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融资利率如何确定
学习过金融学的朋友都清楚,贷款的形式包括信用贷款(依赖于过往的信用水平确定利率)、质押或抵押式贷款(依赖于质押或者抵押的财产的金额确定利率)。由此可见,提供担保可以降低贷款的利率。同样的,企业如果能够对未来收取现金的时间与金额做出担保,也可以降低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利率。
资产证券化产品增加信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但包括质押、抵押,还包括差额补足(未来收回的现金不足预期时,企业自身、大股东或者第三方机构承诺拿出资金向投资者支付差额的部分)、分层优先清偿(基础资产会划分优先级、劣后级,对于购买优先级产品的投资者,即使资产包收回的现金来自于劣后级的基础资产,该部分现金也优先支付给优先级的投资者)、超额现金流覆盖(选取的基础资产包未来形成的现金流超过应当支付给投资者的现金流,即使有一部分收不回现金也不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从而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另外,通过律师与会计师检查相关基础资产的合同、发票、以及对收款权利的认定,可以大幅降低投资者未来无法收回现金的风险,这也是消除融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手段。

何谓出表与不出表
在现实生活中,债权以及其他任何未来可以获得现金的权利,都存在最终收不回现金的风险,没有什么比手里握着现金更安心的事情了。因此,相对于债权,企业更愿意将其从财务报表中剔除,转而变为现金,从而实现降低企业风险、优化财务报表结构的效果。但是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并非出售的每一项债权都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剔除,具体仍需要参照准则要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第七条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这里需要把握的就是企业是否将几乎所有(通常是超过95%)的风险与报酬转移给购买者,也就是所谓的继续涉入的程度,体现在企业自身购买劣后级的比例、对于无法偿付的债权的追索清偿比例、差额补足的比例、对于现金归集账户收回的现金进行再投资的权利(无权进行再投资)等等。95%这个比例也只是一个参考值,不同情况下需要做出谨慎的职业判断。
从实务上来看,由于企业用来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基础资产通常不全是非常优质的,因此做到完全转移出财务报表的操作难度是很大的,要么是因为继续涉入金额过大,要么是承担的融资成本过高导致项目流产。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笔者认为未来企业想通过交易结构的特殊设计实现出表的成功率会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