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是导演也是父与子
对比起其他大多数的电影,是枝裕和导演的影片特别在于,常常能进入我的心底。这样的感受应该珍惜的,我甚至舍不得拿它们来分析评论,只想写下一篇絮絮叨叨的观影日记。在是枝裕和风格的家庭剧里,从他擅长描绘的父子羁绊中,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父女关系,作为独生女,“女”是可以成为“子”之替代的,而“父”的角色,则包含着父亲和祖父的并存。
传统的东方式父权家长制家族的框框,现代核心家庭短暂地聚集成“三代同堂”,《步履不停》(2008) 被认为是是枝裕和电影的家庭观的成形,阐述了父子之间的代际延续。不想活在早逝的兄长身影下的中年男子,对父亲心中所构造理想继承人的不认同,串连出感知影片的线索。父亲期望孩子长大后和自己一样,年幼的孩子也曾这般想象人生,可他们终归有各自的路要走。
当那个不符合期待的子嗣,变成了愿想总落空的父亲,再以儿子的角度去看从前或许令自己失望的父亲,就会开始知道《比海更深》(2016) 的艰难。虽然一事无成,但努力维系家庭,最后父子对谈产生的体谅,亦是个体与更高层面的“父亲”——日本当代社会发生的谅解,犹如风暴席卷而来,经济危机后国民发展水平的停滞,回不去过往的同时,生活仍在淡然继续着。
相对稳定的保守,与不确定性的颠覆,构成了是枝裕和作品中互相推动的内在张力。《如父如子》(2013) 是是枝裕和当了父亲之后的思考,却很直接地向父子体系提出了质疑。不具备血缘成分的父子还是“父子”吗?或者说,这个亲生和养育间隙一体两面的选择题,反问道:孩子的生父就必然是孩子的“父亲”吗?透过“否定”父亲的身份,从而加深对其中意义的认知。
年轻父亲面对两个孩子,起初打算都要占有,可结果是渐渐失去他们,父子共处所显现的模糊的相似性与生疏的距离感,其实换作任何一对父子也会经历。于是最终明白,养成亲情的时间比生理基因的血缘更为重要,前者才是连结父子双方的纽带。结尾父亲向孩子说“对不起”,两人重逢在分岔小路的相交处,那一刻父与子合拢俱在,曾期盼父亲悔过的孩子,与自己进行了和解。
对于父亲在家庭里的位置,是枝裕和向来并不理所当然地认可。家庭的形态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还会有《无人知晓》(2004) 的存在。在不负责任的父母从家中逃脱、缺失之后,几个年幼的孩子独自支撑起一个家庭。带着一种倔强以及叛逆,年少的长子化为“父”的作用,照顾弟妹生活。简易的家仿佛一掊让孩子们萌芽生长的土壤,即使背景充满哀愁与脆弱。
“家”的感觉和概念,并非是依靠体制化的家庭成员来组成的。伴随着父权家庭趋于式微,《海街日记》(2015) 既浪漫又现实地呈现了一个“无父无母”、唯有女儿住在一起的家庭。四姐妹安于一隅,自在地形成一处成人且现世的乌托邦。木质老房子庇荫,喻示展现社会变化中长久留存的温暖。女性相互依偎,沿袭着由外祖母传下来对待平常生活的灵动和爱意。
家庭已不像以前从属社会再生产的单元,是枝裕和电影里的“家”,愈来愈近似在感情上自给自足的共同体。《小偷家族》(2018) 贫困得连物质基础都达不到,但他们拥有的是条件优渥的家庭缺少的情感内核。然而这个“模范”家庭的瓦解,或许本来就不需要外部介入,倘若他们未能从家人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组建家庭的表象便会因此落空。
不过是枝裕和电影的家庭,大多还是使人心向往之的。影片中日常生活下静水流深的人生境况,家人相处的细节所勾起成长记忆,经主观代入孩子般的成年人视角,无不温和而含蓄,思辨又体贴地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现实生活里的家庭现状想来也是如此,看起来平流缓进,可是仔细一抚摸,都是深入内心的痕迹,而电影给人看到的,是庸常里鲜少的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