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哲学》——货币与现代生活 齐美尔的社会学与哲学洞见
《货币哲学》读书笔记
胡毅然
上月接触了齐美尔的散文集《桥与门》,对这位集哲学、美学、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为一身的大家心生崇敬。作为一名“讲坛社会学者”,齐美尔的学术生涯是坎坷的,始终扮演着“圈外人”的角色。与特尼厄斯、韦伯一起创立德国社会学会的他,一方面他一生都在极力谋求教授一职,另一方面他又被西方学界成为影响仅次于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家。《货币哲学》一书将齐美尔敏锐的洞察力和充满艺术性的哲学思考体现的淋漓尽致,试图通过货币这个单独例证而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把生活最表层的现象与生活内部最底层的深邃之流放置在历史潮流中考察,在历史唯物主义地下建构一个基础,以便说明在保持经济生活构成思想文化的起因这一阐释价值的同时,经济形态本身同样被视为是深一层的价值判断以及心理的、甚至形而上前提条件流变造成的结果。与实证或理解主义传统的研究范式不同,齐美尔创造了“形式社会学”传统,强调将研究对象从具体的内容上移开,聚焦于隔离、分工或联合等社会关系。强调无论社会环境如何不同,社会关系是高度一致的。与马克思所论述的货币与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的角度不同,齐美尔从货币这个独特的社会存在为出发点,最终将个体的内在心灵体验确定为对现代性探讨作为重点,对货币哲学思想的论述也是马克思货币观的一个“更为现代的回应。”

全书大致有三个层次,分为分析篇和综合篇两个部分,是先建构论证的逻辑体系再由此聚焦视角关注到个体或社会现象的思考的过程。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货币的本质、取得意义的前提、发挥作用的条件(交换作为物品价值客观化、现代社会维系的前提);第二部分齐美尔对货币的分析细化为内在和外在两个部分,即货币在客观实践领域(外在)是一种抽象的价值符号,而对个体来说(内在)则是作为目的链中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第三部分齐美尔将建构的逻辑体系拆解并重组,将话题引向了货币对人的影响、货币是怎么塑造并持续对现代生活产生影响的问题上来,一方面,货币将人从固定的劳务方式、实物财产的占有方式和固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解放出来,这意味着人的自由的扩大;但与此同时,货币在给人带来自由的同时没有给人任何指向性,实际上是对个体“实在自由”剥夺的过程。最后一部分是齐美尔货币哲学思想的落脚点,即货币经济在三个方面对现代社会生活风格产生影响。
齐美尔是我读书至今觉得最为惊奇的一位学者,在字里行间这位学者甚至可以称作是一种“随意的神游”。涂尔干将众多社会事实作为物来看待,从中推导解析各个变量间的关系从而解释有关社会命题。韦伯作为反实证主义者,则倡导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行动者的“神入”以探寻其行动意义的理解主义传统,并强调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带有终极关怀”、“研究者应当坚持‘价值无涉’”等原则。与之不同,受当时流行的新康德主义的影响,齐美尔更强调存在于社会历史中、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基本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形式”。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阐明“这些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这种纯粹形式的含义、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由于其对象的特点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同时又由于社会的哪些形式特征和物质特征而产生和消失的。”抛开具体内容、而关注人们间相互作用的纯粹形式,这样的立场得益于齐美尔充满哲学和艺术意味的思考,也给作为求学者的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下面就用几个我感触较深的方面阐述一下我对齐美尔“几点关切”的思考:
1. 研究主体选择——为什么是货币,为什么是哲学?
“作为每个专门的研究领域,都有两个界限,进入边界地带,思维流向就越过“精密”,转而呈现出哲学状态。”
假设社会学和经济学是两个独立研究的学科,在事实层面,两个学科关注的都是社会及社会中的人依托各种媒介发生的各种关系,因此在事实维度两个学科必定是有交叉的。但转向认知维度,两个学科既然都各自确立了其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即学科独特性(或学科为其他所不能代替的东西),在深层次的认知领域所考察社会事实的角度是不同的,即学科之间的“边界地带”,越过事实层面的“精密部分”,学科认知边界的联系就呈现出哲学化的状态了。也是基于这种理论思考,齐美尔从实在与价值两个范畴出发,建立了一种在学科认知层面的哲学。对货币的探讨其实就是对各种关系的探讨,货币只是作为经济技术超然性的一个代表,成为了用来表现各种关系的一种手段、一件材料或一个例证。

2. “拉大距离”与“缩小距离”——现代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
齐美尔认为,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是文化的客观性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需要生活内容具有种类繁多、千变万化的特点,也需要每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内容。“一方面是稀缺性,即事物需要卓尔不群、格外引人注目;但在另一方面,事物又需要某种程度的广泛性、出现几率和耐久性,以使事物终究越过价值的阀限。”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按其所拥有的客观特性又与人的主观自由要求相对立,具体来看就是现代社会个体间关系道德因素的排斥、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分离、原子化的倾向严重等。现代人与其追求对象之间相隔的距离要大的很多,也有很多困难,但是在现实中通过劳动的付出,现代人却能够获得无限多的东西。即文化发展的进程。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使人永远在一个与情感相对立的理性生活中生活。而货币作为媒介,在拉大与缩短这个双向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3. 货币与现代社会生活风格/货币对人的影响
货币扩大了人的自由,将人从固定的老五方式、实物财产占有方式和固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解放出来。但这种自由的扩大是单向的,货币同时又剥夺了人的实在自由,没有能够给人以明确的导向,货币的产生剥夺了生活的固定内容和意义却没能塑造出新的东西加以填补,总的来说,齐美尔认为货币在现代生活中的出现贬低了人的价值,原因在于其忽视了物何人的某些重要特性。此外,货币的广泛使用扩大了人们对理性化的盲目崇拜,劳动分工促使了主客观文化的背离、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从而造成了现代生活中集体的“文化悲剧”,同时伴随着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技术至上、精于计算、犬儒主义的出现。齐美尔在其《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也一书中提出了对于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个体体验的关注,其核心观点便是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承载社会结果的空间存在,而是一个由社会塑造出来的空间存在”,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问题的更远在于个人对于自主独立的过分关注以及对社会压力的过度强调”。大城市生活中社会成员会受到来自不同于“小镇生活”的多维度的感官冲击,迫使人们倾向于更为封闭的互动方式以更好地“关注自己的问题”,此外,城市生活功能的高程度聚集也使原始的生活功能不需要人际互动来满足,致使人们“精打细算”更关注于实际的效益和产出而非真实的情感联结。
4. 几点思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它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货币哲学》便是齐美尔在如此情境下从一般文化形态角度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做出的分析尝试。《货币哲学》在学界地位曾于《资本论》相提并论,同样是以货币及其本质作为切入点,齐美尔在其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货币交换关系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研究,显然是与马克思冲突学派气质论述大不相同的,是关于货币与社会更现代的一个回应。与马克思立场不同,齐美尔认为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是文化的客观性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生活在一个需求和愿望都受到客观文化控制的社会中,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异化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这种文化矛盾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中尤为突出,这种对客观性与个性矛盾、社会与个人矛盾的关切和制度的反思无不充斥着齐美尔的哲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多元化洞见。拜读齐美尔的著作,字里行间隐约会透露出一股消极的意味,齐美尔对资本主义现代发展的路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在于人们虽然感受到文化客观性的压抑,但又受它控制并不得不接受它,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发展只能是畸形的。
© 本文版权归 RyanBanan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v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8 2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