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 Angeles 瞥见天使之城
"A little chance encounter… could be the one you’ve waited for."
两个世纪以前,西班牙远征队来到坐落于落基山脉附近的洛杉矶,将这座首次登陆的城市取名为Los Angeles,以此向圣母玛利亚致敬。也就是在这一刻起,“天使之城”的名号注定了洛杉矶会成为新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而在当今,它更是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 楔子 1 一下飞机,眼睛就被加州丰沛的阳光灼烧得不适应。洛杉矶的夏天是真正的夏天,高温与日晒没有半分吝惜。和广州的夏日不同,这里的日头更加刺眼,毫无遮蔽地曝晒下来,灼热感迅速蔓延全身,皮肤发红的速度肉眼可见。 美国的城市或许与国内的大相径庭,这里鲜少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多的反而是两三层高的楼房,而因为地广人稀,街道显得有些冷清。在洛杉矶,市中心反而比周边地区更加荒凉,游客稀少,楼宇稀疏,少了许多烟火味道。若是去到城内其他的繁华大街,便可碰见潮水般涌动的人流,嘈杂的汽车喇叭和广告音乐,有些肮脏的街角,这便是大都市最常见的景象了。 这是一座充满矛盾的城市,高楼与荒地相间,扑朔与柔情共存。拍了些许照片,友人看后却说像沙特,而不是大都市,我不禁莞尔一笑。洛杉矶确实是一座沙地上的城市,干燥的气候、灼热的阳光,让人对盛夏望而生畏。若是在黄昏时分登上山顶,整座城的景色一览无余,栖息于山谷间,荒芜的草坪、连绵的山峦,车如流水马如龙。走在繁华的大道上,路遇形形色色的行人,戴着金属耳饰、刺青纹身、剃鸡冠头的朋克青年,高声谈话的白人壮汉,衣衫褴褛四处张望的流浪汉。每一个路人都是一个行走的文化符号,诉说着城市文化的多元和糅杂。然而这些符号却给我带来不安全感,或许是因为初来乍到,这繁华之中藏着野性、藏着无法遮掩的躁动,以及无数惊心动魄的可能。 2 抵达的那一夜,暮色迷蒙,华灯初上。还来不及卸下旅途的疲惫,就先去拜访了小东京(Little Tokyo)——顾名思义,那是洛杉矶城里日本人的聚居地。已是深夜,街道上车辆并不算多,路边是一列温情的居酒屋和日式商铺,挂着灯红酒绿的招牌。许多食客在门口安静地排着队,或小声交谈,或观望迷离的夜色。日式餐馆内,拉面的香气升腾,服务员在卡座间穿梭来去,冰块与玻璃杯碰撞出清脆声响,店主在前台用口音浓重的英语招呼客人。洛杉矶的夜晚似乎敛起了它的爪牙,晚风拂来,带着微微的凉意,霓虹灯闪烁,月色都温柔了几分,温馨静谧如斯,白日里所有的担忧与不安都无迹可寻。 洛杉矶的日落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傍晚七八点钟的光景,澄明的天色些微泛青,整片大地就笼罩在夕烧的金色光辉中。远郊的山脉绵延成赭黄的底景,汽车在向远处延伸的公路上飞速驰行,穿梭在参差的楼宇间。此刻黄昏,耸立的高楼与低矮的草地,城市的繁忙与荒凉相融得淋漓尽致。日光渐隐,倏地没入山岩,绛紫的晚霞晕染在天空中,为行人驻足回望的眸色增添一抹悲戚。日落,仿佛是一瞬间的事情。 3 鲜明的色彩充斥着这座海滨城市,自由而张狂地泛滥在街角每一处。大街小巷里缤纷醒目的招牌和标语,菜市场里琳琅满目的鱼肉果蔬,路边别具风情的酒吧和咖啡卡座,粉红的和天蓝的砖房子,汽车车牌上刻着的California恣意卷曲。在圣莫妮卡海滩,阳光灿烂,云絮缱绻,海水蔚蓝澄澈,一望无垠,舔舐着银白色的沙滩。海岸上游人如织,肤色各异,许多街头艺术家在路边摆摊,跳街舞的黑人小男孩,拉二胡的中年华裔,写字刻章的当地手艺人,吸引了路人的目光。偶尔有一只海豹从水里探出半个身子来,岸边的游人纷纷掏出手机拍照,见它欢快地拍打着水面,拱入水中而后又露出头来,实是憨态可掬。 好莱坞和环球影视城是在洛杉矶必去的景点。自上世纪开始的美国影视黄金时代,无数经典佳作在这里诞生,而每一位巨星的光辉都凝成了星光大道上独一无二的星星。在环球影视城,有幸体验了大片拍摄的特效和场景,有趣而震撼。山顶的天文台上,阳光照在白色的椭圆形建筑上,显得圣洁而安谧;后院的天台,仿佛还重现着La La Land中男女主人公月色下共舞的场景。再从远处望去,好莱坞山上的Hollywood地标在黄昏中熠熠生辉,寂静而庄严地刻画着这里的无数光鲜时刻。洛杉矶是影视文化的一个奇迹,无数梦想在这里成真,银屏上无数流传的经典和对美好的向往,也在这里凝成永恒。 4 晨光熹微的L.A.,日光旖旎,空气微冷,屋外有鸟声轻唱,将人从熟睡的梦乡中唤回。在城市难得静谧的时刻,窗前景象给你的感触和思考更加敏感、也更细微。这是一座被阳光和自然眷顾的城市,是能给人温度和好心情的地方,也是看向世界的一个新视角。不同的城市有着不一样的繁华,自由与美,应当会是洛杉矶给予我的惊鸿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