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彼间的少年
从清华园穿过一条中关村北大街,即是燕园。
京城两大学府互称隔壁,总要倚仗对方来证认自己的地位。清华嘲讽北大的穷酸文弱,北大诟病清华的工科直男气。
在紫操的最后一个晚上,围坐至凌晨,夏季三角滑向西天而草坪欢声不歇。一夜间阅尽了天南海北的爱情。(我的故事被赞校园小甜文??)
暑校告别班会,我(并不违心)说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地方。中午在清华∞家食堂之一聚餐,同桌的那些脸孔,我知道也许再不会见到,但是那一刻他们都很好。
以上偏题。
来到北大,清华就只能喂给遗忘。
清华的校园开阔而旷大,北大逼仄促狭,环伺的中关村楼群压迫着地平线。
清华学生画风平凡,北大长发飘飘的小哥哥们予我极大惊吓。
清华综合营活动趣味多样,北大枯燥且灭绝人性。
清华小导日夜操劳,北大我的班主任设计活动敷衍?
清华联欢晚会气氛泪目嘶喊小导我爱您,北大晚会只讲家国情怀。
可是我还是爱北大,海淀的这块小旮旯。
考试作文可以直贯渺漠的宇宙,吹嘘地球的长孔。早起在松林外面冒雨排队,怀抱一只生煎包的卑微渴望。杨立华教授开孔子讲座,睡着错亿捶胸顿足。29楼全家永不打烊,一个人的夜路上看见深夜食堂的灯光。
某次在宿舍午休时借来syd一本《此间的少年》。就算此前从不读金庸从不读江南我还是翻了下去,宿舍熄灯就倚在窗边看。有些自赎罪愆的意味。我在江南谐谑的字里行间游走探寻,用记忆的零边碎角填充出北大的面孔,期望弥补初一那个秋天心不在焉的遗恨。

然而一旦置身北大,它便温柔地推翻了人为的非人为的一切印象。
前两天还在抱怨报到第二天就考试,抱怨pku按省分班,抱怨在北京晒化人的八月下午开运动会,抱怨吃不到学五的鸡腿饭。
离开的时候却只记得第一晚在二教的集体洗地(literally),九人十足赛的激情夺冠,省内联谊的掼蛋之夜,院系宣讲招摇撞骗的鬼畜学院,艺园小白房和清华营室友重叙旧情的麻辣烫,班主任的沙雕情感历程以及她愉快转述树洞上各种变态故事(误)。当然还有最终深夜K歌时我无畏献唱《妙龄童》。

北大在当代中国已然上升为一种符号,相较专精工科更接地气且不吝花钱营造公众形象的隔壁,北大更易成为潜藏的反智反精英思潮制造对立博取同情的利器。从暑期学堂期间发酵的河南贫困生一事即可略见一斑,有趣的是列表的清北学长评论完全对立。
某天晚上路过29楼亲见送货小哥与北大学生互怼,末了撂一句:“这就是北大学生的素质!”
然而这种符号化认知掩盖了千万独特的个性和优秀的头脑。(突然严肃)走近北大,我看见燕南园的猫,饭桌的三行情诗,食堂对“反人类”投诉一本正经的回复。所以我爱。
同班的海安同学是小学隔壁班的,世事大抵令人错愕如此。
班主任一改对江苏人好吃懒做的刻板印象。朋友圈里面她说:“明年不来的都要挨打。”
我只是不想挨打而已呀。
所以许一个愿吧。

(金秋营回程火车匆匆填坑)
© 本文版权归 metasoph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