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葬花吟》

少年时第一次读红楼梦读到《葬花吟》,非常惊叹,竟有古诗的词藻这么美,又易懂。于是将全篇工工整整地抄录到笔记本上,抄完竟然背诵住了一大半。一是因为年龄小记忆力好,二是因为诗的韵律非常和谐,行文也流畅。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闺中女儿惜春暮,手把花锄出绣闺”
都是不需要注释或深入解读就能明白的句子,也是念起来轻快上口,却又能感受到漫天飞花的春天里,又娇艳又伤感的美的。12岁的年纪,迷恋这语言的清丽,就如同迷恋“林花谢了春红”“风住尘香花已尽”,知其忧伤唯美,背后是否有椎心泣血,则不能知了。
过了两三年重读红楼,已经是初入青春期的少女。再读到《葬花吟》里,感慨于“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清与孤独,怎么能写的这么精准,“青”“冷”“初睡”“未温”,没有一丝热气,没有一点关心,只有天地之间孤零零的一个人,连墙壁都是空白的孤独。也曾在大雨之日,刻意将窗子打开,让风吹着冷雨打进屋内,自己在床上盖着薄被,读着林妹妹的感伤。如今想来也有点好笑,真的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之状,矫情也有点可爱。这个孤独很浅薄,但感受又很浓烈。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恼春忽至怜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在我看来,这哪里是讲春天,分明说的是青春时节里朦胧飘忽的感情,忽来忽去,空空撩拨起了心弦,那个喜欢的男孩子过来说了一句话,又走了,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没有人知道,等待也就只能永永远远的落空了。所有还没有开始便已结束的暗恋,都是“至又无言去不闻”的吧。
后来再看葬花,竟感受到了黛玉的刚烈,不是凄楚不是柔弱,是如刀如剑如戟的锋利与决绝。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竟然有些许暴力美学的意味了。空枝上开出的花,不是红花,不只是眼里的泪,而是眼泪流干的血。这比“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力量大得多。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闺中的女儿竟有如此心志,既是控诉也是讽刺,污淖不堪的世界,不去同流合污,就在春天将自己埋葬,能落得干净的来干净的走。黛玉的病与愁皆是咎由自取,却又完全心甘情愿。她不是不懂得世俗,她懂得行动看人眼色,懂得安排琐碎家务,懂得给来送东西的小丫头抓一把赏钱,也懂得跟赵姨娘这样的人假意嘘寒问暖几句,甚至掐指算算便知贾府的亏空。她能入世却不选择入世,只为情生为情死,一丝虚伪也不愿去沾染。“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两句妙玉的判词一样可以用在黛玉身上,从大观园内到红楼梦外,不喜欢黛玉的人大多是从入世的角度来评判,岂知黛玉也许真的未曾将这些评判置于心上。

再后来重读葬花,这《葬花吟》属于黛玉,也并不完全属于黛玉,正如同蒋勋所说,将这首诗从红楼梦中拎出来,也可以独立成篇,依然可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学之列。山河岁月,风雨沧桑,原来皆是春天的飞红,如同《赤壁赋》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一朝春尽,美人无觅,英雄无觅,斯园斯景皆不知落入何人之手。世事之不可量,如何能让人不喟然感叹。“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任世事变迁,春天倒真的是年年都会来,也没人会看得出今年的燕子是否还是去年的那只。兴与亡、盛与衰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又何须太过于执着于眼前繁华呢。曹雪芹竟是在这里写人生写历史了。
大概十几年前,有个作家写过一篇《林黛玉可以休矣》的文章,写道
林黛玉“一副痨病鬼的样子,脸上若有红晕,必是咳嗽逼上来的血色。然后在扁平的身子上,披上一袭绫罗绸缎,由丫环搀着去搞葬花的洒泪游戏”
这也许是很多人眼中的黛玉葬花,一副不可理喻的贵族小姐的矫情。不想去过多评价,但也会猜测,这个作者是否有过青春,有过至情至性的年月,如果有,大概不会如此刻薄。葬花并不是游戏,是一个春天里的仪式,对于纯粹又脆弱的生命的悼念与致敬。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保留住一分纯粹的土地,为落花流一次泪。你不必为情生为情死,却应该因为这份决绝而感动一次。
附《葬花吟》全篇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