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揭秘《法兹》《悟空》声音设计

短片《法兹》是张大磊导演用华为P30 Pro裸机拍摄的最新作品,导演再次用黑白影像书写青春记忆。提到手机拍摄,想必大家一定记得几个月前刷屏的竖屏短片《悟空》,影片由蔡成杰导演运用相同的手机设备拍摄完成。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请来了这两部短片的声音指导李丹枫,一起聊聊背后的声音设计。
莫非影画:我们先来谈谈最近的《法兹》吧,法兹是最早的一款效果器,可以详细介绍下吗?以及这个概念是否贯穿到声音设计中呢?
李丹枫:它是一个失真的效果器,就是吉他失真的那种音色。我们也试了很多失真的音色,最终影片里的失真效果是我们专门用插件做出来的。摇滚乐是一种年轻人发声的途径,所以在声音设计的概念里,我们希望声音有一定的叙事性。比如捅破音箱的时候声音能冲出来,就像年轻人的怒吼一样,实际上是年轻人的发声。
莫非影画:声音团队是在哪个阶段介入的呢?
李丹枫:从前期开始介入,包括蔡成杰导演的《悟空》也是。两位导演在剧本写出来之后我们都开过会。
莫非影画:我们注意到影片里有非常多画外的环境声,比如火车经过时的提示声,楼道内邻居小孩的哭声,放学的声音,以及炒菜声、电视声等等。可以详细谈谈这方面的考量吗?
李丹枫:这其实是一种空间的感受,导演非常注重空间感受。火车的设计是我们一起聊出来的,那个“嘟嘟嘟”的声音是他记忆里面有的,他说在他生活的地方,火车过的时候都有“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当时找了很多素材。包括放学的时候,外面楼道里有人陆续经过,这些都是后期做出来的。
莫非影画:这些声音细节是在剧本中就有呈现吗?还是声音层面的引导?
李丹枫:大磊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有一些他想要的声音。他非常重视画外空间,整个空间的呈现他都有想法。具体的一些实现以及其他的想法我们都商量过,比如炒菜声、电视声。
莫非影画:捅破音箱那里的声音处理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详细讲讲这里的声音设计吗?
李丹枫:这里做了很多拟音,虽然现场有录到用法兹效果器录出来的吉他声,但是辨识度不是特别高。所以在这个动作里面,我们做了好多不一样的设计,我们想要他一捅破音箱,那个吉他声“嘭”的一下就冲出来。这也让叙事更清楚,就是他为什么要捅破音箱?原因是他捅破音箱以后,那个法兹的声音就放出来了,这其实是种意象化的表达。

莫非影画:《法兹》的故事发生在世纪之交,影片也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感,这里在声音上都做了哪些设计呢?
李丹枫:整体是有一点萧条感的,所以到晚上能听到风声、狗叫,以及火车经过的声音。这个确实是大磊有这个生活经历,他说在他家那边,一到晚上有火车经过时,确实是有那个抬杆的声音,他能听得见。现在变热闹了,这些细节的东西就不会那么清晰了。
还有就是音乐,他选的音乐都是比较符合那个时代的音乐,有新裤子的《我们的时代》。最后的部分我们的设定是学校门口有一个音像店,会有音乐传过来。所以音乐的选择也是符合那个时代的。
莫非影画:我们来聊聊技术的问题,可能也是大家好奇的。在用手机拍摄时,录音手段会有不同吗?
李丹枫:这两个片子的录音我们都是按照电影的标准做的。其实这个录制有一个难度,因为乐队是比较即兴的,而且是三四台机器在拍,所以拍乐队的时候没有特别多选择的余地,录音师只能是躲着不穿帮,把话筒藏在乐器的音箱后面。
莫非影画:还有声音制式的问题,对于在移动端传播的影片来说,声音制式会有不同吗?
李丹枫:其实没区别,《法兹》和《悟空》我们都是按电影的标准混录的,都做的5.1声道。只是在网络上放的时候,出了一个立体声的母带,压缩比会大一点,不像影院的动态那么大。

莫非影画:现在我们来聊聊《悟空》,您刚才也有提到一些细节。影片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节奏感非常强,那么是声音辅助节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剪辑节奏呢?
李丹枫:剪辑节奏是导演之前就定好的,之前聊的时候导演给我看过一个奥斯卡的动画短片,节奏就是特别快。所以他本来就想要快的剪辑节奏,节奏是画面定好的。
莫非影画:《悟空》的声音特别鲜明,森林段落的声音尤为夸大,可以谈谈这里的设计理念吗?
李丹枫:声音部分整体的造型感比较强,这里的森林是架空的,是想象出来的。我们取了花果山的概念,就是小男孩自己变成孙悟空了,因此所有东西都有点放大,有点拟人化的感觉,这其实是从孩子的视角做了主观化的处理。
里面经常能听到小男孩的呼吸声,这是小男孩后来专门配过一遍的呼吸声。导演之前开会的时候也提到过,小孩的呼吸感要特别强烈,所以整体还是比较表现主义的。

莫非影画:那影片拟音的比重是不是很大?
李丹枫:和《法兹》一样,《悟空》也偏重拟音。森林里收音很难,所以环境和音效都是后期重新做的。
莫非影画:影片同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如何运用声音去塑造时代感呢?
李丹枫:除了有孙悟空,那个时代有亚运会。小男孩身上总是挂个小收音机,那个小收音机到后来也接不着信号。这样时代的感觉就能出来。
莫非影画:我们了解到您较少做短片,那相较于长片,短片的声音设计上有哪些区别和特点呢?
李丹枫:短片在声音上要做的东西特别多,特别集中。因为对长片来说,基本是有很多基于同期声的比较基础的做法,不可能把声音填得特别满,密度不会像短片这么大,像《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每场都是设计的长片太少了。但是短片本身内容集中,设计感的密度就会比较大,几乎每一场都是设计。

想了解更多电影声音设计吗?本周日晚9:30-11:30,声音指导李丹枫将在千聊平台「深焦故事」进行语音直播,与你分享电影声音创作中的方方面面,报名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