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
摘抄下来一些有意思的话 - 读完整本能抄下这么多的精彩句子,也是很不容易了。感谢阅读^_^。有些句子亲测有效 - 譬如这过去的一个长周末我勇敢拔出我懒惰的腿,带着369三个小朋友出去玩儿,看国庆节的烟花,不拍照,纯体验,身心投入,不放朋友圈,6岁的儿子拉着我的手一起滑下巨型滑梯,小男子汉气概已经有了!同小孩相处的确是特别美好的事情。然后,在某些事情上面,不把自己当根葱,静看周遭,安贫乐道,挺好。再次确定圣经中的智慧。在不完美中,我挺知足,因为信仰,谦卑,感恩,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 - 那些只在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才能塑造出来的,专属我自己的东西,让我很感动,也很安心。
“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会告诉你,我们越是有意识地驱赶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便会越发强大。然而如果我们能以轻松随意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情绪,尽管我们的内心还是无法获得彻底的宁静(其实没人能到达这个境界),但我们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和的心态。”
“了解你的能力圈并坚守在圈中。圈的大小并没有那么重要,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
“持之以恒”背后的秘密就在于此:长期的成功就像是用发酵粉做蛋糕,这个过程很缓慢,很无聊,很冗长,但它却带来了最好的结果。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平静的人生才会更高效。”
“所以,这对于美好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呢?少一些奔波,多一些耐性。一旦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圈(见第14章),请尽可能长久地留在能力圈中。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找到了一个良好的配偶,一处合适的住所,或一个能令你满足的爱好,那么请坚持下去。坚定不移,保持耐性,长线思考,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品质,但它们却总被低估。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方面,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你不需要聪明绝顶,只需要比别人稍微聪明一点点,然后将这种优势维持很久很久。”
“不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使命仅仅是你的一个职业愿望而已。浪漫的使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天赋和爱好。你要依靠自己实际拥有的技能,而不是假定意义上的召唤。当然,如果你掌握的技能恰好也是你喜欢做的事情,那你的确十分走运。“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其他人必须认可并珍惜你的天赋,因为冰箱还是需要被食物填满的。就像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所说:“几乎没有什么事会比拥有一项无人问津的天赋更加不幸了。”
“这里有一个好消息,也有一个坏消息。
先说好消息:你能够为自己个性的改变施加些许影响,但影响的幅度却有限,因为人格变化极大程度上是由基因程序决定的。尽管如此,你还是应该抓住一些改变自己的机会。控制人格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借助自己的偶像。巴菲特曾写道:“只要告诉我你心中的英雄是谁,我便能说出你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请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偶像。
坏消息是:你无法改变他人,甚至连你的爱人和孩子,你都无法改变。只有来源于内心的动力才能促成性格的改变,外界的压力或理性的论证对此都是无效的。”
“研究表明,在回忆美好经历的时候,尤其是戴着怀旧的有色眼镜观察往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更快乐。许多心理学家因此认为,我们应当花些时间,下意识地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这个提议值得怀疑。我们为什么不在此时此刻,把时间花在为自己创造新的美好体验上?和重温过去相比,有意识地品味眼前的瞬间,并不会耗费更多的精力,反而还更容易。除此之外,我们眼前的经历一定会比模糊的回忆更加真实有力,气息和色彩也会更加浓郁。你并非一定要通过跳伞或看一场完美的日落才能享受当下。即使像现在这样,坐在椅子上读一读本章的内容,你也能收获一系列快乐的片段(希望如此)。请让身体有意识地感受当下的时刻,而不是在尘封的记忆中翻找,因为你在那里找不到太多东西。”
“应当被无限放大的是眼前的经历,而非以后去回忆。请欣赏日落,而不是拍下日落的照片。即便没有任何回忆,一段充满了美妙瞬间的人生也是一段美好的人生。所以,请不要再将眼前的经历当成是为记忆账户准备的存款。”
“我们总是怀揣着一个错误的自我印象。真实的自己,一定会比我们脑海中的那个自己更加复杂、矛盾、荒谬。所以在别人“错误地”评判你的时候,请不要惊讶,因为你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要想了解自己最真实的形象,你必须要求助于那些多年来一直都很了解你,并且敢于直言不讳的人,比如你的爱人或某一位老朋友。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坚持写日记,并时不时地品读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相信那个时候,你一定会对自己若干年前的样子感到震惊。尽可能现实地看待自己,包括自己身上的那些矛盾、短处和阴暗面,是通往美好人生的必经之路。如果你能够看到真“实的自我,那你便会有更大的机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美好的人生旅程比美好的离去更加重要。请为第一件事好好花些心思,但不要为第二件事浪费任何心思。唯有在期待自己最痛恨的敌人死去时,对死亡的思考才有些意义。好吧,你完全可以去想象他的死亡,也许这会有益于心理健康,就像塞内卡曾经的建议一样:“请保持平和,想想吧,你的敌人定会死去,而你却不需要为此动一根手指。”
“自我怜悯不能改变任何事,相反,它如同一个情绪旋涡,我们在里面游得越久,陷得就越深。一旦深陷其中,人们便会很快受到妄想症的困扰,会觉得有一群人,抑或所有人,乃至整个宇宙都在诅咒自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对周围的人也是如此,他们身边的人早晚会远离他们,他人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只要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了自我怜悯的苗头,我马上就会试着让自己游离这个危险的旋涡。俗话说得好,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身陷洞中,就别再继续挖下去了。”
“请接受属于过去的不公,并试着去应对或接受当前的困境。”
“自我怜悯的“翻新”还会发生在个人层面。病人坐在心理咨询师的沙发上,绞尽脑汁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只为想起那些他本该忘记的,却很适合为自己的现状背黑锅的事情——他目前的生活也许不太理想。这种做法从两个方面来看都有问题。首先,对他人的责备,尤其是对自己父母的责备,总要有个时限。谁如果40岁了还把自己的问题归结到父母身上,那只能说他实在太不成熟了,确实该有这些麻烦。”
“不要在自我怜悯的泥塘中打滚,是“心理卫生规范”中的原则之一。生活并不完美,你和他人的生活都是如此,请接受这个现实。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曾说过:“命运会将麻烦事直接丢到你头上,生活并不属于软弱的人。”只因过去过得不快乐,便让自己现在也不快乐,这么做又有何意义呢?面对当前生活中的不幸,如果你能做些什么来扭转乾坤,那就去做;如果你做不了什么,那就接受现实。诉苦只是浪费时间,而自我怜悯更是会带来双倍的反效果。首先,你并没有在这段时间中为克服困难而做些什么;其次,这种自毁行为带来的负能量会和你本身的不幸叠加在一起,让生活更加艰难。或者正像芒格在他的《铁律》一书中所写的那样:“谁如果总在想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把他的生活给毁了,那么毁掉其[…]”
“保罗·多兰将意义和享受视作美好生活的两块基石,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将他的这个观点称为“勇敢的独创视角”。”
“只有幸存者才有机会书写作为战俘的经历,亡者无法书写。”
“那些准备好熬过一日又一日的人,幸存的可能性将会一步步增大。”
“每一拨关押都定会在某个时刻结束,而你要做的则是尽可能久地坚持下去。无论腾挪的空间多么狭小,你必须要做到从外到内都不屈服,永不放弃自己,坚持自我意志。只有这样,你才能挺过来。”
“相信人生经验已经告诉了你,最恶毒的攻击并非是针对身体的伤害,而是言语攻击。所以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个防御策略:假如有人在开会时对你恶语相向,那你可以请他将刚才说过的话一字不漏地重复一遍。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时候,攻击你的人马上就会服软。”
“请尽力让攻击你的人举步维艰,当涉及不容侵犯的原则时,你要把主动权尽可能久地握在手中。即便不得不放手,也要让对手为你的投降付出最大的代价。”
“这一信念之中蕴藏的洪荒之力,正是美好生活的关键之一。”
“请明确划定自己的尊严圈。当金融病毒试图渗透价值观的免疫系统时,请不要让自己被病毒感染。无论何时,无论别人出多少钱,尊严圈内的事物都绝无商量的余地。涉及尊严圈的任何交易都是与魔鬼的契约,而你绝不会像乌里州的大桥那样,毫发无伤地挺过一切。”
“第一,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命运”之类的东西,请接受这一点。在波爱修斯的年代,人们喜欢将这些因素归到“幸运女神”的身上。这位“女神”会不停地转动自己的“幸运之轮”,而人生的高潮和低谷则会随着幸运之轮的转动而交替出现。谁如果想要参与这场游戏,并期待着来到人生的高潮,那他也必须要接受自己今后必将重回低谷的现实。如果你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上升或下降期,请不要对此太过在意,因为这一切还会继续循环往复。
第二,拥有的、珍视的、热爱的一切,包括你的健康,以及你的爱人、孩子、朋友、房屋、财产、故乡、名誉、地位等,都会随时光而消逝。所以,请不要过于执着地追求这些。你应当保持轻松的心态,如果命运将这些赐予了你,那你应当为此而开心,但请时刻记住一点: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切都是暂时的。正确的心态是:将这些都看成是他人[…]”
“第三,如果你像波爱修斯一样失去了很多,乃至一切,那么你也应当意识到,在自己的人生中,积极的元素还是占据了上风(否则你便无法在此时诉苦了)。此外,你还要明白一点:人生中的甜蜜总会包含在苦痛之中,怨天尤人是不可取的。
“比如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就曾经写道:“人类的终极自由,便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这便是之前提到的精神堡垒。”
“我们的世界,正是由那些会偶尔打乱我们生活的风波和意外构成的。你无法从自己的地位、豪车、银行账户或社会成就中寻找到快乐,正如波爱修斯所经历的那样,这些东西随时可能会离你而去,而精神堡垒才是我们获得快乐的源泉。所以,你应当为自己的精神堡垒投资,而不是把钱花在收集保时捷名车上。”
“智慧是一种实战技能,智慧能衡量我们领航人生的水平究竟有多高。谁如果能意识到,规避困难几乎总会比解决困难要容易很多,那他也一定能明白这条简单的定义:智慧就是预防措施。
事实上,生活是艰难的。问题会像雨点般从四面八方落下,命运会在前方给你挖坑,并为你的人生道路设置障碍。你不能改变这一点,但如“果你知道危险潜伏在哪里,便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避开这些障碍。对此,爱因斯坦说:“聪明的人会解决一个问题,睿智的人则会避免让问题发生。
“我们的个人生活也是如此吗?你也许并不相信,在你取得的成就中,至少有一半都是预防性的成就。你当然也会犯错,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但更多时候,你还是成功避免了那些愚蠢的错误。想想你曾经借助自己的先见之明,在健康、职业、财务和感情方面避开过多少危险吧。”
“我的建议是:每周花15分钟时间,集中精力思考潜藏在生活中的那些灾难性风险,而在其余的时光中,你应当将这一切都忘掉,继续快乐地、无忧无虑地生活。具体来说,你在这15分钟之内完成了“预验”的过程。比如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婚姻宣告破裂,自己突然破产,或者突然患上了心脏病,然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个(假想的)灾难,一直分析到最根本的原因为止。你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则是排除那些可能的原因,避免让灾难真的发生。”
“再来从专注力和幸福的角度分析一下吧。这二者有什么关系?息息相关!保罗·多兰曾写道:“幸福取决于如何分配自己的专注力。”生活中的一场意外,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你的心情,但也可能会对你的幸福感毫无影响,具体如何,则完全取决于你对其投入了多大的关注。
无论你此时身处何方——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你的生活就在哪里——每个瞬间都只会出现一次,谁能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专注力,谁就能从生活中得到更多。在摄入信息时,你要像对待食物和药物一样挑剔、严格、谨慎。”
“父母只有通过每天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才能熟谙育儿之道,育儿指南同样也帮不上他们的忙。音乐家无法通过衡量乐器的潜质来让自己成为大师,他们必须要动手演奏乐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界对我们而言是混沌的:它密不透光,浑浊得像结了霜的玻璃。没有谁能将现实照亮,即便是我们当中最博学的人,其视线范围也只有几米远而已,而且他的视角还会受限。如果想超越自己知识的极限,我们绝不能停在原地,而是要奋勇前进。行动,而不是思考。”
“思维减法”是一项经得起检验的技巧,它能让我们学会珍惜生活中的那些积极元素。因“为“思维减法”能够让你获得快乐,所以它注定能为你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比如你可以想一想,历史上人类的平均寿命曾经是30岁,如果你现在已经不止30岁,那你应当为此而开心,因为每一天对你而言都是一份额外的礼物。假如你还不到30岁,那你虽然还没有收到这份礼物,但你也可以开始期待一份在未来很长时间都能收到的大礼了。
心理学家保罗·多兰曾说过:“人生中的很多快乐都是感受不到的。我们必须要做点什么,来让自己感受到这些快乐。这就好比你在弹钢琴,却不知道自己的曲子听起来如何。人生很多片段都如同弹钢琴,我们无法在过程之中听清钢琴的声音。”只有借助“思维减法”,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完整的旋律。”
“生活也是如此:若要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我们最好着手做一些事情。这个章节也许能为你带来一些思维上的启发,但无论如何,请记住一点:你不可能通过思考来获得美好生活。”
“无论你的成就多么不同寻常,事实上,即使没有你,该到来的也还是会到来。
个人对世界的影响微乎其微。作为商人、学者、首席执行官或将军,无论你多么出色,在整个世界的框架下,都是微不足道的。
唯一能够让你发挥出决定性作用的地方,就是你的个人生活。
请专注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吧,此时你便会发现: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足够远大的志向。为何要去努力改变世界呢?为何不能让自己少几分失落?”
“对于美好生活而言,最有价值的策略之一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这个故事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世界之所以会在有些时候显得不公,只是因为我们无法了解上帝的想法罢了。《圣经》曾说:你们必须要学会忍受不公,因为这种不公并不会永久地持续下去,一切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公正的计划,只是你们人类由于自身的局限而无法理解罢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应付命运打击的完美策略:被驱逐,身患癌症,孩子的死去,这些故事都很悲惨,然而从世界的大格局来考虑,它们都会有某种特定的意义,只是轮不上我们来解释这种运转机制罢了。上帝仅仅是在测试我们而已,倘若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信奉他,他便会奖励我们。这种解释能给我们带来几分安慰。其实,我们仍然相信世界有一个公正的计划。我们渴望相信因果轮回的存在,渴望因果报应能嘉奖善行,惩罚恶行,哪怕不是今生,那也会在来世。”
“坚信这个世间并不存在公平的计划,是构成美好生活的拼图之一。请专注于自己的花园,也就是你的个人生活。你会发现,这座花园中已经有足够多的杂草等着你拔除了。你生命中所经历的事情,尤其是那些给你的命运带来了沉重打击的事情,其实同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并没什么关系。请以冷静且坚忍的心态,坦然接受一切不幸“与失败。当然,在面对那些惊人的成就与意外的好运时,你要做的也是如此。”
“你应当避免任何形式的货物崇拜。请注意一点:非物质的形式主义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普遍得多。如果你想拥有美好生活,那你就必须看穿这一切,并将形式主义从“你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否则它便会浪费你的时间,并会让你的眼界变得狭窄。
请对那些信奉货物崇拜的人和组织敬而远之,并离开那些靠仪式、言语和表象来撑门面,却不重视效益和成就的企业。
有一点也颇为重要:在真正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因素之前,请不要盲目模仿他们的行为。”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自己的期待呢?我的建议是:你应当像医生分诊急救病人一样,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排序,将“我必须做的”“我想要做的”“我期待做的”进行区分。第一类事情强调的是必要性;第二类是愿望,或者说是偏好和目标;第三类则是期待。”
“回头想想,在茫茫几十亿人中,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上,又悄然离去,俯仰之间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每个人一辈子都曾做过无数蠢事(我也不例外)。你应该庆幸没有哪条著名的街道以你的名字命名,因为这只会使你倍感压力。谦逊的生活方式,会大幅度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做到骄傲自信很容易,但要做到谦虚自持却绝非易事。然而,谦虚与实际生活的兼容度更高,同时,谦虚还能帮助我们平息情绪的浪潮。”
“如今,自视过高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通病。我们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就好比一只叼着鞋子不放的小狗。所以,丢掉那只鞋子吧!它毫无价值,而且很快就会变得臭气熏天。”
“针对成功,我想为你的内心带来一个全新的定义,一个至少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定义。依照这个定义,成功与社会分配荣誉的方式毫不相干,也无法通过那些世俗的榜单来衡量。我的定义是:内心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就是这样!”
“追逐内心的成功,是最理智的行为之一,同时也是西方思想的根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将这种成功命名为“不动之心”,而德语中也有一个美丽的词语与之对应——seelensruhe(精神的平静)。谁能拥有不动之心,谁就能平静地面对命运的打击。换句话说,一个成功的人,无论他的人生是青云直上,还是面临迫降,他都不会失去内心的平静。”
“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成功?我们应当仅仅专注于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元素,并将其他一切坚决屏蔽掉。我们的焦点应该是付出,而不是收获,因为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付出,却不能控制自己的收获。由于意外事件总会让自己入戏,所以针对金钱、权利、趋势等,你的控制力都非常有限。如果你专注于这些元素,那么一旦失去了它们,你便会在失意中沉沦。相反,如果你练就了一颗冷静、坚定、平和的内心,那么无论命运之神做出了什么样的安排,你都会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感受到快乐。简而言之,内心的成功会比外在的成功更加稳定。”
“成功是内心的平静,只有在你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拼尽全力时,你才能获得这份平静。”成功并不意味着奖项、金牌或天价转会费,成功是一种态度。”
“你应当在一天结束之前检讨一下:我今天在哪里失败了?我今天在哪些时候让自己被有毒的情绪伤害了?哪些我无法控制的打击让我动摇?我应当运用哪些思维工具来提升自我?你没必要成为墓地中最富有的那一位,而是在此岸今生,成为内心最成功的那个人。“让你旅途中的每一天都成为杰作!”这是伍登反复传递给队员的理念。你也应当这么去做,内心的成功是永远不可能彻底达到的,我们只能通过毕生的练习才能去追逐,去接近这种成功。没有人能够替你完成这项工作。”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事实都是如此:人们追逐外在的成就,是为了获得内心的成功。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绕外在成就这条远路呢?让我们行走在通往幸福的直路上吧!”
“生活很容易”这个看法本身是个陷阱,所有人都会时不时地掉进这个陷阱,年轻的时候尤其容易,但在人生其他阶段也不能幸免。获得美好生活并不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任务,即便是很聪明的人也常常无法做到。为什么呢?”
Excerpt From
清醒思考的策略
【德】罗尔夫·多贝里, 杨耘硕, ePUBw.COM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