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47:泥孩儿摩睺罗
佛祖有个儿子叫摩睺罗(又译:磨喝乐、磨合罗等等),大约从唐朝开始,被中国人雕刻或塑造成娃娃形状,于七夕节期间广受欢迎。妇女们供养他,希望能带来生子的好运,尤其“宜男”。到了宋代,泥巴捏成的摩睺罗在市场广为销售,俗称“泥孩儿”,连《宋史·志·卷六十二》中都记了一笔,“七夕设摩睺罗”。
泥孩儿摩睺罗的造型十分可爱,从古代图画和出土文物看,基本都是手执莲蓬、菡萏或荷叶的童子,令人油然想起观音菩萨身边的小善财或小哪咤。但实质上他是外国人,被中国化了。南宋画家陈清波的《瑶台步月图》中,有贵妇在欣赏一组玩偶,疑似泥孩儿,可见那时代他亦被深刻地艺术化了。但南宋诗人许棐[fěi]对这玩物很不喜欢,道,“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泥孩儿》)。“牧渎”可能是指饮牛的沟渠,也可能是指今天苏州的木渎古镇,而泥孩儿不过是彼处的泥巴所造,本身根本没价值,只是加了过分的装塑而已。他还在诗中叹息当时“人贱不如泥”。但这并不影响民间乃至上层人士对泥孩儿的喜欢。宋代很多文章都谈到京城出售泥孩儿的盛况。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特别指出,泥孩儿的制作“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大致同代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持相同看法,更进一步指出“木渎袁家所制益精”。
至此,泥孩儿摩睺罗已经深入中国民俗生活,说他是一种文化现象也不为过。据宋末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当时的孩子们喜欢“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这令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与伙伴们人手一根长棍,自以为是孙悟空。
元曲中,泥孩儿摩睺罗频繁亮相。当时的散曲家杜仁杰写七夕有道,“沉李浮瓜肴馔美,把几个摩诃罗儿摆起。齐拜礼……”显然,“摩诃罗儿”便是摩睺罗、泥孩儿,依然被女人们寄予极大期望,绝非普通玩偶。明代朱权撰《太和正音谱》指出,曲牌《耍孩儿》便源自“摩合罗”,可见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是蛮深刻的。一直到明代末年,人们过七夕仍然离不开泥孩儿——儿女欢逢磨喝乐,岂知泪雨又沾梭。(明·陶益《七夕》)
今天的市场上泥塑人偶种类很多,但与泥孩儿摩睺罗相比,基本没什么重大内涵,至少人们不会拿回家拜它。作为佛祖儿子的摩睺罗,一度被南宋皇家用象牙、龙眼佛手香等珍贵物质打造,高达三尺。当时著名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详细记载。看这做法,已完全不似针对玩偶,而是制造神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