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硕士两次起诉导师败诉:真正的成熟,是懂得给前辈铺路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中科院硕士刘毅(化名)因一篇论文署名的问题,两次将导师李啸(化名)告上了法庭,均败诉了。
李啸于2013 年开始担任刘毅的第二指导老师,2015 年与刘毅共同在欧洲化学出版协会旗下ChemCatChem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署名顺序为李啸第一作者,刘毅第二作者。
但刘毅认为自己应为第一作者,因为论文数据来自自己的实验,而且部分论文也是自己撰写的,因此于2018年5月将导师告上法庭。
李啸则认为,刘毅是在自己指导下工作,实验数据也应归院方所有。
刘毅的另一位导师赵军(化名)也出庭作证称,刘毅的贡献主要在于实验部分,而李啸则参与提炼论文中心论点,设计实验,撰写论文等主要工作;论文署名顺序当时也是公开讨论决定,刘毅当时并未提出异议。
毕业三年后,刘毅突然将李啸告上法庭。
2018 年 5 月,法院一审中,刘毅败诉,不服,又提起上诉。近日,该案二审宣判,刘毅再次败诉。
刘毅说自己对二审结果不满意,将继续联系期刊继续维权。
对此,几位学术期刊的编辑表示,他们认为当初比较理想的一个署名方案,可以是导师署名通讯作者,学生署名第一作者(学术期刊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最为重要,第二作者重要性相对较弱)。导师之所以非要拿一作,可能是存在学术评比的原因。
很多编辑表示,没听过谁的论文发表了以后,还能改作者顺序的,所以这个“维权”很可能不会有结果。

其实,除去少部分恶意争功的情况,与其在这个时候对领导、老师心怀愤懑,倒不如心甘情愿的把功劳归于别人,开开心心的为别人工作。
因为一个人要想快速成长,就要努力地为前辈铺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有一种非常现实,但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的思维方式:
所有的爷爷,都是从孙子过来的。
你要想指挥,就先得学会服从;你想当大人物,就先要做小人物;你想万众瞩目,就先要低到尘埃里。
尽管你认为领导、导师应该尊重你,时时要展现宽容、平等,件件成果都要突出你的功劳所在。
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职位、地位带来的社会层级差异仍然存在,你有没有想过掌握资源的高手凭什么要带你玩呢,你又哪来的那么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呢?
也许你会说研究生是我凭本事考上的,工作是我凭本事面试上的,你就得好好教我、带我。
但是什么叫好好教、好好带?他也可以应付差事的带你,也可以全心全意的带你,你完全挑不出毛病来。
如果你要想上一个台阶,最好的办法就是领先你几个台阶的人伸手拉你一把。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伸手拉你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勤恳的为他们工作。
很多人有一个错觉,就是自己当下的付出必须“出一得二”,至少也要有平等的回报。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你是在用自己当下辛勤的付出,换取未来的长期回报,而不是当下的即时回报。
当别人借着你的工作获得了声誉和回报时,尽管你可能不会有任何收获,但你仍然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就是你的目标:你就是要让别人借助你的工作获得收益,然后延期获得你的收益,而且是连本带利。
你是在用自己的尊敬和勤恳换取一个机会,不是论功行赏的机会,而是学习实践的机会,更是获得长远回报的机会。
真正的成熟是要善于给别人创造条件,为别人铺路,帮他们把事情做好,未来高手才愿意带你玩儿,你才能获得观摩一线高手和实践的机会,才能够跨越时间收取超额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