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使用手记之二 友邻拒绝的领悟-筛人与被筛
你是一个希望有很多朋友的人,还是希望有几个知心朋友的人?这个问题出现在很多心理测试题中,用来判断你的个性类型:粗放交友型还是精耕细作型。这个问题同样也出现在我豆瓣友邻的使用过程中:书接上文,我豆瓣上的友邻/关注的人,大多是看过一本想看的好书,参加了同类兴趣小组的本地人,或者参与线下活动感觉还算谈得来的人,很多都是一面之缘或者一时兴起加的,即使有的人谈得很来,但对方少用豆瓣,平时共性活动参加的也少,时间长了也就荒废了联系,所以日积月累下来的结果是:积累了大量不能真正谈得来的“僵尸豆友”(或许“休眠豆友”更准确些)。而我又是个精力有限,希望精耕细作朋友关系的人,所以清理关注 /友邻成了当务之急罗。
不过,所有人对拒绝和解除和他人的关系总是不能立刻习惯的。大概是在09年初2,3月份吧,我先从“关注的“豆友下刀(当时到了1000的满员数量,加新关注时,经常需要剔除一些不活跃的,甚是不便),做了一次大扫除(减到200人左右),为后续的友邻清理计划做铺垫(貌似我很无情,也许吧,不过不经历拒绝,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也难以获得眼界的提高吧)。一开始的时候,解除“关注的”豆友进度,比较慢:看看对方最近是否在用豆瓣(新信息更新),又看看更新的书里面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预见是否是自己当前能过招的菜,一看二看,平均2个小时做的还不到100个吧(整个“项目”花了大概在一个月内做完的吧,做完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虽然是筛人,但从中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一些稚嫩:当时有很多关注的豆友都是头像美少女,后来发现是长期闲置或是活动广告马甲,浪费这样一个好友名额,真是无趣也无益,反思当时加关注,自然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动机吧)。到现在,倒是眼尖手熟思维逐渐迅捷了:最近清理友邻,1000人大概10个小时减到了50人,我快成豆精了。
清理工作中,只是在精简自己的网络朋友圈,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想要什么,现在有什么,能从别人那获得什么,能够给予别人什么,平等的交换而非自私的索取,也非无私的奉献(类似法律里面的公平原则,当然偶关注他人也没有歹意啦,所以亦符合正义原则吧)。在筛选别人的同时,发现自己也在接受这别人的筛选。天津和长沙的活动组织期间,发现有两三个豆瓣网友将我列入了黑名单,推测是活动的邀请信发的太多了,他也不懂得退出“关注”或“好友”关系的设置,做出了一个这么无奈的决定(关闭了和其他圈子接触的窗户),而且这几位在豆瓣上看的书也不少。感慨一下,读书多确实不能等同有智慧,此乃豆瓣上常见现象,所以保持空杯态度,承认一定的无知,有助于从别人那学到些有用的东西。向他人学东西,一直是我在豆瓣上转悠的主要目的(豆瓣大学/开放图书馆),所以心态比较淡定。
负面的拒绝,有;自然,正面的激励,也有。广告就是这样,当你发出你的信号,自然能够招来同类的目光和互动,通过豆瓣上主要是同城上 Toastmaster英语演讲俱乐部活动(天津/长沙),现金流活动(天津/北京/长沙)的活动,认识了上文所述的几类人,有的给予我鼓励(广告和传媒圈对活动组织的鼓励),有的给予我另一个圈子的信息和观点(经常发现猎头的身影),当然物质上也不少(一块FB,出游,K歌,喝茶,打球,杀人等等)。很多活动形式还偏简单了些,不过和知音一块,形式难道真有那么重要吗?
销售圈里,化解转化拒绝,正视拒绝和负面情绪,是成为精英的重要心态准备;同时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考察。理解了人性中的负面情绪,相信每个人在社会里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构建自己的一个和谐圈子,处理身边事,会更游刃有余吧。筛人与被筛,你也可以在豆瓣上体验下这个过程,味道好极了。
PS:觉得拒绝人和淡然接受别人的拒绝,是心智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
转载声明:私人原创分享帖,暂不考虑转载,请各位好友理解,莫在网络公共场所转载,谢谢。欢迎跟帖和豆邮交流看法。
不过,所有人对拒绝和解除和他人的关系总是不能立刻习惯的。大概是在09年初2,3月份吧,我先从“关注的“豆友下刀(当时到了1000的满员数量,加新关注时,经常需要剔除一些不活跃的,甚是不便),做了一次大扫除(减到200人左右),为后续的友邻清理计划做铺垫(貌似我很无情,也许吧,不过不经历拒绝,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也难以获得眼界的提高吧)。一开始的时候,解除“关注的”豆友进度,比较慢:看看对方最近是否在用豆瓣(新信息更新),又看看更新的书里面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预见是否是自己当前能过招的菜,一看二看,平均2个小时做的还不到100个吧(整个“项目”花了大概在一个月内做完的吧,做完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虽然是筛人,但从中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一些稚嫩:当时有很多关注的豆友都是头像美少女,后来发现是长期闲置或是活动广告马甲,浪费这样一个好友名额,真是无趣也无益,反思当时加关注,自然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动机吧)。到现在,倒是眼尖手熟思维逐渐迅捷了:最近清理友邻,1000人大概10个小时减到了50人,我快成豆精了。
清理工作中,只是在精简自己的网络朋友圈,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想要什么,现在有什么,能从别人那获得什么,能够给予别人什么,平等的交换而非自私的索取,也非无私的奉献(类似法律里面的公平原则,当然偶关注他人也没有歹意啦,所以亦符合正义原则吧)。在筛选别人的同时,发现自己也在接受这别人的筛选。天津和长沙的活动组织期间,发现有两三个豆瓣网友将我列入了黑名单,推测是活动的邀请信发的太多了,他也不懂得退出“关注”或“好友”关系的设置,做出了一个这么无奈的决定(关闭了和其他圈子接触的窗户),而且这几位在豆瓣上看的书也不少。感慨一下,读书多确实不能等同有智慧,此乃豆瓣上常见现象,所以保持空杯态度,承认一定的无知,有助于从别人那学到些有用的东西。向他人学东西,一直是我在豆瓣上转悠的主要目的(豆瓣大学/开放图书馆),所以心态比较淡定。
负面的拒绝,有;自然,正面的激励,也有。广告就是这样,当你发出你的信号,自然能够招来同类的目光和互动,通过豆瓣上主要是同城上 Toastmaster英语演讲俱乐部活动(天津/长沙),现金流活动(天津/北京/长沙)的活动,认识了上文所述的几类人,有的给予我鼓励(广告和传媒圈对活动组织的鼓励),有的给予我另一个圈子的信息和观点(经常发现猎头的身影),当然物质上也不少(一块FB,出游,K歌,喝茶,打球,杀人等等)。很多活动形式还偏简单了些,不过和知音一块,形式难道真有那么重要吗?
销售圈里,化解转化拒绝,正视拒绝和负面情绪,是成为精英的重要心态准备;同时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考察。理解了人性中的负面情绪,相信每个人在社会里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构建自己的一个和谐圈子,处理身边事,会更游刃有余吧。筛人与被筛,你也可以在豆瓣上体验下这个过程,味道好极了。
PS:觉得拒绝人和淡然接受别人的拒绝,是心智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
转载声明:私人原创分享帖,暂不考虑转载,请各位好友理解,莫在网络公共场所转载,谢谢。欢迎跟帖和豆邮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