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摘录Part3
哲人:提到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与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是把这张卡托付于他人,还是由自己掌握?课题分离,还有自由,关于这些请你回去后好好整理一下。下一次我还在这里等你。
哲人:理性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也是一样。一般情况下,冷静的人不会因被冲动驱使而大发雷霆。我们并不是受感情这一独立存在所左右,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哲人:比如,请你想一想那位因为脸红恐惧症而来咨询的女学生的话。她为什么会得脸红恐惧症呢?阿德勒心理学不把身体症状与心灵(精神)分离开来考虑,而是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好比由于内心的紧张手脚会发抖、脸颊会变红或者由于恐惧而脸色苍白等。但是,当对他人大发雷霆的时候,那是”作为整体的我“选择了勃然大怒,绝对不是感情这一独立存在——可以说与我的意志无关——发出了怒吼。在这里,如果把”我“和”感情“分离开来认为”感情让我那么做或者受感情驱使“,那就容易陷入人生谎言。
哲人:个体心理学叫作“individualpsychology'’。而且,这里的个人(individual)—词在语源上有”不可分割“的意思。
哲人:总之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意思。那么具体来讲,什么不可以分割呢?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哲人:是的。像这样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哲人:我上次应该说过这样的话——”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青年:解开线?
哲人:是的。你现在是把自己的线和他人的线乱糟糟地缠在一起来看世界。红、蓝、黄、绿,一切颜色都混杂在一起,这种状态叫”缠绕“,而不是”联系“。
哲人:上上次说到过”是把别人看成‘敌人’还是看成‘伙伴’“这个话题吧?在这里我们再深入考虑一下。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一一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哲人: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 哲人:也就是主张共同体并不是我们普遍印象中的”共同体“概念所指的既有范围,而是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哲人:就像我一直说的那样,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哲人: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哲人:在英语中,共同体感觉叫作”socialinterest“,也就是”对社会的关心“。这里我要问问你,你知道社会学上所讲的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吗?
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
哲人: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
哲人:那么,具体考虑一下吧。这里我们把”对自己的执著“这个词换成更容易理解的‘’以自我为中心”。在你印象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实际上,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哲人:请你考虑一下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青年:那么,也就是说像我这样非常在意别人评价的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吗?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哲人:请按顺序想一想。我们首先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从属于共同体,能够感觉到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也就是拥有归属感,这是人的基本欲求。例如,学业、工作、交友,还有恋爱和结婚等,这一切都与寻求归属感紧密相关的。你不这么认为吗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哲人: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但是,这只不过是从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中被分离出来而己,任何人都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因为,无论怎样,我们的一切都属于地球这个共同体,属于宇宙这个共同体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己。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哲人: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个小小的避难所里一样。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暴风雨却不会停止。
哲人:不,这也可以拿”我和你“的关系来进行说明,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哲人:当然。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哲人: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哲人:他们恐怕是非常害怕女性变得聪明、比自己挣钱多或者是跟自己顶嘴之类的事情。他们把人际关系都看成是”纵向关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感。
哲人:是这样的。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哲人:在说明课题分离的时候我说过”干涉“这个词。也就是一种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的行为。
当然,这里的干涉就是操纵。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也许本人是出于善意,但结果却是妄加干涉,因为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纵对方。
哲人:不可以置之不问。需要做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
哲人:请你想一下关于课题分离的讨论。孩子学习的事情,这是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父母或老师无法代替。而干涉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预,做出”要好好学习“或者”得上那个大学“之类的指示。 另一方面,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具体就是不去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哲人:是的,不是强制的,而是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也就是”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
哲人:是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青年:鼓励?
哲人: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你不就一直因为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而感到厌烦吗?
哲人: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哲人:是的。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哲人: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哲人:例如,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青年:我对共同体有用?
哲人: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前讨论到的”共同体感觉“或”鼓励“的话题也与此紧密相关。
哲人:现在的讨论正在接近核心,请你一定紧紧跟上。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哲人:你现在是在用”行为“标准来看待他人,也就是那个人”做了什么“这一次元。的确,按照这个标准来考虑的话,卧病在床的老人只能靠别人照顾,看上去似乎是没有什么用。因此,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哲人:如果按照存在标准来考虑的话,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己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例如,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不要这样,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哲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建立纵向关系?还是建立横向关系?这是生活方式问题,人还没有灵活到可以随机应变地分别使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不可能与这个人平等,因为与这个人是上下级关系“。
青年:您是说在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中只能选择一种
哲人:没错。即使不按照上司或部下的关系去理解,也会产生诸如”A君比我强,B君不如我“”要听从A君的意见,但不听B君的“或者”与C君的约定可以作废“之类的想法。
哲人:反过来讲,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
哲人:的确,尊敬长者非常重要。如果是公司组织,职责差异自然也会存在。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青年:所以,我自己也认真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会不明白这个问题,结果我认为也许是顺序问题。如果突然考虑宇宙、非生物、过去或未来之类的事情,根本就摸不着头脑。不应该这样,而应首先好好理解”我“,接下来考虑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我和你“的人际关系,然后再慢慢扩展到大的共同体。
哲人:还是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第一夜的时候,我曾经介绍了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你还记得吧?
哲人: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哲人:所以我要使用”肯定性的达观“这个词。
青年:肯定性的达观?
哲人: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哲人:是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我接纳。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一部小说。
哲人:当然,也并不是说做到了肯定性达观的自我接纳就可以获得共同体感觉。这是事实。还要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就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第二个关键词——“他者信赖”。
哲人: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青年:无条件地相信?又是先生您津津乐道的邻人爱吗?
哲人:当然,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有时也会遭遇背叛。就好比贷款保证人有时也会蒙受损失一样。即使如此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作信赖 哲人:是怀疑。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那么,这样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你认为这样还能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吗?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简单。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