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有巴蜀——川渝行记
虽诗有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但此次巴蜀之行感受到的并不曾有一点与“凄凉”相关。巴山楚地是一方奇特之地,杜工部言“江山有巴蜀”,游历之后更是感慨千年巴蜀文化。
巴,即川东,今重庆之地。落地后就体会到了“山城”的魅力,司机说有5层的盘龙立交,打开了未来几天山路重叠的序幕。nD的道路情况,傍山而建的建筑是现代科技地图定位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上或下的坡道,也没有自行车的市场,导航提示目的地已到的我们仍然没能找到下一层的终点,只能电话求助。
想起《三峡》“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是符合了重庆的第一印象,道路多为盘山路,各楼栋也是依傍各山,有时候的路面会是下一层路面的几楼之上,楼宇间居户情况一览无余,永远不知道自己准确的在几楼。空气潮湿,树木繁茂,大树和背阴处墙面随处可见的青苔,阳光穿透的树梢斑驳点点倒是不怕晒了。
傍晚第一站去了【洪崖洞】,由于天还未黑,所以附近去了解放碑晃了晃,没有太多惊喜,只是各城市商圈的参照不同,上海外滩南京东路,北京王府井,苏州观前街等城市化商圈的产物。
夜幕降临,这边日落晚,7点半还是半白天,所以走去洪崖洞已是8点有余。去年冬天来时,还能从西边的楼梯直接走到桥面拍照,八月的旺季便只能从对面绕行,于是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徒步行,2.5公里的路,只有大桥上的马路牙子可坐。筋疲力尽的走到桥对面,好在美景不负,像极了《千与千寻》汤婆婆油屋。

下洪崖洞时,另辟蹊径从一处出口进去,比排队的正入口要快得多。下面的两旁都是商业街形式,匆匆看看便上来了。上下电梯人很多,要仔细观察指示牌,可以从人少的偏角处进电梯,等排队的话人也真的好多。所以,旺季出行,要有耐心或不走寻常路的侥幸。
作为博物馆的忠实粉,【重庆三峡博物馆】是一定打卡之地。虽然前一晚的大桥走得有些伤,但第二天依然还算精神饱满。重庆的轻轨是这座山城的重要交通工具,仅逊于帝都的第二“堵”城,重庆真的哪里都在堵车。渝中区三面临水,道路扩建不得,山路蜿蜒,所以路道窄车流多,轻轨比开车要快很多。轨道交通正好经过网红地【李子坝】轻轨穿楼,出站打卡,记得不要跟人流!不然这6层楼就只能下楼梯了,旁边墙后过去有电梯可坐的。

拍了照片和视频便接着坐上山间小火车去目的地了。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常规内容没太多亮点,多是三峡工程,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起到湖北宜昌,惊叹于人类改变天险的智慧,地崩山摧,天梯石栈的地貌,不得不说这一工程造福了长江岸的众多百姓。另有一些新石器时代始的历史,虽说蜀道之难,但从本地出土的玉琮可以明显可见中原地域文化色彩,所以古巴蜀并非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闭塞之地,与中原的交流在这万般艰险的蜀道上一直存在。这段历史在后来的【四川博物馆】的观览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值得好奇的是,重庆近代史馆中鲜有,自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重庆解放后,前后百年间的历史馆中有了模糊的断层,何故。
博物馆的对面是人民礼堂,两者相对,连人民广场形成了重庆市的一个建筑标志群。

在下地铁的时候,发现地铁站中有桌椅,有茶水,很多老人在打牌,这种四川纸牌还是第一次见。老人们的这种闲适惬意的生活委实羡慕啊!

下一站【磁器口】。山间的商业街,山路崎岖,空气中弥漫着火锅底料的味道,四处可见在用大炒锅制作的辣椒料,成块的底料在这里邮向各地,物流的发展真的便利了各地的物品互通和文化交流。人太多,伴着巴山微雨,随人流逛了下便出来了。坐地铁经过两路口的【皇冠大扶梯】,又出了站去乘了这个长112米,高52米,全程两分半的电梯,这真的是山城人民不同平面之间上山下山的特殊交通工具了,恐高的人请规避此交通方式。下一个体验的交通工具就是【长江索道】,连接长江两岸的索道交通现已成为很有名气的旅游之地。从南岸去北岸,排队会省好多时间,上次从北岸排队都是以小时计位,这次前后仅20分钟。索道之前,上山去【南山一棵树】的观景台看了下两江交汇的重庆全貌,因为只是一个观景台,上山下山路比较堵,公共交通不方便,便没有停留太长时间,天没黑便下山了。
重庆全天的行程比较满,好在环线顺利,所以一天下来重庆便游得七七八八了。不得不说,川菜和火锅是真的好吃也是真的麻辣,美食永远是旅途中最为期待的!除了我们一直处于寻星巴克而不得的状态,熬过了所有困就无敌了。最后吃的一家江湖菜的辣子鸡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重庆的“热情”!
午饭后便悠哉悠哉奔成都了。
成都,天府之国。川西一带,古蜀国历史悠久,三星堆文明更为“长江文明之源”。这座城市早前便给我以神秘印象,终于亲临此地,聆听其千年文化回响。
傍晚至成都,首站【宽窄巷子】。景点人流量大,商业化严重,旁边的【奎星楼街】、【小通巷】变成为我们的首选用餐地。骑车进入街道边味道了各种火锅、串串、烧烤的味道。蛋烘糕里加麻辣牛肉是十分特别的味道,算是小惊喜。糖油果子越嚼越香,冰粉里的红糖浆和麻酱如出一辙。串串店冒椒火辣已是暂停取号,于是去了另外一家逍遥烫,等位期间逛逛附近的宽窄巷子。宽巷子和窄巷子原是清朝旧城仅留下的两条街巷,想起烟花易冷的歌词“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千年后的时空中的我们,轻触这泥石,遥想的是“旧故里草木深”的情状。两条街巷修护得以保留。巷宽也就2、3米,两旁有老成都的铺面和川剧园,遇到一家三联书店也是闹中取静的地方。不得不说,人流拥挤会很大程度降低体验度,最后艰难穿梭在人群中得以摆脱。
时隔一年多终于又吃到串串的我很开心,虽然已是晚上九十点的光景,但是门店的生意热度依然不减。重庆和成都的餐饮消费要比上海低很多,一两二两的小面不过6、8块。想起在车上问司机,这边豆腐脑是咸是是甜,司机开始时还没能反应过来我们的问题,最后回道是辣的。当时那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在成都路旁的一碗辣豆花中实践,牵引味蕾的豆花便成为了我们连续两天的早午饭。
第二天的重中之重就是【四川博物馆】,四川的各博物馆的微信扫码讲解给予观客很大便利,讲解的内容丰富,一场参观下来就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地域文化历史课。具有巴蜀特色的“阙”是古代人崇尚天神的登天之路,陶器、青铜器上都是古人在蜀地生活情况的最详尽记载,青铜罍上的象图腾是古时热带气候的重要理据,玉璋是古人天地崇拜的信物,尊和琮上类似中原文化的兽面纹再讲述着古蜀国与中原文化碰撞的精彩。这些看似冰冷的千年器物,都在向今人诉说着一个又一个那时的故事,是千年文化传承,了解历史原貌的重要记载。我站在这些玻璃墙外,跟随耳机里的声音,想象着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传说”,想象埋陶罐来储藏粮食的人,想象为争地盘兵戈相见的人,想象祈祷上天眷顾来摆脱灾难的人,他们不再离我那么遥远,不再停留在历史书的枯燥,他们就在我的面前。

收获满满的我们,出来已是三个小时之后,不禁感慨我们的沉浸,时光飞逝不自知。旁边的【杜甫草堂】也是极具盛名。流落蜀地的杜甫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很多的诗篇,“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茅屋终于得见真面目。也许是后人又翻修的缘故,眼前的茅屋没有那么破。但是我更是讶于它的大。卧室、小客厅、书房、厨房……这种现在两室一厅一应俱全的格局,不得不说和我原来想的茅草屋不是一个概念。周边环境绿荫环绕,流水潺潺,亭落几座,在我现在看来的避暑圣地,让我越来越坚信诗中描述真的是贬谪时杜甫举家于此后,寄情于景之作,诗句反映的更多的是杜甫当时的心境之荒凉。
接下来又是一个历史文化之地打卡——【武侯祠】,匾额题:汉昭烈庙。这是一座君相合一的祠庙。刘备建蜀汉政权,三请诸葛出山,两人是三国时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千年锦官城留给我们多少名人传说。庙前设刘备像,中间甬道是以赵云和庞统为首的文、武廊,后设诸葛像,那一蒲扇一副精明模样,屋顶上一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梁柱,是这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蜀相对我们后人至今的劝诫。随着讲解的消声又重温了一遍三国蜀汉,这更激起我再读三国史的欲望。

这几天每日的两万步让我们开始疲惫起来,本想乐山之游的我们决定休整一天。于是下午才慢慢悠悠出门,为了打发时间去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万没有想到,这一举动为我们后一天的行程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古金沙王国承三星堆文明,崇尚太阳和鸟,出土的太阳神鸟图腾金箔更是用作中国文化遗产标识。神秘的金器,薄如三根发丝,不得不感慨古时的技艺。成吨的象牙的出土更是展现给我们一个巨大且隆重的祭祀场面,长达一米八的象牙,该是多庞大的亚洲象,数量如此之多的象牙如何而来,古时盛大的祭祀场面是如何壮观,种种的谜团让我们决定一定要去其文化源头【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一探究竟。


本来轻松闲适的一个午后,又惊喜的在金沙王国的神秘文化中度过,第二天的三星堆比大熊猫更令人心驰神往了。
早上难得早起去【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九点已是人满为患,本想节约时间坐观光车,可是队伍太长,我们只得步行爬山。看到了国宝级的panda还是蛮激动的,两只憨憨的打架,贪婪地吃着竹子,当真是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沿途又遇到了小熊猫,原以为是浣熊,后来才知道是与熊猫同科不同种的小熊猫。在人群的簇拥下只能匆匆看一眼幼仔,那糯米团子般的可爱模样真的让人喜爱。总的来说,看到了可爱的熊猫还是很满足的。

中午连饭都来不及吃就坐直通车去【三星堆博物馆】了,感谢身上仅有10元的现金,用两根烤肠短暂缓解了我们的饥饿。这里一定要感慨一句,出门带现金是个好习惯,在金沙门口换现金的我们简直尴尬!
期盼已久的三星堆,整个博物馆的馆建还是比较有特点的。中国远古文明,黄河流域的半坡、仰韶文化更多的为人知晓,作为中华民族中原文化的源头。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文明源头”更多充斥着神秘色彩,而这片以前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又有着如何神奇的文化。除了远古时代一些在金沙就了解到的部分,它在古蜀国约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让我震惊。古蜀国分四个时期,蚕丛是第一任蜀王,鱼凫王时期达到鼎盛期。一棵395cm的青铜树可见古时人的青铜铸造工艺,也是古蜀人人神互通意识的写照,九只金乌是古蜀人对太阳的绝对崇拜。人高的金铜立人,独特的三件法服让人对这个人的身份猜测纷纷。大量的祭祀用品,除了其夸张形象化的艺术造型,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太阳崇拜的法器,折射出古蜀国的灿烂文明。如此大规模的祭祀文明让我惊叹,三星堆的千古之谜让我浮想联翩。



最后力竭的我仍然坚持把156分钟的讲解听完,脑中对当时古蜀国的样貌还在不断涌现。几天来四川的若干个博物馆真切的让我领略到蜀地精彩的文化,也对于当时的文明更有了探究之欲。一路走来发现这里总是让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厕所串串、苍蝇馆子、抄手、锦里等名字的由来,让我的百度搜索使用率创历史新高。
又累又饿的我们回到成都终于得以喘息,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春熙剧坊】,喝着盖碗茶看了一场之前只存在电视上的川剧变脸。VIP座位价格可以接受,小食茶水旧戏台,戏班人员在台上的“魔法”让我一直盯着衣服,想看出端倪,哪怕他们走在了我的面前,也没看出任何门道,艺人们非一日之功的表演令我折服。至今第一次听完整场戏剧,结束时仍然意犹未尽。

川渝之地与我已知的地域文化千差万别,这次旅行实则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文化探寻。行程安排看心情的我们也算是松弛有度,路途中也是幸运指数飙升。从半月走到圆月的时间跨度让我们终于揭开了巴蜀的神秘面纱,整个旅行收获满满,蛋烘糕和手打豆花真的很美味。躲过台风后,晴空万里的天府天气是最好的馈赠。顺利结束返回上海,生活的旅行还在继续,这次的旅行让我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纵观古今,横跨南北,不由地思索现在在未来的模样,也会发现在一些何去何从的问题上心境终究是更豁达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