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吃包住游柏林之贝塔斯曼TMB2019
来德国之前,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在贝塔斯曼实习。没想到,在罕见高温的6月,我以一种更酷炫的方式实现了和贝塔斯曼的亲密接触。
对于贝塔斯曼的了解源于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课程,叫做经济德语。课程作业要求是介绍一家德国企业,作为不懂车不懂球不懂飞机的我,选了一家传媒公司。在深挖这家全球领先的传媒公司的时候,才发现其历史之久,业务之广,触角之深。

贝塔斯曼在中国也有很多业务,比如早已经消失的贝塔斯曼书友会,BMG中国,以及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会(BAI)。BAI投资过很多我非常喜欢的产品,比如豆瓣,即刻,摩拜,还有猪场的云音乐。
TMB全称为Talents meet Bertelsmann,是其全球性的雇主品牌建设活动之一,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这项活动的对象是对数字化,媒体,大数据等感兴趣的同学,入选的学生可以免费去柏林参加为期三天的活动,和来自全球的参与者一起组队完成项目。下面是此项活动的简单介绍:
去哪里申请?
https://www.talentmeetsbertelsmann.com/
网站列有申请的各项信息,总结下,就是学生+会英语+多元背景(信息科学,金融,传媒,人力资源等等)
申请步骤是?
Step 1 网络申请:动机信+简历
Step 2 异步视频面试:事先知道问题,在约定时间参与视频录制回答
活动内容是?
具体见图(我自己做的,别嫌弃)。

第一天的主要任务是组内制作一个团队介绍视频,第二天则是根据给出的案例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剩下的活动内容主要是Networking。
参加活动我可以收获什么?
1. 免费的柏林旅行:无论你来自哪里,入选者都可以获得免费的住宿和300-500欧的交通补助。活动期间也供应食物,根本不需要担心饿着。虽然活动期间基本没时间出去玩,但是住的地方就在柏林最中心,不愁无处感受柏林的精彩。
2. 国际化的企业平台:作为刚参加完活动的人,不太有发言权。但是据了解,有大量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获得了贝塔斯曼下属公司的职场入场券。成为TMB校友会的一员之后,还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举办校(chi)友(he)集(wan)会(le),贝塔斯曼会给与资助。
3. 免费的美国/欧洲/德国游:第二天的workshop其实是一个案例分析大赛,需要在由贝塔斯曼高层组成的评委前面进行展示。第一名的小组可以去美国的一个城市(今年是纽约);依次类推,第二名是欧洲某个城市(除德国,今年是阿姆斯特丹),第三名是德国某个城市(今年是汉堡)。

一个免费吃喝的柏林之行,还让你一窥德国企业文化。如此棒的活动,千万不要错过啦。 (PS:如有兴趣者,可以在动机信中提及我的名字。有TMB校友推荐,据说可以提高入选几率:)
-----------------------------------吐槽区慎入--------------------------------
对于能够有机会参加这个优秀人才集聚的活动,我觉得自己是锦鲤附体。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合作的过程并没有很完美。所有入选者会在活动前知道自己的分组,我被划归为BMG音乐集团组。虽然是提前知晓,但是我们组只是加了个Whatsapp群,并没有太多讨论。
组内一共有8个人,其中6个德国人,一个巴西人,一个中国人(就是本可爱)。
曾经以为我和其他成员被分配在BMG音乐集团组,一定是因为德国,巴西和中国属于音乐市场TOP10。但是曾拿到过TMB2018第一名的Zhang同学和我说,其实他们是按照地域分的,方便你去那里实习(大雾)。
把一群互不认识的人集聚到一起,两天内完成两项任务(活动任务当天才会告知),合作难度可想而知。两天下来,感受到了一些不适应:
1/第一天的视频任务中,小组会收到一份任务介绍,有一页A4纸长,包括一些废话和一些任务提示。在一个女生通读完全文后,所有人仿佛都明白了所有要点,开始直接进入讨论。我请求传阅,让大家每个人都可以仔细阅读下要求。结果所有人都摇摇头拒绝,最后任务介绍直接递给了我,我成了唯一一个仔细阅读题目的人:根据给出的小组内涵(每个组的房间会有一句slogan)制作一个体现小组以及组员特色的视频。
大家都是英语母语者吗?但是即使是母语者,几百字的题目介绍,听一遍就能把握要求了?
我一开始认为是我的语言水平不够。但是后来看到医疗组的视频是在马路上急救老奶奶,最后所有队员拼成一个十字架;出版组的视频则讲述了一本书的冒险。我发现我们组的视频有些离题。
2/ 自在德国读书开始,课堂就大量地使用图表,卡片等帮助讨论和学习,因此及时将讨论沉淀下来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并且非常重要。然而在视频讨论环节,一位队员建议视频的三个场景:故事背景介绍,队员个人展示,结尾等,不少人表示赞同。我觉得很具有操作性,便去拿了笔纸要去写下来。因为第一个场景是介绍,我便写了个大大的标题Introduction,然后把纸分成三个区域,准备记录下主要情节。站在对面的男生突然对着我写的Introduction,笑,我以为是我写得太难看了,后来发现他摇摇头说根本不用写下来。然而很明显地,有三四个成员重复追问场景细节,进一步设想具体的拍摄。如果我们能在有主要方向或者初步共识的时候及时记录下来,后面的讨论和执行要方便快捷得多。
转而到了个人展示环节,我们的计划是每个人选择一个身份进行表演,比如银行家,程序员,记者等等。就这样,大家又开始陷入无尽的讨论和回忆中:你是银行家?那你呢,你要不要当程序员?你也是计算机科学家,那有点重复呀?记者谁当?
因为实在看不下了去(主要是时间紧张),我又颠颠去拿了纸和笔,在纸条上写下8个职业身份,然后一一让大家认领,认领完就各自准备自己的道具。
写到这里感觉自己有点怨妇,但是还要再说一个难过的细节。我的角色需要一样道具,便用一个世界地图做了装饰备用。当时有隔壁组来借,组员问我的时候,我便对着全组人说地图是我的道具,需要拍完才能借他们。由于我同时也负责拍摄,所以道具就被放在了一旁。最后轮到我的时候,道具不见了,找了半天一个队友告诉我已经被借走了。我……
3/ 每个小组有两个mentor,第一天只到了一位没有参加过TMB活动的mentor。开始的自我介绍环节被改成了说说自己在8岁的时候难忘的事情。这是一个难忘的自我介绍,但是却没有让我记住任何人,更没有帮助我们了解各自的擅长领域,从而更好地开展合作。
为了显示民主开放的精神,第一天的任务有所有人的意见参与,结局是时间来不及,最后潦草提交。第二天,曾经参加过TMB活动的mentor来了,帮我们列好任务提纲,然后大家愉快地开始分工合作了,比如财务组,设计组,商务组。之前提到的问题又出现了:没有一一确认任务的归属。商务组负责市场,销售等问题准备,中间出现的10年内规划属于哪一组?财务组还是技术组?
第二天的合作比第一天好了很多,最后在mentor的帮助下及时完成了所有内容的准备,也算是完满了。
其实还有很多小细节已经忘记了,但是当下发生的种种不适应的确会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在日耳曼男生的身高碾压下,巴西妹子已经基本不发表意见了,我也是随波逐流了(叹气)。
活动结束后,我也在反思这段合作不够完美的原因:没有足够的了解,时间的紧张,行事上的差异,语言上的不熟练,都让合作中生出很多裂缝。但这样的经历并不常有,自己也尽力去贡献和参与了,结论是语言上需要更熟练和自信一些,思维也更开阔些。
最后给大家展示下案例分析的题目,这些都是当下发生在贝塔斯曼企业内部的真实案例,亟待解决方案:
- Data-driven voice applications
- Ad placement in digital formats
- Demand-driven publishing
- Using data to support cross-divisional collaboration(我们组的题目!)
- Money laundering
第二次的柏林之行在酷炫,炎热,无奈和惊喜中结束了。以一个职场活动的角度去体验柏林,对我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经验。

经历两天的挑战后,第三天的早上,我在酒店餐厅悠哉地享用着早餐。
旁边是贯穿柏林的施普雷河,抬头可见壮美的柏林大教堂。
我品尝着刚刚出炉的牛角包,喝着橙汁,感受38度柏林的微热晨光,好不惬意。
突然,一群麻雀冲向我的盘子,夺走了我正要往嘴里送的牛角包,把我吓得花容失色.gif
但是,欧洲的鸽子怎么会任由一群小不点儿撒野,一个箭步也加入了抢食的队伍。
我就这样,跌落至柏林生物链底端,给柏林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继续修炼吧,小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