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读书——2019年7月读书整理
2019年7月读书整理
原创: 闫力元 我的精神园地
写在前面:
七月的读书整理从七月十五算起,那时已经回到家。发觉这半个月实在是没读到什么真的很满意的书。仔细一想,确实很多书都是在某个早上或者深夜随手翻完的,本没有开启严肃阅读的姿态,也就无怪读不到什么高质量的好书。
七月的读书整理写在新加坡,距离七月末到达新国大已经半月有余,这半个月,总结起来,大概也只能是兵荒马乱,随后想到苏轼的话,“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心情逐渐平复,重新关注每个计划的落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在读,大概会在八月的读书整理里出现。八月份断断续续又读了几部莎剧,距离读完莎士比亚全部悲喜剧近在咫尺。八月开始会把重心放在英文阅读上,阅读速度肯定会骤降,今后半年大概都会如此。
目前的阅读情况是,花在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中文书越来越快),用于整理和回顾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是好的趋势。
有很多文章开了个头,但没写完,要重新找回写作的感觉,以及安排好每日的工作(少一点本无必要的争论)。做事需急,创作需缓,有时恰恰颠倒。是病得治。
经典大部头阅读没有(都没读完……)。
等待戈多7.15 贝克特 4.5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麦克白
读贝克特这部出名的荒诞剧时,我不停地想到莎士比亚的这句对白。
全剧由支离破碎的对白,形象模糊的人物,毫无意义的行为和不断重复的情节构成。“等待戈多”的到来是唯一的、也是有始无终的核心动机。
没有逻辑并不意味着无法理解。仍然可以罗织一些词汇,如死亡、存在、黑夜、时间、等待、疯与傻,用模糊的语言传达模糊的印象,或是触类旁通地描绘几个生活场景:无所事事的一天或是疲于奔命的一天,那些“等待戈多”般荒谬的生命段落,那些同样让我们感到存在被空耗的时刻。
再读时发现了许多第一次没发现的问题。比如狄狄和戈戈的形象有明显不同,他们总是一个在等待,一个在忘记。是否意味着什么呢?
全剧靠近结束的地方,有一大段堪称闹剧的独白,这是傻子幸运儿的唯一独白。没有断句,意象庞杂,意义含混,逻辑全无,读者完全可以大段略过而丝毫无损全剧的内容,但这部剧在这里迎来了一个高潮。可省略的不可省略正是这部剧的特征,意义在无意义中敞开,一切积极的诉说在全然的否定中显现。
我没看过等待戈多的舞台版本,但我觉得如果真的搬上舞台,这一段应该配合渐强的音乐,不断加入新的配器,运用一切匪夷所思的不协和音程,抽离掉音乐的主线,各个旋律平等展开,让混乱的、喧嚣的、多声部混杂的音响直接轰炸听众的耳朵,配合着演员呓语般一刻不停的念白。然后在某个节点忽然众声寂寂。或许直接跳到结尾:“咱们走不走?”“好,咱们走吧。”他们坐着不动。
我们开始鼓掌,同时发觉,生命盛大恢弘的浮躁与喧嚣背后,是这样的无所依托、孤寂和荒凉。
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 7.15 朱青生 4.0
读完《等待戈多》立刻读了这本,真是完全不同的体验(笑)。前者是完全否定性的语言,荒诞、孤寂而悲伤,后者则充满了积极的教导和建设,前者是对一切规则的破坏,后者则热情洋溢地显示着最高学府的科学性、专业性,建构着精密、理性的学术规范。
不过确实很适合初入学的大学生阅读,介绍了一些学术阅读的方法、外语的重要性、论文注释、术语、索引等的使用方法,还有一些学术资料整理的方法(引得卡片和研究卡片),读一读还是会有所帮助,如有需要,可直接翻阅。但全书文章质量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一篇是课程大纲的原文摘录。让我觉得很迷惑,我一个复旦的学生,怎么就跑来看你北大的评分标准了?
甜牙 7.16-7.17 麦克尤恩 4.5
是非常不“麦克尤恩”的一本小说——尽管这也是我阅读的第一部麦克尤恩的小说,但他的风格我似乎早已熟知,因为读之前已经听不同的朋友分享过他的书,无论是那些荒诞诡异的短篇,还是那部著名的《赎罪》。
非常不“麦克尤恩”,这本书里没有离奇的爱欲,也没有暴力、不安和死亡,甚至读到最后,还感受到一丝甜美。但时不时还是能感受到作者鬼魅般的才华。故事是常见的间谍小说的模式(女间谍爱上目标男性),但许多细节上,他都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他的叙述风格像是在荒诞与真实的边界上行走,克制而有温度,游刃有余。还有那个不得不提的结尾,让人惊叹他把握故事走向的杰出天分,这就是叙事技巧的典范。小说的结构也富有趣味,长篇小说的大框架里安插了许多小故事(这些短篇反而更有“恐怖”尤恩的味道)。
《甜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间谍行动本身便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麦克尤恩提醒我们文学创作的“自由”是多么脆弱,时刻面临着被操控的危险。当然,他用克制的叙事将政治的一面包裹起来,看上去仍然是一个甜美的爱情故事。

秋歌 7.18 琼瑶 3.0
前段时间关注耽美文学,顺势联想到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小说,于是找来读了一本。琼瑶我并不陌生,初中时就读过琼瑶的《匆匆,太匆匆》、《秋歌》和《烟雨朦胧》(情深深雨蒙蒙),记得那时觉得还不错,只不过自己本来就对言情并没有那么强的兴趣,所以读过几本也就不读了。
这次的感受是,剧情确实俗套(放在当时或许并不如此,“俗套”或许恰恰证明了琼瑶影响之巨大),不过文笔流畅工丽,还是能看出琼瑶的文字功底。

另外多说一句,客观上人的阅读品位确实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变化,比如读过金庸便很难欣赏梁羽生,读过黑塞就再也无法忍受大多数“诗意的语言”。人有时甚至很难与过去的自己共情。不过也不必激烈地否定过去的自己,第一次阅读时产生的感动并不会装假,承认曾经获得的感动也并不会因此拉低我们的品位。
因此,珍惜第一次读琼瑶式言情的感受吧,因为那可能也是你最后一次被这种文字打动(随着琼瑶式套路更加泛滥,现在可能第一次都不会感动了)。这一类作家可太擅长“量产”感动了。
福柯 7.19 古廷 4.0
牛津哲学家系列读的第四本,要读的书太多,有时候便只能靠这种介绍类的书籍来了解哲学家的思想,当然不如直接阅读原著,只不过人的精力太有限了,总归是要有取舍的。
福柯的书看过规训与惩罚和疯癫与文明。所以讲这两部书的七八章看起来很轻松。其余的写的都还算清晰,但最后性的部分还是有些难懂。这本书做了详细的笔记,放在豆瓣上,大多是原文摘录,有需要可以看。

一个孤独漫游者的遐想 7.20 卢梭 3.5
卢梭晚年的随笔集。热爱自由的卢梭,一生又何曾自由呢?始终在都在人我所加的枷锁中度过。恐怕直到晚年在圣卢埃尔岛上孤独的漫游中,才终于渐渐从怨愤中走出,获得自由的平静。有的段落很优美,但整本书的语言是琐碎的,大概人老了会变得多话,追忆往事絮絮叨叨,满腹牢骚喋喋不休。
苏轼传 7.21-7.24 王水照、崔铭 4.5
苏轼诗词文选评7.27-7.29 王水照、朱刚 5.0
提到苏轼的传记,人们首先会想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此前读过,因此读王水照和崔铭先生的《苏轼传》时,难免进行比较。优缺点很明显。王崔的《苏轼传》最大的特色是人诗互证,用苏轼的生平串联起他的作品,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苏轼作品原文,附以讲解,字字有来历。林语堂的版本胜在语言精彩,“言人所不能言者”,王崔的版本语言相对来说欠一点才情。
如果要我推荐的话,我建议不妨先读林语堂先生的序(序真的非常精彩),正文还是王崔的版本好。

同《苏轼传》相比,《苏轼诗词文选评》的语言要好很多,前者更近于普及读物,这本虽然也算是普及读物,但学术含量更浓一些(尤其见于每章开头的导言)。根据控制变量法,我揣测是朱刚老师的功劳。第三章关于文化重心由朝廷转向民间,第四章关于贬谪文化的论述等,都见功力。读这两本书,再加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都很明显的感受到,作者们都是苏轼的粉丝,然而这又有什么奇怪呢?试问哪一个读了苏轼的诗词,了解了他的生平的人,不会被东坡居士的个人魅力所深深折服呢?
苏轼的诗词文要多背,这才是阅读这两本书的首要目的,然而人的精力实在是太有限了,我的兴趣也太丰富了,要加油啊。以及,我好想回复旦上苏轼精读啊(;′⌒`)。

羊道:春牧场 7.25-7.26 李娟 4.5
是李娟回忆自己在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生活的随笔集,虽然是一系列独立的文章,但有清晰的时间线索。李娟在前言中说,“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欢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然而,在现代社会舒适环境中生存的我们,那些欢乐、忧虑与希望都显得轻飘,也只有在这样一种古老的游牧民族生活场景之中,人与物的那些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才如此鲜明,这是环境赋予叙述的“重”的力量。
故事里的人们都太可爱了,年轻姑娘卡西汉语不好,刚学会“可怜的”和“我爱你”两个句子,便每天重复着:“可怜的李娟,我爱你”,太可爱了;小女孩沙吾列每天认真地玩游戏,认真地在沙地演戏过河,认认真真地迈开短腿越过平地上那些假想的障碍物,太可爱了;还有“人家每天读书读到十二点,斯马胡力每天喝酒喝到十二点”的年轻汉子斯马胡力,太可爱了;在遥远的路途上唱着歌儿的扎克拜妈妈,多可爱啊。
李娟的文字也太有趣了,尤其是写小孩子时,笔调充满了童真童趣,写胡安西:“胡安西的世界只有这么大的时候,他的心也安安静静地只有这么大”,写够不到大孩子手中的红毛线的小阿银时:“她一定委屈地想:我的世界太小了”。
她也并不回避牧区生活的简陋、不便与环境的恶劣,但那些艰苦的记忆也都成了回忆中的一抹暖色。就像普希金的诗:“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我时常觉得像是困守在狭窄的通天塔里,长辈期许、同辈压力和社会成见共同构成了周边的围墙,我们将自己的人生越活越窄。这样的文章的存在,只是在不断地告诉我们,生活并非只有这一种模型,幸福也并不只能被数字定义。不是非此不可嘛,没有什么非此不可的。
常常和朋友聊关于穷游的问题,他们不能理解的是,如果可以尽可能享受生活的话,为什么要忍受环境的艰苦呢?书里的一句话很好:“当道路不再艰险的时候,‘到来’和‘离开’会变成多么轻率的事情啊!”
所以,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7.28 村上春树 4.5
村上的旅行随笔。很短,大概不到十万字。一如既往地村上式随笔风格。美国西海岸酷酷的语言。还有那一句“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由出版社出钱全世界旅行,简直是神仙日子。
富兰克林自传 4.0
书本身没什么特别的,每天早上起床后看十几分钟,四五天也就翻完了。但必须感慨,富兰克林的自律和德性(自己描述的)真的让人钦佩。厉害的人果然大都相似。
理性和自律曾经是我信奉的生活教条,然而后来曾对此产生怀疑。近一个月重新思考理性和自律的意义,明白非理性的浪漫与感性冲动固然是生活的必要,但大多数时候不过沦为懒惰或欲望的借口。因而,过一种不死板的自律生活非常重要。自律与做事效率的关联还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自律程度往往成为我的心情的风向标。
近一个月也在学习富兰克林每天给自己列计划,尽管每天的任务基本是完不成的(……),不过还是很有收获。
万物静默如迷 7.24-7.25 辛波斯卡 4.5
张枣的诗 7.25-7.26 张枣 4.5
七月读了两本诗集。读辛波斯卡是因为陈绮贞喜欢,最近很喜欢陈绮贞的歌。辛波斯卡的诗哲理味很重,她谈论必然,谈论死亡,谈论因果,谈论时代,甚至也用诗歌谈论诗歌,她尤其关注诗歌中的“时间”,我最喜欢的一首《桥上的人们》中体现的最明显,“他们更进一步听到了雨水的溅洒声,/感觉冷冷的雨滴落在他们的颈上和背上,/他们注视着桥以及桥上的人们,/仿佛看到自己也在那儿,/参与同样没有终点的赛跑,/穿越同样没有止尽,跑不完的距离,/并且有勇气相信/这的确如此。”
《可能》像是语言的试验场,穷极语词组合的可能,从不停的排列组合中显现语言自身的美感,“因为你左转。因为你右转。因为下雨。因为阴影笼罩。因为阳光普照。”关联词在此处失去意义,没有“所以”,这正是美的原因。
《广告》、《一群人的快照》、《回家》、《写履历表》切中有关异化的时代疾病,《幸福的爱情》、《一见钟情》、《致谢函》谈论爱情——但即便是谈论爱情,她的口吻也是理性而充满哲思的,她很少真正让感性的力量失控,这有时会影响诗歌的美感,或许会使读者少一些情感共鸣,但当然,情感共鸣本来也并非衡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辛波斯卡的诗歌数量极少,但无论是不是每一首都能打动我们,她都极少重复,几乎每一首都值得玩味,所以可放心地读,这很可贵。

张枣同样也是一位低产的诗人。或许是中文母语的缘故(但我觉得也与两位诗人不同的诗风相关),张枣的诗给人美感似乎更加强烈。“写,为了那缭绕于人的种种告别”,“消逝的是早上的那场风暴/更远一些,是昨夜的那颗星星”,自不必提那句著名的“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令人惊叹他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考究,翻译外国诗歌让诗人来做是最合适不过的,他们往往能准确把握那种不可言传的意象,找到那个命中注定般的词语。
不过有时看整篇诗歌会觉得晦涩难懂,或许是因为我阅读时太急躁了。此外,一些古语的插入偶尔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欢迎大家转发或点击在看啊!
当然最期待的还是你能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