交响曲!……
这就是8月8日立秋之时,我在北京姑娘家中闲时那一瞬间的心灵感受!
吱吱吱……沙沙沙……喳喳喳,伴着这叫声我微微地闭上了双眼,在聆听、也幻想,慢慢地我的思绪被这微妙的声音引到了五十多年前的那些场景,它唤回了我童年的记忆——逮蛐蛐!





那会儿,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对每年这入秋的季节特别的期盼,因为从这个时节开始郊外的田野、麦堆、石头堆下,就会有了成熟了的能鸣叫又会咬架的蛐蛐,这种秋虫的叫声和撕咬争斗的场景,是一年中我们孩子们最为开心的一种乐趣!我们那里的农村人也称蛐蛐为——“秋蛉”。
这之前,为了给将要逮住的佳品蛐蛐有各自住的地方,我们自己动手制作出了好多带玻璃的蛐蛐盒,这种盒子把蛐蛐装进去以后,我们会从上面的玻璃窗观看到它们或生活或咬架的过程。
到了该逮蛐蛐的时候,我们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相伴着去往呼市新城周边的农村去抓这当地人称之为的秋蛉。说到这秋蛉也叫蛐蛐,在呼市这片地界最好的品种是出自哈啦沁的蛐蛐,因那里多是石头地蛐蛐天生的个头大,嘴里的夹子也硬,斗起架来也厉害。但这里离我们住地有点远,我们小孩子一般不敢自己前去。拿我来说去那个地方抓蛐蛐也只是去过两次,还是相跟着几个大孩子一同前去的。只记得,我们到了哈啦沁沟山坡下的那一片野地里的碎石头堆里,性急的我们都有一种冲动感,一个个马上进入了状态,个自分开低着头用脚在那四处使劲地跺着地,两眼直勾勾盯着石头缝里窜出来的每一只小虫,很想马上就能抓住几只理想中的蛐蛐。但这里和草地里不同,蛐蛐没有像草地里那样多的一脚下去会跺出好几只来的场景。而这里有时候需跺上好远的距离才能跺出一只蛐蛐来,当然这个瞬间是最令人兴奋的时刻。你看着一只:个头大、全身金黄、黑里透着红色的腿、媚眼也齐全的蛐蛐,心里的那根弦一下就会绷紧,我会放轻脚步,慢慢地注视着它,再弯下身来,把两只手弯成月牙形,从上方慢慢地下去包围住它,然后迅速将两手合围,运气好的时候一次就能逮住这只黄金鞍蛐蛐(前如图),当双手感触到了这蛐蛐已入其中时,又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开心!像这样品相较好的蛐蛐,是需要当时就把它单独放在随身带着的盒子里的,要保护好它的眉毛,和身体不能有缺陷,我们称其为“全眉全眼”。当然,也有让我遗憾的时候,那就是眼看着像前面说的这种较好的蛐蛐从我手中跑掉,而再也找不到它的那种不甘心!如果,抓住品相一般的蛐蛐我们则会把它们混放在被草扎住的衣服袖筒里。欢快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一上午就在两脚来回跺地、双眼紧盯、发现和逮住了上好的蛐蛐的那种兴奋中就度过去了,到了该是往家走的时候了。我们一个个穿着一只袖筒的衣服,那一面上下扎着草的袖筒中装着我们的胜利品——抓住的蛐蛐!衣兜里那几只上品的蛐蛐静静地待在盒中,我们头上带着用树枝和草编成的凉环,伴着袖筒里的蛐蛐叫声从野地里往外走,因为抓蛐蛐的兴趣还未减,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想在回程的路上也许再能逮到一两只蛐蛐,所以双脚还是在边走边跺着地……最后,还是无奈地走出了野地向回家的方向一路走去……
当然,像这样外出去逮蛐蛐的事一年中要有许多次,除了哈啦沁外,我们多数是去往新城南郊的小营子村外,在那小黑河的河滩地里去逮。但这里的蛐蛐品相个头和咬斗能力就不能和哈啦沁那里的蛐蛐相比了。除此之外就是去呼市东南方向哈啦沁河和小黑河交汇处的讨号板村的田间和沟壑处逮蛐蛐了。讨号板的蛐蛐是除哈啦沁之外最大、最厉害的,要说为啥?原因就是这条哈啦沁河流经这个村庄时也把那里的蛐蛐带到了这里。可是这里也因离家较远,所以去的次数也是有限。
那时的中午,我们是不睡觉的,我们小伙伴们会相约在一起斗蛐蛐。我们找个凉快的地方把各自的蛐蛐盒摆开,并选出各自当选的最厉害的一只首先下到一个空盒中开始争斗,而后我们围在一起观战,看着那很快进入战斗中的两只蛐蛐相互撕咬中的那种缠劲,我默默地给自己的蛐蛐在加油!最后,眼见到自己的蛐蛐把对方打败之后,自己的蛐蛐边叫边追击败者的蛐蛐直到跑出盒外的那种场景,那才叫个快乐!……
吴恩奇
于2019年8月8日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