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
下午吃了两个驴肉火烧、五瓣蒜,那一刻我很幸福。
不错,幸福首先是一种感觉。但就是这种感觉,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于是,每个人都在追求那种幸福感。
大学时候,经常无所事事在宿舍里看电影,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就在快要毕业的时候,看一部名为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的影片。片名直译是“追求幸福”,而中文名字却译为“当幸福来敲门”。这么一译,就有了极高明而道中庸和“挑水砍柴,莫非妙道”的意思了。
有首儿歌表达的更为直白,名字叫“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这是一首完美的教化歌曲,深合寓教于乐的教化宗旨。在这种教化的氛围里,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幸福虽然不远,但要勤劳索求,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循环上升式的追求。
其次,幸福是要有基础的。
司汤达曾经用精确的法郎数,来界定那个时代法国人幸福的基准。这是一种物质的衡量,符合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从道理上讲,幸福,尤其是要持续的幸福,是必须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的阶段。在现实中,好像也不能否认,只有人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之后,幸福才是可求的。
但是,幸福却并不完全受此决定。因为意识还有自身的能动作用。就像《当幸福来敲门》的主人公,在困顿到极点的时候,仍然对自己的儿子说:“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这是一种自我捍卫,支撑着人们去达到幸福的基准。
再次,幸福不是个人的事。
马克思说: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幸福是自我与他人、社会共同构筑的一种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感觉,基于对幸福追求,可以说,幸福比快乐要高级,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经由个人构建的社会情感。
最后,幸福既是即刻的自觉,也是回眸的微笑。
鲁迅是没有幸福感的,因为他始终没有能够看到自己所期望的幸福基准。当然,这是一种读后感,至于鲁迅怎样想,就不得而知了。
幸福是即刻的自觉,因为只有个人追求幸福的时候,才能激发起一种幸福感。幸福是回眸的微笑,因为只有个人明了抵达幸福境界的时候,才会对追求幸福的过程产生一种满足感。所以,幸福与梦想紧密相关,并且梦想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幸福感的强烈与否。
不错,幸福首先是一种感觉。但就是这种感觉,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于是,每个人都在追求那种幸福感。
大学时候,经常无所事事在宿舍里看电影,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就在快要毕业的时候,看一部名为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的影片。片名直译是“追求幸福”,而中文名字却译为“当幸福来敲门”。这么一译,就有了极高明而道中庸和“挑水砍柴,莫非妙道”的意思了。
有首儿歌表达的更为直白,名字叫“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这是一首完美的教化歌曲,深合寓教于乐的教化宗旨。在这种教化的氛围里,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幸福虽然不远,但要勤劳索求,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循环上升式的追求。
其次,幸福是要有基础的。
司汤达曾经用精确的法郎数,来界定那个时代法国人幸福的基准。这是一种物质的衡量,符合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从道理上讲,幸福,尤其是要持续的幸福,是必须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的阶段。在现实中,好像也不能否认,只有人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之后,幸福才是可求的。
但是,幸福却并不完全受此决定。因为意识还有自身的能动作用。就像《当幸福来敲门》的主人公,在困顿到极点的时候,仍然对自己的儿子说:“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这是一种自我捍卫,支撑着人们去达到幸福的基准。
再次,幸福不是个人的事。
马克思说: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幸福是自我与他人、社会共同构筑的一种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感觉,基于对幸福追求,可以说,幸福比快乐要高级,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经由个人构建的社会情感。
最后,幸福既是即刻的自觉,也是回眸的微笑。
鲁迅是没有幸福感的,因为他始终没有能够看到自己所期望的幸福基准。当然,这是一种读后感,至于鲁迅怎样想,就不得而知了。
幸福是即刻的自觉,因为只有个人追求幸福的时候,才能激发起一种幸福感。幸福是回眸的微笑,因为只有个人明了抵达幸福境界的时候,才会对追求幸福的过程产生一种满足感。所以,幸福与梦想紧密相关,并且梦想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幸福感的强烈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