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牙》,消费主义美学植入指南
“白牙小时候太萌了,让我想起来我家狗子小时候的样子。”在豆瓣上,网友为正在热映的《白牙》做出如此评价。
《白牙》写于1906年,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首次被搬上银幕。1947年,苏联曾拍过一版。1987年,加拿大也拍了一版。1991年,迪斯尼公司以《雪地黄金犬》为名,再度将它搬上银幕。1997年,美国又推出《雪地黄金犬》的动画版。新公映的这部《白牙》,至少已是第6版,该片曾获第31届欧洲电影奖和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的提名奖,口碑尚可(目前豆瓣评分为7.6分)。
《白牙》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它几乎是《野性的呼唤》的反写。
在《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的另一代表作)中,宠物狗巴克被卖到阿拉斯加当雪橇犬,严酷的环境唤醒了它沉睡的野性,它最终变成了狼。
在《白牙》中,白牙有3/4狼的血统,从小跟着母亲杰茜流浪于荒野,在残酷的生存压力下,杰茜带白牙回到原住民灰海狸处。杰茜重新成了雪橇犬,至于白牙,则在灰海狸的殴打和其他雪橇犬的欺辱下,学会了如何用暴力赢得尊重。灰海狸嗜酒,后将白牙卖给“美人史密斯”(其实相貌奇丑无比),此人是斗狗人,在他的虐待下,白牙变成凶残的杀手,在赌斗场中屡屡取胜。然而,一次落败让白牙几乎丧命,威登收留了它,并使它学会了爱。在一次危机中,白牙救了威登的命,此后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甚至搬到陌生的南方,白牙亦觉适应。
小说的隐喻意味相当明确:
《野性的呼唤》表达了对现代性压抑个性的愤怒,杰克·伦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任何不同种族的人都必须服从规律——服从这种不知好歹、不辨是非、无情、盲目和无理性的规律。”他清醒地意识到,人类正因此丧失自由,唯有回归本性,方能得救。
《白牙》则进一步指出,自由可能让人不羁、迷失,但爱也是生命的本性,它终会被唤醒,从而将人带向完美境界。在杰克·伦敦看来,生而为人,我们既要向往自由,还要永葆爱的能力。
不论是《野性的呼唤》,还是《白牙》,都是杰克·伦敦面对时代的反抗。当技术日渐将人类封锁在单元楼与格子间中,只能按固定模式成长时,除了发自心底的生命力,还有什么能证明自我的存在?
所以杰克·伦敦说:“人是生命中最不安静的生命。”通过小说,他试图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是巴克或白牙,活得像条宠物狗,却天赋异禀,因为在血液深处,总有野性的力量,关键是倾听它的声音,用爱引导它。
相比之下,《白牙》尤其深刻,白牙有三段经历:在自然中,在灰海狸和美人史密斯手中,在威登手中。
第一段的背景是丛林社会,谁更残忍,谁才能活下来。
第二段的背景是竞争社会,胜者为王,赢家通吃,一切价值皆被扭曲,在相当时期,白牙甚至认为丑陋的史密斯“英俊”。
第三段的背景是爱,威登的爱抚让白牙感到“倚在人身上永远比独立着容易”。但白牙并未放弃强悍,在勇斗歹徒受伤后,代表现代文明的医生宣布,白牙只有“千分之一”被救活的机会,可白牙强悍的生命力帮它渡过难关。
在不同环境中,白牙的性格完全不同,促人反思:我会不会也是环境的受造物?当环境将我塑造成一个不同的人时,我能否找到真实的自己?
小说《白牙》试图为迷茫的现代人开出解药,因此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杰克·伦敦会被称为“美国的高尔基”“美国的马克思”。《白牙》是反消费主义的,注定无法被消费主义接受,只能被它歪曲。可以这么说:《白牙》的电影改编史,就是它被消费主义的歪曲史,新版《白牙》则集各种歪曲手法之大成。
首先,形象改造:白牙被画成不折不扣的“二哈”,不再是“野狗”“狼”,总带着一副好奇、探究的神情,除体型略大、偶尔呲牙之外,再无野性痕迹。
其次,大量软包装:杰克·伦敦本有直男、种族主义倾向,时时流露笔端,新版《白牙》在涂改之外,刻意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新版电影中的灰海狸,滴酒不沾,对白牙充满怜爱,为表明他是不得已卖掉白牙的,编剧特意添上一个俗气的圈套——派人将灰海狸的钱包偷走,里面装满了保留家园的救命钱。至于原文中殴打白牙等情节,全被算到坏人史密斯头上。以满足“尊重原住民”“无文化歧视”等政治正确的需要。
又如,将原作中威登爱抚白牙,改成威登夫人爱抚白牙,从而回避了女权主义者的指责。
再如,将原作中白牙在斗狗场中打败对手、撕咬威登夫人等细节删去。于是,血腥的斗狗场面变成一张张成绩表,白牙只负责刷记录,毫无情感波澜。那么,它是如何迷失自我的呢?又是如何变成“恐怖的怪兽”的呢?为避免被指为“宣扬暴力”,导演宁可放弃逻辑。
其三,将故事编织得更紧凑:在小说《白牙》中,出场人物较多,情节头绪亦纷繁,可在电影中,情节被简化为单线式,人物也被明确地划分成好与坏两大阵营,从而营造出一种陌生感,以告诉观众:这只是个好玩的故事,与真实生活无关。
经过改造,观众们不必再费心思去考虑《白牙》的内涵是什么、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只要感到刺激、娱乐,成功消磨掉一个半小时,即已足够。电影《白牙》成功满足了消费主义美学的根本要求——好奇与新异,使之有了成为畅销商品的可能。
似乎是故意凑热闹,1987年版《白牙》的结尾,导演居然让白牙有了一窝狗崽,新版《白牙》也没放过结尾:威登一家准备带白牙去南方,白牙却选择回归自然,重新去当狼。《白牙》的头,却接了个《野性的呼唤》的尾,完全背离了原作主题,且摧毁了作品内部逻辑,这相当于抽调了原著的金线。令人怀疑:导演看懂原著了吗?
仔细一想,该处理亦有高明处,即把原著主题从质疑现代性,偷换成“回归自然”,既取媚了环保主义者,又迎合了都市人自以为“热爱自然”的幻觉。在对《白牙》的装修改造中,这一锤干得最漂亮——它一劳永逸地摧毁了深入讨论的可能。
新版《白牙》作为动画片,主要面向儿童,人们会辩解说:“给孩子看的电影不能太复杂,否则他们理解不了。”言外之意,成人有义务弄虚作假,不让孩子看到真相,以使他们觉得生活处处皆美好,可与此同时,成人们又在用功课、考试让孩子们变得不快乐,为什么成人很少说“功课不能太复杂”呢?
“不能太复杂”的结果,就是《白牙》变成了各种流行情绪拼凑起来的集中营:这里煽点母子亲情,那边讲点主奴秩序,佐以个人奋斗、环保意识、团队精神、人际沟通术……营养全面,有干有稀,似已挠到所有痒处。作为观众,甚至都不用再去想,自己究竟痒不痒、痒在哪里、为什么痒。如此一番欢笑、一番流泪后,这些小观众们长大后,恐怕依然会和他们的父辈一样,为新款跑车而尖叫、彻夜不眠去刷“618”、只会在霓虹灯下找浪漫……到那时,他们还会想起《白牙》吗?
杰克·伦敦只是过眼云烟,最终,大家都是消费主义的拥趸。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