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我们共同的表达困境
(利用豆瓣,积极写字,在此立下一个flag)

老李之前发表的文章《重建巴别塔》引出了一个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即如何跨越人和人思想的鸿沟,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互相理解。这是个几乎无解的难题,思想不可能被任何间接媒介完整传达,表述即意味着信息缺失,接收即意味着误解,这就是上帝为什么用语言变乱人间,让隔阂、纷争由此而起。
有时我会产生一种错觉,当代社会的人们在努力营造良好的沟通范式,他们言语礼貌、态度温柔,乐于询问和谅解,直到我入世渐深,才发现在这种积极的表现下,语言可能仅仅作为一套表演工具而存在,真相是每个人都在自我意识的领地中各自为王,在交流的单行道上一意孤行。生活中大量的对话背离了互通的语境,纯属白费口舌,即使你有心表达,他人也理解无能,或是无心理解。讽刺的是,相比于尝试融入对方的语境,大家更愿意用自己伟大的智慧做推断,得出一个错误但能满足自己掌控欲的结论。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表述者与理解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就像一些为“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而黯然神伤的表述者,他们可能在转眼间变成一个漫不经心的听众。因而越渴望被理解,就越被动,好比一个期待渣男回心转意的苦情少女,唱着一出自我感动的独角戏。

其实误解本身就是表达者的宿命,为何士能为知己者死,“难得”二字而已。《天下无贼》里黎叔有句台词引用《诗经》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当我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时,才知道它描述的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在消费主义引导的资本社会中,普通人的人生怎么过都很难逃出庸常,就算被误解,也呈现不出唐吉可德式的悲剧,更何况误解有时也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人们之所以会郁结于胸,不是承受不住误解,而是承受不住孤独。
无限放大这种孤独是一种自作多情的行为,每个人的知识构成、人生阅历、资源配比都各有不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越是为对方预设语境、投入过多期待,就越容易陷入表达的困境画地为牢。在表达中,孤独本身并不可贵,真正可贵的是承认个体认知的独立性,机智表达,慎重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