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就像世间没有唯一的答案

写在前面的话:
寻找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爱,工作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活出生命的意义》[美] 维克多·弗兰克尔
关于...工作
网络上曾流传过一个段子:
--你知道“穷”字是怎么写吗?
--先是宝盖头,代表固定的地方,然后下面一个“八”,就是8小时,然后是“力”,代表卖力工作。它生动说明了:在一个固定的单位,每天8小时,卖力地工作,结果是:穷。
穷人老说我有1个亿,我就什么都不干,每天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但事实上那些靠自己本事挣到1个亿的人,很少有就此躺下混吃等死,他们不但不休息,往往还比穷人工作的更拼命。政府说延迟退休60岁到65岁,很多人都在抱怨,但李嘉诚是去年,90岁,才退休的。
下半句自己体会……
可见这个世界上,能够用键盘打字的人太多,能够有正常生产、生活常识的人却很少。
“
“如果你没找到一个当你睡觉时还能挣钱的方法,你将工作到死。”
——巴菲特
”
part 1
“996?”
从 2016 年 10 月互联网公司 58 同城被指责实行全员“996”(工作时间从早 9 到晚 9,一周工作六天,且没有补贴或者加班费,也不允许请假),引起第一波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到2019年 3 月程序员们批判“996ICU”互联网公司再度引爆话题,及至 4 月马云谈“996”并提出“福报说”,引发了举高上下空前热度的全民讨论。

如今,虽然“996”作为“媒介议题”的热点已过,但它依然是与绝大部分职场人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在“热点”制造的话题漩涡散去的此刻,也许我们倒是更能平心静气地来谈谈 996 这个话题。
任何事情,脱离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去讨论都是耍流氓;
结合暑期意大利和希腊旅行中沿途所见所闻,从不一样的视角再来解读996 。
我在意大利米兰郊外的小城镇靠近玛吉安塔的一个工厂参观,随行的定居意大利华裔跟一个女工人正好相识,攀谈中她说到,她的很多朋友都找不到工作,哪怕是像她这样一个月几百欧的工作。意大利的年轻人30岁之前几乎都在家里“啃老”,希腊和西班牙那边形势更加差,95后年轻人的失业率接近60%。

她做全职,每个月收入 550 欧。(按照现在的汇率,大约相当于人民币 4200 元。)其中,300 欧要用来支付房租和各种费用,仅余下 250 欧用来吃饭、交通、购买生活日用品、衣服等等等等,捉襟见肘,非常拮据。
所以,尽管她很节约,但依然是“月光族”,多年来都没出门旅行过。
“万一生病了呢?”
她愣了一愣,答:你只能祈祷不要生病。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觉得自己能有现在的工作和收入,已十分幸运。
毕竟,她的姨妈努力很久,至今只能找到一份月入 250 欧的兼职。而这比起完全找不到工作的,又算好的。
在意大利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很多人连“找份工作”的选择权都没有。
当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不行、就业率低时,对于它的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而言,是场“无法逃避的灾难”,很让人悲观、窒息。也难怪我们第一天抵达意大利时,出租司机就和我用“black”来形容意大利的现状。超市里面蔬菜明显没有路边的菜摊销量好,价格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虽然如此,社会秩序和治安还是稳定的,帅气的骑警依然还有,只是人烟稀少街道破旧了一点点.....



part 2
“大和小”
个体发展依附于平台和大环境
首先,个体的生存景况、选择空间,深受个体所处的“大环境/大平台”影响与制约。
这个“大环境/大平台”,是你所在的公司,也是你所属的国家,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简单的比方,世界大战期间,除了极少数人是战争的获利者,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成为了“炮灰”。)
大部分个体手中的选择权,本质上都是“小”的选择权。
终究,只有当个体居于整体起飞的大趋势里时,才会有更多的个体成为受益者。(当然,也必然还有牺牲者。)
比如中国,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但短短 70 年,中国却发展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高程度的现代化,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广大居民的普遍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所以,放宽一点视野来看,我们作为个体,其实首先应希望自己所在的公司/机构处于优势、盈利的状态,自己所在的国家能繁荣富强。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首先得先有“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是这个道理。
而无论是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机构,其实都不得不努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始终 stay alert,stay hungry(保持警惕,保持饥饿),否则如何能保持以及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甚至是被“干掉”。就以希腊历史为例,曾经的拜占庭帝国也很强大,可一旦衰落,就被后起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干掉”了。
而人类历史演进了这么多年,很多底层逻辑从来就没变过。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一样。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同马云言论里提及的“奋斗主义”精神。
part 3
“高和低”
大环境的形成也离不开个体
同时,一个向上的大趋势的形成,也离不开无数个体的努力。
比如很多研究机构认为欧洲今日的经济景况与希腊人的散漫和低效还是颇有关系的。
而中国的飞速发展,固然是一个综合因素成全的结果,但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 — 那是几代中国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这就是个人和整体的关系。
奋斗对于个体同样有价值
那么,抛开集体利益(比如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不谈,如果我们完全站在个体利益的角度看,要不要奋斗?
我个人的观点是:要。
因为,适用于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同样适用于个体。
如果我们想为自己和后代的发展,争取到更有主动权的人生,争取到更好的社会资源,你只能努力去做一个在现实社会中“更有竞争力”的人 — 需要说明的是,“更有竞争力”,与“真正的优秀”还不能完全化等号,但我们个人可以努力将二者作好统一。
当然,任何人都有权选择不奋斗的生活方式,只不过,作出了这个选择,同时也就得承担不奋斗所带来的结果。比如,找不到理想工作,比如收入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也无法提供给孩子很好的教育机会。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除了工作之外,都需要适当的家庭生活、情感生活,需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时间,更好地培养下一代,如此,一个人整体的精神状态、健康状态,才会更好,工作效率才可能更高。
在这一点上,个人、企业、国家的利益,其实是高度一致的,并不存在矛盾。
part 4
“近和远”
我在希腊参观拜占庭文化博物馆时,看到拜占庭帝国慢慢由兼具城市与战略防御功能的城堡(castle)取代了主要以社会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city),产生了这样一个联想思考:
其实,古往今来,无论东西,社会资源的分配逻辑,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有能力建构城堡、提供保护的的城堡主 — 无论这个能力,是来自世袭了爵位、继承了巨额的财富,还是通过赫赫战功被加官晋爵,还是通过战争掠夺来的,有能力构建让人依附的平台的人,永远都会在财富收入的分配体系中居于金字塔尖。
构建平台的能力,的确是最稀缺的能力,门槛也最高。那么,在构建平台的人和依附平台的人之间,财富分配自然是不可能均衡的。
至于具体按照什么原则来分配,在过去,几乎完全取决于“头领”,而现代社会,好歹还有市场、政府、法律等的调节与制约。

总体来说,依附于平台的人,永远要受建立了平台的人辖制,因为建立平台者,也建立规章制度和所有的游戏规则。
过去,是建城堡,今天,不就是一个个建立了平台/企业,提供就业的企业家嘛。底层运作逻辑仍是一样的。
两者的差别在于,过去普通人基本没什么机会另起炉灶,但现代社会,有能力者,即便是原生阶层很低,比如来自贫穷农村的刘强东,也多了很多另起炉灶的可能。但即便是今天,显然也仍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构建平台和系统的事儿,不论规模大小。
所以,比如京东十几万快递小哥的工作,首先是依附在刘强东创办的京东平台上的,当你选择依附于别人的平台时,你就不得不接受由别人制定的财富分配原则,比如在京东的收入分配体系里,处于金字塔的底端。
分析到这里,我想说,劳资之间,结构性的不平等,是先天自带的 DNA,关键还是一个处理“平衡”的问题。
平衡是永远的主题;聪明的头领/企业家,会多考虑如何在子民/员工利益和家族/企业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比方说,征税征多了,平民就会跑到别的城堡去谋生,又或者直接起义推翻你。你给的工资太少了,我就去别家干了。
而从雇员的角度来说,面对已存的强大现实逻辑,你很难做结构性的扭转,与其愤愤抱怨,不如认清形势,分析好自己的短长,作出一个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要么,你在依附于别人的平台时,努力修炼自己的本领,强大到可以另起炉灶,自订规则,日后也善待依附于你的人;
要么,努力建设好自己的议价权和选择权,有择木而栖的能力和实力。
无论是哪种选择,都需要你付出努力。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就甘心放弃竞争,甘愿成为一个机构中的垫脚石,OK,接受自己的选择就好。

以上关于 996,关于奋斗精神、奋斗主义的一些思考,既努力站在一个更中立的立场去看全局、做理性分析,也想从自己个人的选择和经历出发,提供一些更个人化的思考和建议。
但终究,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定义和选择,是自己要完成的旅途,是每个人自己要去面对和处理好的难题。
这世上,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