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酒王卡氏家族掌门人背后的故事

每个国家都一个特色葡萄品种,有几个世界知名的酒庄品牌。
说到法国,你会想到拉菲和罗马尼康帝;
说到意大利,你会想到西施佳雅和Gaja;
说到美国,你会想到罗伯特蒙大菲和啸鹰;
说到新西兰,你会想到Villa Maria和Craggy Range;
说到澳洲,你会想到奔富和恋木传奇;
说到智利,你会想到干露和蒙特斯;
说到中国,你会想到银色高地和贺兰晴雪;
可说到阿根廷,你会想到谁?
你一定只想到了个p!
除非你之前看过我的一片阿根廷的春药文:南半球的罗马尼康帝 DRC of the South,里面写了我印象深刻的巴塔哥尼亚的一个小车库酒庄。
可要说起阿根廷葡萄酒的最大谈资,唯一可以和拉菲平起平坐的,那么就一定要说起卡蒂娜酒庄(Caneta Zapata)。当我还在订阅葡萄酒专业杂志Wine Spectator的少年时期,每一本杂志上我都能看到这座玛雅风格金字塔,而每次也都忍不住为之惊叹。

内心不禁嘀咕,是什么样的疯子才会到把酒庄建成这个样子?是缺乏安全感的自恋狂?还是21世纪版的绝命法老?抑或是帝国时代游戏的疯狂粉丝?
而且不出你所料的是,这个酒庄出品的葡萄酒亦是阿根廷最昂贵的,尤其是酒庄的旗舰酒Nicolás Catena Zapata(赤霞珠混马尔贝克),这款酒的国际评分每次都打破阿根廷葡萄酒的最高记录,尤其是2004年份,获得了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 98+的得分,成为历史新高。

而从这款酒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个人的名字,这个叫Nicolás尼古拉斯的人就是卡蒂娜酒庄的主人,被人称为阿根廷葡萄酒皇帝。
不仅如此,如果你对阿根廷葡萄酒有所了解,阿根廷葡萄酒有几个特点:
1. 以马尔贝克为国家现象级品种;
2. 以马尔贝克混酿赤霞珠为特别配方;
3.以高海拔种植为骄傲,如今高海拔都已经成了阿根廷葡萄酒吹牛a的主要方法,“王总,今天请你喝一款阿根廷酒,1200米的高山酒。”“王总王总,我这个更厉害,1800米的”“王总别听他们说,我这个2500米!无敌了”。在这样的“竞争风气”下,阿根廷如今最高的葡萄园都已经超过了3000米海拔,而且有着继续向上攀爬的趋势。
4. 以单一地块葡萄酒为最新趋势。
如果我告诉你,这4个阿根廷的葡萄酒秘宝全部都是这个名叫Nicolás尼古拉斯的人搞的鬼,你会不会对他升起一股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的敬佩之情?
没错,就是他将阿根廷马尔贝克的血统弄了个清清楚楚,是他率先引进优质法国克隆赤霞珠与马尔贝克混呢,也是他在一片争议中将马尔贝克率先种上了1500米的海拔,还是他开启了阿根廷马尔贝克的单一葡萄园风格。
是他是他都是他!

直到去年,我居然去到了这座远在阿根廷的金字塔酒庄,并在它的地下整整待了一天,喝遍了酒庄的酒,也许是我酒量不够好,没能把这位神秘莫测的主人-阿根廷葡萄酒皇帝-尼古拉斯-卡蒂娜 Nicolas CANETA给喝出来。
话说这位集万千荣光于身的神秘皇帝有着许多传说。
-22岁拿下经济学博士改种葡萄
-阿根廷葡萄酒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阿根廷版的罗伯特蒙大维
-第一个将马尔贝克种到1500米海拔之上还种熟了的人
-第一个引进Dijon Clone霞多丽和Mt.Eden169和7号赤霞珠的人
-阿根廷第一款90+分葡萄酒的缔造者
-与拉菲罗斯柴尔德合资建立Caro酒庄
-低调的巨擎:他是Escorihuela Gascon等多个酒庄的幕后主人,是阿根廷第二大酒庄Rutini的股东.....
盛名之下,素未蒙面的皇帝便在我心中留下了智商、情商双高的精明印象,如泰山北斗般遥不可及,连膜拜都显得虚伪。
直到4个月前的一天清晨(你没有看错,就是tmd那么久之前,你说我的拖延症还有治吗?),我收到一个独家采访这位阿根廷葡萄酒皇帝的邀请,心情突然忐忑起来。
因为看似活泼的我其实是个内心有点骄傲而矫情的人,当遇到比我厉害太多的人,我会紧张,以至于要么表现的太过于热情,要么太过于冷淡,把握不好尺寸。
而邀请我的EMW的Maggie则不停给我打包票说这个皇帝人很好,非常的nice,绝对不会为难你,也不吃福建人。我便硬着头皮答应了。
后来我才发现,皇帝本人不但不会为难我,他根本都没有认真看我一眼,因为......为了将压力转移给他,我写了满满一页A4纸的采访问题,而78岁的皇帝从阿根廷飞来的路上,整整看了一晚上,见到我时,一张纸被捏的皱皱巴巴的,上面密密麻麻的做满了笔记。

“你问的很多问题,我之前都没有想过,因此花了不少时间去找答案,如果回答的不好,请你不要介意。”皇帝大人低头呢喃着说出了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刚下飞机的他脸上有明显的倦容,我有点于心不忍的内疚起来。
但事以至此,只能尽心尽职的聊聊天,从皇帝身上找到一些阿根廷葡萄酒的里程碑线索,供各位葡萄酒爱好者作为酒桌上的必备谈资。如果大家喜欢,他日再找机会就着一场Caneta Zapata的品鉴会做一个完整分享。
ps.为表亲切,以下简称尼古拉斯·卡帝娜为老尼。
1) 经济学博士转身变农民
如果你良心发现,你会看到世界上许多顶级酒庄的庄主、葡萄酒大师、超级发烧酒友都是非科班出身,结果都在葡萄酒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因此葡萄酒拼的不是记忆力或者钱财,而是基于一种底层逻辑的百般热情探索。
老尼祖籍意大利,爷爷那代移民来了阿根廷,开始种葡萄,到了爸爸那代赶上了阿根廷人把酒当水喝的好时代,每个阿根廷人每年要喝120瓶葡萄酒,于是老尼家的生意也靠着卖大批量的餐酒日益红火起来。
少年老尼是个学霸,气质随他妈咪,温煦和善,自小想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学者,年仅22岁的他便拿下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可见他多么的热爱学习,而不是撸串台球火锅麻将CS吹牛唱k斗地主...........(此处省略我年少时的180般武艺)。

可正当他准备自由追溯自己人生浩瀚的学海的时候,他彪悍的父亲却葡萄园交给了一无所知的他,而且理由牵强的有点过分:“你是咱家里4个小孩中唯一一个出生在葡萄园的,而且是祖先传下来的最早的那片4公顷葡萄园,你一定就是种葡萄的命!”
但是小尼知道原因,他父亲的身体状况很不好,而爷爷又在一次车祸中意外身亡,他是家族最重要的男人。
说命运安排也好,或者时势造英雄也好,总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老尼,开始了一段冒险,却不经意间改变了自己、卡蒂娜家族、阿根廷葡萄酒、乃至世界葡萄酒的格局,他开启了“阿根廷葡萄酒的复兴之路。”
2) 可口可乐击垮了阿根廷葡萄酒,老尼又救活了她
在老尼之前,阿根廷人把酒当水,而当整个国家开始对外开放时,老百姓们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只有酒和水两种饮料,还有一个东西叫可口可乐,不但甜甜的,而且还带着泡,踢完足球来一罐冰冻的,简直就是身心全方位爆发性高潮好嘛!
于是,一瞬之间,以可乐为首的饮料一下子将整个阿根廷葡萄酒行业击垮了,阿根廷人从每人每年喝120瓶葡萄酒,骤降到40瓶不到。整个葡萄酒行业哀鸿遍野,之前闭着眼睛就能把酒卖掉的年代一睁眼的功夫就过去了。
这种市场环境下,高智商的优势就体现了。当时对于葡萄酒一无所知的小尼正好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交流学者,趁着周末他就跑到了旁边的美国最顶级的葡萄酒产区纳帕谷(Napa Valley)参观。

说是参观,其实是感觉在偷师,因此当时的老尼都不敢透露自己的“姓氏”,因为CANETA代表着一个南美葡萄种植大户,品质还不大好意思和当时刚刚在巴黎打败了法国顶级名庄(史称:巴黎审判-点击了解更多小皮 | 记那一场人高酒大的上海审判)而如日中天的加州相比。
那一次的参观震碎了老尼的三观,原来葡萄可以这么严苛的种,产量可以降低到近乎残忍的程度,最可怕的是,这一群美国人像中了邪的狂热分子一样,他们要酿的不是和法国一样好的葡萄酒,他们要更好的!

“美国人不是在酿酒,是在做一场葡萄酒的技术革命!”-Nicolas Caneta
于是,三观尽碎的老尼一回到阿根廷就开始了“革命”,他先师长技以制夷,他请来风土挂嘴边的法国人来帮他顾问葡萄酒的种植,负责传统;又请来疯狂的美国人来帮他顾问酿酒技术,负责革命。
认识他的人都说他疯了,这是在“革老祖宗的命”啊。有人和他说:“葡萄酒是个很个人化的东西,消费者不喜欢你的酒,是他们口感的问题,不是酒的问题。你要坚持做你自己。”
老尼很生气,消费者就是上帝啊,如果酒不被上帝喜欢,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更有什么值得得意的?(言外之意:你们这么拽是tmd有病吗?)
在随后的时间里,老尼的疯狂与日剧增,“感觉是自己和自己杠上了。”同时他变的非常之敏感,“三气”之下改变了阿根廷葡萄酒的格局。
一气之下上高山
1985年,他遇到了波尔多葡萄酒世家的掌门人、堪称伟大的Andre Lurton吕顿先生。Lurton喝了他的酒以后,说:“嗯,不错,像是我们朗格多克的葡萄酒。”言下之意,就是卡蒂娜的葡萄酒浓郁成熟,但是不够细腻而复杂。
老尼生气了,他苦思冥想,怎么才能让葡萄酒的风味更细致,更复杂。当他望向远处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脉的时候,似乎找到了答案。可当他向周围人说起自己的想法时,又遭到了讽刺:“马尔贝克不可能在那么高的地方成熟,你做出来的葡萄酒只会更酸涩单薄。”
老尼不服,偏要一意孤行。1993年,他将马尔贝克葡萄种上了1500米的山峰上,而且用巨大的努力将这个桀骜不驯的葡萄种成熟了,向自己的同胞乃至世界证明,在高海拔上种植马尔贝克,是勇气,更是希望。
他们的勇气吸引了大陆另一边的葡萄酒世家-波尔多拉菲罗斯柴尔德家族,两家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作酿造一款代表双方家族精神的葡萄酒,并将其取名为Caro凯洛。 这一合作不仅仅是做了一款酒这么简单,拉菲家族开口一句微气候(Micro-Climate),闭嘴一个地块(Parcel),又刺激了倔强的老尼。

两气之下分地块
有一天,他爬上山,看着那片绵延的高山葡萄园,忍不住自己来回走了好几圈,感受脚底的坡度,土壤的坚实程度,阳光洒来的角度,风儿拂过树叶时摇晃的幅度,他觉得这里的葡萄不能只酿成一款酒,因为在这样的海拔之上,他们已不再相同,不能被辜负。

随后,他便将这块葡萄园分成了5个不同的地块,又引领了阿根廷葡萄酒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分地块酿酒。 这就是酒庄目前最有个性、最具风土特色的Adrianna葡萄酒的起源。

三气之下验品种
而当阿根廷的马尔贝克葡萄酒在他的带领之下,频频斩获高分之后,这个几近没落的葡萄品种又开始活跃起来,不但在智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人们增加了这个品种的种植,哪怕在老家-法国西南产区,马尔贝克也开始重获亲睐。
那么问题又来了,大家开始质疑阿根廷马尔贝克的“血统”纯正性,1842年漂洋过海来到阿根廷的“弃子”凭什么在这个地球上代表这个品种? 倔强的老尼,坚信阿根廷的马尔贝克是独一无二的。
他开始做大量的植株采集、DNA分析以及和法国马尔贝克的对比,最后得出的惊人结论是100多年来到阿根廷的马尔贝克和今时今日在法国依旧种植的马尔贝克有着明显区别,例如,阿根廷的马尔贝克果串和颗粒大小都只有法国的2/3大,有着更为细致的单宁和丰沛的果味,阿根廷的马尔贝克甚至在血统上比法国更为纯正。

知识小贴士:法国包括欧洲因为爆发了一种叫根瘤蚜虫的灾难性虫害,几乎99%的葡萄树在1860-1900年期间都病死了。
凭借着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倔强,老尼将卡蒂娜从一个大产量的酒庄变成了一个精品酒庄,他也不追求产量,不追求扩张,不追求不合理的利润。在他眼中,阿根廷能种好葡萄的土地并不多,不能盲目的扩张,不能让阿根廷牛肉曾经遇到的悲剧发生在阿根廷葡萄酒身上。
同样,老尼将阿根廷葡萄酒推到了世界顶级葡萄酒的行列,成为了一个有个性、有品质、更有话语权的葡萄酒产国。简直就是武侠小说里面的独孤求败好吗?
环顾阿根廷,能和老尼媲美的男人只有3个!
这两个大家都认识(你们摸着良心说,左边那个是不是有3分神似我?)

还有这位阿根廷首位教皇弗朗西斯。

3) 皇帝的余生
做为阿根廷葡萄酒的现象级人物,我便很好奇皇帝本人会喜欢什么样的同行?本以为他桀骜不驯,看不上谁,没想到皇帝老人家一口气说了3个人。

“Eric男爵不但人很好,关键还特别的懂酒,所有酿酒的事情听他的总没错。而且除了我们自己家的酒以外,我最爱喝的酒也是拉菲,当然在我的那个年代,拉菲的价格没有今天这么高。“

“一个人这么聪明,这么高的声望,还可以这么谦卑,为此我非常的尊敬他。”

“他给阿根廷无私的带来了法国最尖端的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为此我深受触动。”
我看出皇帝喜欢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德行特别的高,而德行之本便是谦逊。反看自身,修炼之路还漫长。
而说到谦卑,我又很好奇,为什么这么谦卑的皇帝会出一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酒?这得多么的自恋啊?
老爷子有点娇羞的说:“其实我是不喜欢的,但是我女儿Laura希望以这款酒向我致敬,而在意大利传统的家庭中,子女说的永远都对的。” 咦,为啥我突然有点想加入意大利国籍呢。
如今,皇帝依然奋斗在第一线,和他并肩作战的是他的女儿,阿根廷第一女强人Laura Zapata,这位女接班人有多厉害,从学位就看出来了,她拥有哈佛和斯坦福的生物博士文凭。(这样的人的智商应该有160吧?)

Laura继续和老尼一起,引领着阿根廷葡萄酒的发展,将研究深入到底,不仅如此Laura还写了一本迄今为止最好的阿根廷葡萄酒书籍叫《Vino Argentino: An Insider's Guide to the Wines and Wine Country of Argentina》,写的非常通俗易懂,保持中立客观,充满了干货,每一个热爱阿根廷酒的人都值得拥有。

聊到最后,老尼忍不住感慨起他的“中国纠结”。
做为经济学博士,这却仅仅是他第2次来中国。因为他的心里对中国有个结,就是他曾尝试应用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去解释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奇迹,但是都失败了,于是对这个东方国度产生了一种又好奇、又敬畏的纠结心里。
我想说,老人家您别往心里去,我天朝上国有15亿人呐,而且是15亿中国人呐,而且而且是15亿装备有微信支付宝天猫京东饿了吗携程摩拜网易云音乐腾讯视频得到农药今日头条微博花椒映客美图秀秀大众点评的中国人呐,鬼知道他们都在想什么,又哪里有模版可参考,又哪里有理论可以解释。
了解中国经济,比起看大环境和政策方向,也许看看他们的朋友圈每天晒的酒更来的靠谱,比如能晒卡蒂娜葡萄酒的人,品味、收入、情商、智商、美感、运气一定都不会差。
临别,我好奇的问到老尼什么时候退休?老尼惊诧的眼神看着我说:“退休?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准备直接从葡萄园踏进墓地的。”
说完转身走了,留下一脸呆鸡的我。(文/小皮)
十年葡萄酒从业经验高级品酒师S黄(微信号:sandyhuang1015)与您分享,以上酒庄酒款有兴趣的可以私信我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