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转行
查理·芒格是全世界投资者熟知的投资大师,巴菲特的亲密战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董事长。
但翻阅履历,你会发现,世界著名投资大师之中,芒格是少有的半路出家者。这行对外行非常不友好,但芒格是怎么成功转行的?
我们熟知的投资大师,都是做资产管理的,靠规模说话。只管自己的钱,再牛也只是牛散,十万元起家,做到一万倍,也不过是10个亿。所以一定要管别人的钱。
凯恩斯,经济学教授,早早成名,也早早投资,管自己钱,也管学校基金会的钱。格雷厄姆,金融学教授,开创价值投资一派,著书立说《证券分析》,开办投资公司。
而格雷厄姆的学生中,涌现出一批牛人,都是出师之后马上入行,有的就是从格老的公司起步。
巴菲特,老父亲就是股票经纪人出身,早早接触股票,后师从格雷厄姆,一直在场,从未转行。
约翰·博格、彼得·林奇,都是早早进入基金公司工作。
索罗斯、罗杰斯、格罗斯、达利欧、苏世民,基本上都是交易员出身。
例外也有,后来崛起的量化交易派,需要高深的数学建模能力,有不少是从教授、学者、程序猿转行而来。但现在基本上也都要一毕业就入行。
这行里,做到金字塔尖的,你能数的出来的人物,几乎都是一辈子做这个事。
早10年、20年进来,先发优势非常明显。
技能方面不用说。早早定好发展方向;基本功打打扎实,什么财务、行业分析;早成功早失败早迭代,积累实战经验,完善交易系统。更重要的是客户和资金。一是前面建立的投资收益,有业绩说话很重要;二是积累的客户资源和信任感、知名度。
等到40岁,甚至30岁再入行,已经不可避免地要吃亏。
就算你真的投资很厉害,你也很难募集到足够的钱。除非你自己本身已经很有钱。
这行,对于外行,很不友好。
但偏偏,跑出来个另类,芒格。
不仅在投资领域做到顶尖,还把光芒辐射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教育行业,都快与孔夫子齐名了。
有句话流传甚广,“40岁前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据说出自芒格,不知道真假。但40岁前,芒格确实不是个专业的投资者。 大学主修数学;后来参军,但没上战场,而是学了气象预报;军队复员后,靠家族关系进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开始当律师。当34岁的芒格第一次遇到巴菲特时,虽然聊得很开心,但可能心里还是有点“羡慕嫉妒恨”的。

此时的巴菲特,年方29岁,自10年前师从格雷厄姆,自己的私募已开张3年,早已经财务自由,见面的次年30岁资产就达标百万美元,当时美国的百万富翁相当于中国1980年的“万元户”。
而此前的10年,芒格则过得极不如意。

24岁开始当律师,虽然收入不错,但接连遭遇婚变(29岁)、儿子绝症病逝(31岁),所有积蓄耗尽,30多岁,重头再来。再婚之后,又生了很多孩子,家里日子紧紧巴巴。
此时的芒格,心怀财务自由梦,空有一肚子墨水,却没法变现。如果生在当今的中国,至少也能在“得到”开个课,比不了薛兆丰、李笑来,也不差万维钢、熊逸等人吧。
巴菲特或许就是那条“锦鲤”,芒格开始转运。
37岁,业余投资房地产,赚取了第一桶金,三年内,晋级百万富翁,只比巴菲特晚了5年。
38岁,跟人合伙开了律所,还业余开了家合伙投资公司。此后,律所生意和投资收益双丰收。
直到41岁,芒格才在巴菲特的劝说下,结束了律师工作,全身心做投资。
芒格半路出家仍能成功,因素很多。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别人在做基本的事情,从下而上逐步建立自己的方法。
芒格是先搭认知框架,从上而下,建立一套能够应对几乎所有事情的方法,然后在投资这个领域去实践。
投资领域,最重复利。但芒格却是另类的复利机器。
别人身上,是资源的复利效应。
很早找到一个方法,开始去变现。很多人终其一生,没有变过方法,但通过资金、人脉的积累,可以不断复利增长。
约翰·邓普顿,50年550倍,年化“仅”13.5%的收益,已是大师级别,受封爵士。
“世纪巨骗”麦道夫,仅用10%左右的年化收益,20年就吸收到了50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
芒格身上,则是认知的复利效应。
慢慢积累,到了一定高度,再去变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穷逼到百万富翁,只用了三年时间。
一生只做屈指可数的几次交易,剩下就躺着收钱。
跟巴菲特搭伙过日子后,更是乐得悠闲,把大权主动相让,不然收益会更牛。
换句话说,芒格跟别人玩的,不是一个游戏。
投资本来是个先发优势很明显的资源积累型游戏。但芒格换了一个玩法,先积累高维认知、再降维打击。
后发,反而成了优势。
甚至巴菲特也不得不跟着芒格,换到这种新的玩法上。
这倒颇似商业世界,摧毁行业原有巨头的,往往来自外行的跨界降维打击。

所以,想换个赛道的朋友们,从芒格身上能学到什么呢?
1、择业要趁早,转行需谨慎。
2、要想后发致胜,得换个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