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观后感
我特别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
一个人看电影的感觉很放松,我可以完全沉入到剧情里,该笑的时候放声笑,想哭的时候尽情哭,完全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今天去看哪吒,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感想,不成篇幅,但还是要写出来,因为及时输出很重要。
电影最被人传颂的主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大概是让生活在中下层的人感觉到了人生的希望。但打动我的是里面的人的复杂性。
先说主角哪吒,魔丸转世而生,所以一生下来就被陈塘关百姓请命除去,而且注定三年后会有天雷浩劫。好惨一孩子,一生下来什么都没做就被定了罪,不仅如此死刑就在眼前。还好哪吒有爱他的父母,母亲为替他赎罪天天在外降妖除魔,父亲上天求得换命符,想在他三岁生日的那天替他遭受天雷。可是哪吒并不能感受到父母深沉的爱,母亲常年不在身边,无人陪伴;父亲待他严厉,也不曾陪他成长。一个孩子日日被关在家里不能出门,每次悄悄溜出门必然引起所有人的恐慌。什么都不知道的他只是一个缺爱的叛逆孩童,百姓害怕他躲着他,导致他更加乖戾的性格。他想要证明自己可以保护大家,但总是控制不了度,就像除三害的周处,即便打败了妖怪,得到了仍然是人们的质疑和冷眼。终于他交到了第一个朋友,跟他有着相反命运的敖丙。相见时两人都是单纯的少年,相打相识终于成为命运共同体。
灵珠转世的敖丙,明明该比魔丸幸运,可他并没有。他的人生设定是,在魔丸毁灭陈塘关的时候大展身手,一战成名从此飞仙,摆脱妖族的耻辱,带领龙族走向繁荣昌盛。敖丙也是缺爱少年。族人的保护和关爱是为了他们的殷切希望,师父申公豹的教导也是为了利用他打败太乙真人。他有万龙盔甲,但没有无条件的爱。这样一比,哪吒反而比他幸运。即便是一生下来就被打上恶魔的印记,哪吒仍然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本是清朗少年的敖丙,不得不承担着族人的期望,按照被设定好的人生轨迹往前走。哪吒是他的意外,是他第一个朋友,却也是他升仙最大的垫脚石。他不忍伤害朋友,也不能辜负族人的希望,两难之地的灵珠命运,也并不由自己主宰。
电影里最大的反派申公豹,也有着自己的心酸。他有着超越师兄的算计和努力,却总是得不到师父的重视。明明和师兄一起派去收复混元珠,但只有嗜酒如命的太乙真人被派往托生灵珠,任务完成还能位列十二金仙。尽管电影的立意在于申公豹邪恶狡猾,不及太乙洒脱善良。但若站在申公豹的角度,一个豹子精修炼成为的仙人,想要和同门师兄弟达到同样的高度本来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一刻不敢松懈的他比其他人更想抓住每一次机会,也更加敏感多疑。然而即便是师尊也并不能一碗水端平,他还是会把高薪事儿少的活儿派给太乙,苦苦努力的申公豹认为是自己妖精的出身导致自己被不公平对待,选择了黑化。谁不想成为洒脱幽默的太乙呢?可是当一个人拥有太少想要太多时,不自主的就成了狡猾的申公豹。命运之下,谁都是可怜人。
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来看,哪吒和敖丙缺乏的是第三层次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申公豹缺乏的是第四层次的需求,esteem。哪吒有父母的爱,但缺乏归属感,陈塘关百姓抵触他害怕他,所以他桀骜叛逆;敖丙有归属感,龙族上下都寄予殷切的希望,可却没有给他无条件的爱,所以他谨小慎微;申公豹想要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师尊的承认,可他并没有得到想要的机会,所以他殚精竭虑。这样想想,每一个人都是该被理解的个体,都在生活里有着自己的无可奈何。而这样再回头看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也都能多一点包容。我们,都是在一步步满足自己的需求,爱与被爱,自尊和自我实现,都是人的诉求,都该被尊重被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