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沈复
《浮生六记》读后感
零零碎碎花了三天把《浮生六记》看完了,说实话,我比较喜欢看讲一些大是大非、家国情怀的大作,显然,《浮生六记》并不能满足我。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甚至发出了卫什么它会是传世名著的感叹。《浮生六记》共有六记,可惜传下来的只有四记。全书就是讲一些家长里短,游览祖国河山的游记罢了,对我来说,总觉得提不起兴趣来。可能从小受大叔熏陶,喜欢看金庸先生笔下那种不世英雄,那样放荡不羁,救民水火的轰轰烈烈。为此,我还特意百度了它传世的缘由,大概是像译者说的那样吧,《金瓶梅》是明朝市井风物的百科全书,而《浮生六记》也可以当做乾隆年间苏州书生家庭市井的一幅生活画卷吧。其次,美的也许是沈复与妻子芸的爱情故事吧。
全书第一卷就说效仿诗经开篇,先说爱情,作者文字功底是真的好,描绘的与妻子芸的蜜里调油的陷入爱情的心态,令人发麻。文字描写真的太细腻了。“相视嫣然”“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对芸的描写也是“粉颈”“桃面”“香汗”沈复笔法真的尤其细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但是未免让我有种觉得酸臭儒生的感觉,还是杜甫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的爽快大气。方正卷一全写的是夫妻间如何蜜里调油,恩爱缠绵。其实夫妻二人过得穷困潦倒,但是在如此境地,依然大口喝酒,吟诗起舞,这份心性,这份豁达,也着实让人心生羡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要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才会想要实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沈复夫妇是不是这一理论的反例呢?在我身边,我觉得大叔就是与他们夫妇相反的世间大多数人的典例。我从小一直崇拜大叔,在我心中,他一直是才华的代名词,我小时候作文一直是他辅导的,凡是要参加作文比赛,我就恨不得让他帮我写,能谋个好名次,让我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出风头一番。他从小成绩就非常优异,因为赌气从一中退学后老师同学都连番来家里劝,甚至答免学费,那是什么年代,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嘞!而每次他给我上思想政治课,我就觉得甚有道理,感叹他的学识渊博,口才好啊。记得小时候他新搬家,家里都买盆栽花,挂花,壁画等等,要知道那时候我家就是光秃秃的白墙壁啊!真的是太时尚了。什么玻璃、镜子、电视机显示屏的擦拭方式,那简直不要太讲究、太繁琐啊,想我这个邋遢的懒人,一直是被嫌弃的要死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讲究、有生活品味的人,也渐渐的为世俗金钱所累,变得情趣不再。有的时候我也觉得可惜可叹,但是,人都是活在世俗中的,怎么可能不为世俗所累呢!这样一想,沈复夫妇也实在难得,实在浪漫。
其二想谈谈沈复这个人。首先他肯定是及其浪漫、落拓不羁的一个人。吟诗作对、喝酒唱歌、各处游览不在话下。记得卷三中有一段描写他好奇一座山顶上的洞穴是不是真的神仙府邸,在当时没有栈道,他徒手攀爬上去,等上去后往下望才觉得心惊胆战,这样想想,他也是妙人一个!随心而行,向往自由,不慕世俗,他一直在寻找隐居之地,在芸过世后甚至想要远遁红尘。席地而坐,骑牛高歌,酣醉而舞,这般随性的性格,真真令我羡慕,反正我是做不到的。我记得书中有一句说道他在做幕僚的时候看到官场黑暗,也与同事不合,然后辞职了,在与朋友们的聚会中,也约法不谈政事新贵。而我在这四卷里也只看看仅仅几十个字有捎带政治的。这是不是说明他身上也有着古代儒生清高迂腐呢?或者说他太小我了?想来我还是更喜欢看大我吧!另外就是作为丈夫,我觉得他是不合格的。诚然,他非常爱他的妻子,在古代这种妇女地位及其低下的环境里,他浓墨重彩的描写他的妻子,实属难得,他与妻子也是恩爱甚笃。文中描写了一段他在广州逛花船,狎妓女的情景,虽然我为此我甚为不喜,但是当时此种风俗已然成性,我太为苛刻,岂不是犯了奸近杀的毛病。在这一段中,沈复别的朋友朝秦暮楚,他始终只找喜儿,也是因为喜儿与芸相像。这些都可以体现他对芸的爱,但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男人,首先不应该是让自己的妻子吃饱穿暖,不焦虑过度吗?但是他并没有做到,除了爱情,他什么都没有给芸,让芸饥寒交迫,重病怕花钱不肯看大夫,还让芸在重病中绣佛经,导致病情加重。每天为了做好妻子,忧思过度,他却没有及时体察开导,心病导致血疾发作。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还经常与人喝酒游玩,做担保借高利贷十金,最后朋友跑路,为避高利贷,病重时期让芸连夜颠簸赶路。自己都口袋空空,还要借人钱财,数额不够的还要芸典当嫁妆来凑。为了补贴家用,芸更是经常刺绣,典当嫁妆。他也识人不清,做担保借高利贷,借妹婿钱要不回,家产三四千两全在亲弟弟手中,自己净身出户,女儿十三岁做别人的童养媳,儿子十岁左右做学徒,十八岁就离世了,这何尝不是沈复的失败!高堂也未尝赡养,父亲最后一面没见着,虽然也有亲弟弟从中作梗的缘由,母亲寄居在女儿家中,要知道那是古代啊,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应该少有住女儿家中的吧。作为丈夫,他也不知道调解妻子与公婆的关系,让妻子帮公公找小老婆,失了婆婆的欢心,明明是亲弟弟外出借债,却让芸背黑锅而不辩解,导致芸在全家人中都不受待见。当然啦,沈复也是有才的,书中详细讲了园林布局,盆栽艺术,他不仅会欣赏,而且能动手,这就跟一般的书生不一样了。另外,卷四讲了很多游历的所见所感,正应了那句话,美景要放在懂得欣赏的人眼中,反正我是看不出来。我觉得吧,沈复也是自恋的。卷二讲盆栽的一段有讲到他遇见了及美的盆栽送给商人,他吐槽人家肯定不懂欣赏,“惜明珠暗投,余未见其可也”。另外他狎妓由于怜香惜玉,与人谈诗作对,引得所有的妓女都很喜欢他,“邻妓皆羡之,有空闲无客者,知余在寮,必来相访。”“合帮之妓无一不识(沈复)”“每上其艇,呼余声不绝,余亦左顾右盼,应接不暇,此虽挥霍万金所不能致者”后来沈复不再来逛,喜儿几寻短见,“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由此可见,沈复还是蛮自恋且自傲的。
至于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不禁觉得,沈复配不上他的妻子。芸早年丧父,靠女工养活家人,自学认字,嫁给沈复后上得厅堂,下的厨房。如此窘迫贫寒的经济条件下,还可以让沈复与友人饮酒作画,操持家中。女扮男装逛庙会,为了让丈夫与朋友在山上能吃到热腾腾的酒菜,租了馄饨摊子为其温酒。变卖嫁妆,带病刺绣,为丈夫找良妾。家中饥寒交迫,她却没有半分怨言,还能苦中作乐,用仅有的条件创造出浪漫。真真是个好女人啊!
现在想想,也能稍微明白点为什么《浮生六记》能传世了。若所有的文章都是家国情怀,就如同天天满汉全席,搭配清粥小菜,岂不正好爽口,更显得文学内容百花齐放。另外,文章文字细腻,文笔甚好,描绘的景致如临其境,沈复和芸的形象跃然纸上,不正式其成功之处。
2019年4月27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