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社会大潮裹挟下的女性,被嫌弃的松子不是个人悲剧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日本著名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名叫松子的女性不幸的一生。
松子从小得不到父亲的疼爱,长大后一直希望从爱情中得到被爱和爱的满足。但她一直都没有如愿。在一次次失意的感情中,她的身心备受摧残,甚至一度沦入风尘。最终被一帮小混混打死。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在唏嘘松子可怜的一生,从一个受人尊重的老师,最后到无家可归的疯女人。但如果将松子放到社会大环境里,你会发现她不过是日本阶层“下流化”的一个缩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上映于2006年。之前的2005年,三浦展的《下流社会》一书出版,并引发社会热议。
《下流社会》通过大量调查数字,说明日本经济低迷导致的社会阶层变化。日本在经历了战后长期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泡沫破灭,发展速度放缓。经济高速发展时产生的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此刻开始分化。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不堪重负向下流动的人却越来越多,中产阶级内部逐渐分化成“上流”和“下流”,并且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日本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阶层“下流化”的过程。而被嫌弃的松子,就是这些一步步落入下流社会人群中的一分子。
三浦展是日本知名的媒体工作者和社会学者。被誉为日本“消费社会研究第一人”。
他从一桥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曾担任行销杂志《穿越》的编辑,后来创立CULTURE STUDIES研究所(文化研究所),长期从事家庭、消费、都市与阶级等社会现象的研究。
三浦展在工作中能接触到各种最新消费数据、消费趋势报道等。他将这些数据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日本当代社会现象的书。《下流社会》《阶层是会遗传的》《超独居时代的潜商机》《第四消费时代》是他的代表作。
《下流社会》于2005年9月面世,不到两个月销量就突破40万册,5个月内加印14次,累计销量将近100万册,成为当年畅销书,“下流社会”一词也一度成为社会流行语。
日本社会的“下流化”
日本经济在战后的高速发展,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新兴中产阶级。这个群体个人年收入在600万至1000万日元之间,人口数量高达一亿。当时很多人认为,日本阶级差别正在逐步缩小,甚至会趋于消亡。
但随着经济发展放缓,政府为了解决经济泡沫留下的巨大财政赤字,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整个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尤其是中产阶级内部的分化明显。
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说的“下流”和“上流”,指的就是中产阶级内部的上层和下层。
下流社会不是指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社会底层。而是指处在中产阶级下流,虽然衣食无忧,但却是一群失去生活热情的人。
“下流”不仅仅指收入低下。这些人在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愿望等方面,都比一般人低下。这是一个生活态度疲沓、生活松懈的人群。
比如他们不再刻意追求年收入600万到1000万日元,而只是想着,如何在年收入300万日元的情况下,也能活得自由自在。
下流社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果整个社会急速发展,那么人会跟着大潮前进,向上比较容易。如果社会发展放缓,人们上升进步的难度加大,那么,就会有很多人甘于现状,不愿努力前进。这样以来,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阶层变化导致消费变化,产品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收入中流化,导致消费中流化。更多适合中流社会的消费品被地制造出来。但是到了1996年以后,人们则开始喜欢平价商品。
比如在日常消费品方面,曾经面向最广大中流阶层消费的商场,因为阶层分化严重,加上市场泡沫影响,销售额逐年减少。但像优衣库这样被大众喜欢的品牌店则开始流行。

在阶层分化严重的趋势下,女性人群被明显分为几个阶层
女性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身份以家庭主妇为主。但现在,职业女性越来越多,也更关注自己的兴趣。由此,女性群体逐渐被分化为五种类型。
1.专职家庭主妇。想借助丈夫的经济实力,进入较高阶层,成为全职主妇的女性逐渐增多。但这也很不容易。因为社会分化,男性拥有高收入也越来越困难。男性也希望女性有正式工作,能提高家庭总体收入。
2.富婆型。指的是高级职业女性,年收入在1000万日元以上。她们都是“三高”人群,即拥有高学历、高职力、高收入。她们从事的一般是医生、律师、税务师、会计师、咨询师等职业。这些女性的配偶一般也是高收入人群。
3.自然派女性。这些女性一般从事自由职业,如美容师、宠物训练师、糕点师等有专门资格的职业,或艺术类职业。她们没有强烈的上进心和阶层上升志向,只求一份适合自己,能展现自己个性的工作。她们的目标是拥有一间自己的店铺或工作室。如果这个愿望无法实现的话,她们与前两个阶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4.太妹型。这种类型的女性一般学历比较低,职业不固定,大都从事服务行业。因为收入不稳定,她们往往希望早婚,成为专职家庭主妇,照顾孩子。她们对未来没有规划,缺乏对未来的预见和判断能力。她们接触的人,也大多是阶层较低的蓝领男性,结婚后还要兼职打零工。但由于计时工工资越来越低,所以夫妻俩的整体收入依然很难提高。
5.普通的职业女性型。这样的女性应该是大多数。她们没能嫁给富裕阶层的男性,所以成不了专职家庭主妇。同时她们缺乏工作能力,找不到工作乐趣,所以也无法成为富婆型。她们比“太妹”们具有丰富的学识,但是却缺乏艺术家的审美气质及自我表现欲望,所以也无法成为自由职业者。
松子原来是老师,应该属于普通的职业女性,后来沦落到太妹型,成为“下流”女性。这是一个典型的“下流化”过程。

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方式
在兴趣爱好上,阶层越往上的女性,选择阅读、园艺、音乐、烹饪等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大多是比较传统的专职家庭主妇的选项。但同时她们也喜欢学习新知识,对社会有所贡献以及自我得到展现。
阶层越往下的女性,对绘画插花跳舞等感兴趣的则越多,就是说阶层越往下,越是在亚文化的兴趣方面有自我主张。
在家庭观念上,上流女性肯定传统的男女观念,但又有和男性相似的领导者性格。高学历,工作能力强且容貌端庄的女性,可以是职场精英。结婚后,又能够成为一名乐于相夫教子,愿意做家务和养育孩子的称职的专职家庭主妇。女性既要有女人味,又要向男人那样思考有能力,才更有可能进入“上流”。
结婚本身可以提升女性的阶层意识。幸福指数最高的女性,是年轻时与父母一起生活,婚后与丈夫一起生活,怀孕生子后再和父母一起生活。
未婚女性和父母一起住的啃老族,超过33岁就会有很强的“下流”意识。但如果是独居女性,超过28岁则“下流”人数减少。因为收入提升了独身女性的幸福感。而高学历,特别是研究生学历的女性,自认是“下流”的人数较少。
在消费习惯上,上流女性在购物方面会花费较多时间,她们对流行趋势很敏感,也很理智,不会跟风消费。比起花里胡哨的流行品牌,上流女性更喜欢无印良品这种自然而不娇柔造作的设计。
而下流女性则对时尚的关注度比较低,信奉“自己觉得合适就是时尚”。
在饮食方面,不同阶层的女性有明显不同。上流女性喜欢星巴克,中流女性喜欢连锁餐饮,下流女性则对“麦当劳”“吉野家”这样的快餐非常感兴趣。她们不关心食物的营养价值,认为做饭吃饭是件麻烦事,经常不吃早餐,或者吃盒饭和方便面。

如何解决阶层固化的问题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三浦展对未来很不乐观。他认为未来社会阶层差距会更大并进一步固化。原因之一是教育。高收入家庭会早早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让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而低收入家庭只能让孩子接受普通教育,这样,阶层属性从小就基本被确定了。
那么,未来会怎样?
三浦展人为,长期阶层分化,导致在日本国民当中,认为应当缩小阶层差距的人正在减少,认为阶层差距扩大在所难免的人却在不断增多,日本国民已经开始倾向于认可不努力就得不到回报的差别化社会模式。
但这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结果不平等”分配方式,会导致收入差距更大,阶层差距进一步固定化,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
要实现真正的机会均等,就是要消除由父母因素导致的不平等,也就是因为家庭财力职业地域等孩子无法选择的差别所造成的不平等。
但是如果实行绝对的机会均等,那么差别就会完全归因于个人能力,这样的社会又显得过于残酷。
所以三浦展建议,首先是要做到“机会恶平等”。他提出了以下五项建议:
1. “穿靴式”入学考试,也就是在大学入学考试时,降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分数线。
2. 免除包括东京大学在内的部分一流国立大学的学费,不让高昂学费成为下流家庭孩子进入一流大学的障碍。
3. 大学教育互联网化。这会大大节省偏远贫困地区家庭的受教育成本。
4. 资助从地方到东京求学的学生。
5. 鼓励上流阶层以捐赠等形式回报社会。
这些建议都是社会层面的,解决的是社会问题。那么,对于像松子这样的女性个体来说,要想避免落入“下流”社会,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把婚姻当成唯一的上升通道。因为上流男性也希望和一个优秀的女子组成家庭。松子就是太希望有一段稳定的感情了,未免遇人不淑。不仅没有通过男性获得更好的生活,反而一次次滑向更危险的深渊。
其次,女性要不断提升自己。三浦展调查发现,男性的学历和阶层关系不太明显。但女性高学历与高收入的相关性越来越强。女性自我意识更强,学历是一个很有效的资源。同时,也只有高学历的女性,才更有可能接触到高收入男性,成为高阶层的家庭主妇。
虽然我们都说学历不代表能力,但如果让人相信一个低学历的人拥有高能力,需要更多的试错成本。
第三,珍惜家庭。从三浦展的调查可以发现,不论什么阶层的女性,家庭都能大幅提升其幸福指数。上流女性学园艺烹饪,投资理财,都是在为家庭服务。而怀孕后和还能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则是最幸福的女性。
松子被嫌弃的一生,是从被父亲嫌弃开始的。她没有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后来也一直在渴求一个幸福的家庭。家庭氛围的缺失,是松子一生不幸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