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中医:马慧琳讲解--针挑疗法的起源!
说到羊毛疔大家都会想起针挑疗法,很多人就有疑问了,针挑疗法究竟是什么?它又是由何而来呢?接下来小编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
针挑疗法是在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给予挑治针挑刺,把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挑断,以治疗顽固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是古代“锋针疗法”和“半刺”的综合发展。《内经》指出:“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出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针挑疗法源于古老的砭石、砭针。砭石疗法发端于250万年前的旧时器时代,盛行于商殷时期,伏羲“尝百草,制九砭,以治民疾”, 古时名医秦越人在古卢国以砭(碥、扁)行医,名声鹊起,加之东夷图腾玄鸟,故民间称神医扁鹊,他用针石疗救虢国太子,使其“起死回生”。针挑疗法历史悠久,但从古至今多以祖传口授的形式流落民间,无人整理发扬,故历代针灸书中无记载。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郭右陶排除外界干扰,不怕被同行讽笑,把民间挑、刮、放血等治疗痧胀的方法加以总结,写成了《痧胀玉衡》。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治疗痧胀急症中也介绍使用针挑法、针刺法。清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因为见到民间很多治疗方法效果甚佳,也排除一切困难,对民间各种外治疗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写成了《理瀹骈文》一书,介绍了不少民间挑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