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一次电影院
今天來寫一次日記。
2013年我還在重慶讀書。有一段時間,我基本上見不到老師同學,與其他人沒有多少來往,無聊了也是一個人出去瞎逛。有一天,我逛到了UME影城下,看到我一直盼望的一部電影還在上映,而我一直沒有看,原因一是看不到理想的版本,二是怕看到電影情緒激動太尷尬。我猶豫了一下,覺得實在沒有別的事情值得做,於是決定買票進去看電影。
我很小就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科幻電影,這些電影特別能滿足我的想象力。小學的時候基本靠學校組織去電影院,中學的時候都是租借、購買影碟,大學的時候就基本靠下載。所以,2013年,我是第一次主動去電影院看電影,也是第一次看到了需要戴上眼鏡的3D電影。後來,我分別在2014、2015年又去了兩次電影院。2014年那次,我第一次看IMAX版本,感到很驚喜;2015年,我帶著我媽去體驗了一把IMAX,她感覺非常不錯——她也願意看我推薦的這部電影。
就是這樣,我為了《霍比特人》三部曲而走進了電影院。
我當時想,來電影院就是為了Peter Jackson的《霍比特人》,不為別的。畢竟我在《魔戒》上映的時候沒有去電影院看,我都是讀原著、買VCD、雕像版DVD。《魔戒》第二部上映的時候,正是非典時期,人們都盡量避免聚集。《魔戒》第三部上映的時候,大概是學習有點忙,我也沒能去,不過我還是抽空看了當年奧斯卡頒獎典禮,見證了該電影百發百中拿下11項奧斯卡獎的盛況。有一點可笑的是,後來我就在同學家裡在線觀看了《魔戒》第三部,畫面不清晰,但我們看得津津有味,三小時的時光一晃就過了。我從來沒有為《魔戒》去過電影院,所以《霍比特人》我一定要去。
沒想到,看完三部《霍比特人》,我也開始去電影院看其他電影了。我一下子想不起最早去看的什麼電影。前幾年大家都在看漫威,我也去看過《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但感覺跟奧創一樣,被耍了;看了《奇異博士》,覺得還算可以;後來聽說眾英雄化成灰,也看了《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不過看完《毒液》以後我也懶得再去看別的了。我喜歡蝙蝠俠,所以《蝙蝠俠大戰超人》沒漏下,但那天太疲憊了,加上院線版剪輯不佳,我是真的差點睡著;發現神奇女俠太美麗,所以也去看了《神奇女俠》;自然也看了沒有上映的《正義聯盟》,還有較為刺激的《海王》、低成本搞笑的《雷霆沙讚》。動畫片是我喜歡的類型,雖然我對《超能陸戰隊》興趣不大,但還是陪同事看了;《瘋狂動物城》也去電影院看了,因為很想看到動物城這樣的設定,看下來很滿意。簡單來說,熱門引進電影我還是會去湊個熱鬧。
現在國產電影市場也很火,但國產電影我還是看得不多。前幾年《大聖歸來》出現,許多人誇讚,我跟幾個同事去了一個小影院觀看,其實不差,但算不上成熟作品。後來《紅海行動》上映,我又一次跟我媽去了電影院,雖然那家影院環境很差,但電影還是可以。我媽有一天跟我說,她又跟其他阿姨去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真是難看死了,原來她說的是那個《後來的我們》。我估計我媽再也不會去電影院了。然後,我跟網友見面時一起看了《邪不壓正》,也算不差,沒有跟我們造成陰影。《流浪地球》上映前,我看既然是劉慈欣的作品改編,我就又拉上我媽去電影院了。還好,我媽認為《流浪地球》還是很有趣的。
不過,我打算不再去電影院了。
也說不上為什麼,當我敲下這幾個字的時候,我感到了疲憊。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有些人衝著導演演員要去看,有些人衝著故事新奇要去看……我呢?我感覺我過去這幾年都是去看特效的。也許有人覺得納悶,你看了不少電影,還如此膚淺嗎?
實際上,特效的確是吸引我去電影院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為了電影院的聲光色表現,我為什麼要放棄家中的舒適呢?在家看電影一不受人打擾,二不用掩飾感情。這幾年我去電影院看的,確實大多是視覺效果出色的電影。當然,不是每一部特效大片我都會去看,畢竟時間金錢有限。例如說,漫威的系列電影我覺得看累了,特別是看完《無限戰爭》,想到下一部必是逆轉這一部結局,我就覺得心累,等到《終局之戰》上映的時候,媒體上再歡脫,我都沒有興致去看了。自然,我還是會得出特效不等於電影質量這樣的結論。
我開始反思。我不是專業看電影、評電影的人,我只是普通消費者,我看電影是有選擇的。可是我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我也沒有真的在追逐特效,例如《戰鬥天使阿麗塔》我就沒有上影院。我又不喜歡吹捧哪部電影——也許是老了。
現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十分火熱,票房都破40億人民幣了,可是我又感覺到了厭煩。這樣的事情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來一次,讓我感覺觀眾實際上對好電影十分饑渴。每一部質量像樣的電影,只要宣傳不出岔子,在市場上都會爆炸一番。如果是國產電影,那一定是進步了。
是的,我們在工業水準上的確在進步。每一次進步,都值得肯定。
但這對我個人來說,還不是進電影院的理由。我去電影院只是為了看特效,但通常又不甚滿意,所以我何必再去湊熱鬧呢?我又沒有義務去消費。
所以我的思緒又回到了過去,那時候我只盼著《霍比特人》上映,盼著這是一部好作品。我為了這部電影踏進了電影院。
但結果並不是,現在這部電影早已結束。
說來也怪,前些年人們經常提起IMDB或者豆瓣的250部最佳電影,最近幾年我們只說票房了。各種各樣的票房炸彈令人應接不暇。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並不信任IMDB或者豆瓣了——有的外國人說,任何一個讓《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進入前20名的榜單必然是有問題的;中國人說,豆瓣都是水軍。於是這一兩年,我看到許多人在重複這樣一個觀點:票房是最有說服力的指標。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選擇了票房。
我又能選擇什麼呢?
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