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为冯豆子发点声
我曾经一度在理智上拒绝承认那个极为跳脱满嘴跑火车的冯豆子是朱一龙先生饰演的。想到那个在采访中温柔腼腆的大男孩朱一龙,再看看神仙小景、君子齐衡、绅士井然,总觉的不真实地那么玄幻。 后来反复审视豆子的五官,眉、眼、鼻和嘴,甚至那9毫米的睫毛,的确是朱一龙的。但为何它们组合起来的那张豆子的脸,却需要我去适应,去认真告诉自己那个也的确是朱一龙先生? 与我熟知的朱一龙近期角色相比,冯豆子似乎更生活化一些,他身上带有周边人的影子,某个亲戚,或是哪个邻居…… 第一次看冯豆子,感觉好贫,看他做的那些不着调的事,也觉得手痒想动手。后来沉淀一段时间后,对于豆子的感情复杂了许多,怒其不争,但似乎同情多了些。

人世间每一个家庭各有各的幸福和问题。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为人处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上原生家庭的烙印,那些是刻入骨髓里的东西,很难完全抹除,无论是好的熏陶还是坏的影响。 尤其是懵懂孩子,本来可能是白纸一张,他们有样学样地成长,首先就是被家庭染上了不同的颜色。社会上“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歹竹出好笋”的比率并不高,所以才那么让人惊羡。多数平凡大众受外在的影响是极大的! 所以豆子长成那个样子,内因固然起了决定性作用,个人感觉外在的家庭问题也占了很大比例。因而在此,我只想谈谈原生家庭对豆子的影响。 豆子,本性善良,他不是个坏孩子。但他有些自私,没有责任心,不愿上学一门心思发财……他的确是个“熊孩子”。 一般都说“有熊孩子就有熊家长”。冯豆子的家庭是怎样的呢?母亲早逝,父亲老迈,大姐为了家人过上好日子忙于事业,二姐性格太温柔,三姐被过继,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从剧情看,冯豆子没有典型的“熊家长”,但他的家庭也是问题多多(当然,没有问题,剧也拍不下去了)。 1.在如此环境下成长,家人对豆子多是“放养”,“有效教育”少些。即使我承认家人都是爱豆子的,虽然表现方式有不同! 豆子的父亲——老冯头,一手好厨艺,但是性格极倔强(从他对老对头老郑多年的态度可以看出来)。豆子上大学时,父亲年近七十,所以豆子是老来子。考虑到老冯头的性格和年龄,我猜测他似乎应该没有太多精力对小儿子温和教导。 《三字经》有云“子不教,父之过”,豆子没有母亲,他的第一责任人就是父亲。生了就要养更要教的,只是生活很无奈,豆子在父亲那里似乎获得的关注不是很多。后来老冯头身体一度出问题,他就把小儿子的问题放权给了长女大米! 虽是长姐如母,但姐姐毕竟不是母亲,尤其大米有饭馆要忙,有自己的家庭要顾,她主动扛起了好多责任,她精力有限,余力也不足,对小弟多数也只能是尽可能,有时予取予求,或者事后给他处理麻烦。 对豆子而言,母亲角色的缺失,带来可能就是孩童心理的某种不安全感。豆子似乎将对母亲依赖转移到姐姐尤其是大姐身上。他把大姐当母亲看待,有问题找大姐。他自知有些事情做的不对,直说肯定被骂,所以他就欺骗,例如他以学英语为借口,嬉皮笑脸地、挤眉弄眼骗大姐要2万块钱,谎言被识破后,又随口编出女友毛毛怀孕的故事(豆子有些乌鸦嘴属性,之后这就是事实)。还有他后来无所顾忌地问大姐要车。

家人对豆子无意识地溺爱,使得豆子没有摆正自己的家庭位置。他只觉得自己是最小,所以活得有些肆意妄为,他没有体恤父亲的老迈,不能体贴大姐的劳苦…… 他已成人了,却不知道并不清楚自己作为家里唯一的青壮男丁,应该也必须脚踏实地滴努力担起家庭的担子,慢慢成为父亲和姐姐们的依靠。他就那么浑浑噩噩小孩心性地粗放地活着,长成了“巨婴”! 2.“教”的方式简单粗暴,他们一家似乎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执行者。豆子虽上了大学,但他心理年龄并不成熟,似乎情商也不很高。碎碎念式的批评指责充斥他的生活,只会让他愈发叛逆。 卡耐基说过“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它常常会伤害一个人宝贵的自尊,伤害他的自重感,并激起他的反抗。” 在第二集中,豆子要两万元学英语的谎话被拆穿后,大米直接上去狠狠揪了豆子的左耳朵,接着用手指着骂,虽不是破口大骂,但话里指责极多:“你想学习,就跟皮大聪戒赌一样,是天方夜谭”。那个时候的豆子以右手支撑在沙发上,身体成45度角倾斜,那是种逃避和自我保护的姿态。之后大米继续碎碎念,豆子左手不自觉去揉耳朵,让人觉得豆子既可恨又可怜。

为了要钱,随后豆子又胡说女友怀孕,在大米还未举起右手打的时候,豆子的身体已习惯性进入自我保护的状态——身体外倾、两手捂住耳朵、眯眼,准备着承受巴掌落在身上。 不出意外的,大米追着豆子打,从沙发那打到餐桌旁,直到豆子两手捂耳半蹲着求饶告错。期间,大米貌似无力的巴掌几次落在豆子的背上。

在我看来,大米对弟弟的教育,已经陷入了“出了问题张口就骂上手就抽——豆子求饶就原谅——然后大包大揽去收拾烂摊子”的恶性循环。 她没有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问清楚前因后果,然后根据情况对豆子做出比较正确的惩处。对豆子此类孩子,如果把他打皮了,零散的“打”不再是个有效的教育方式。 所以,我觉得合适的方式,应该是,大米先去其他房间把情绪冷静下来,然后和豆子好好谈谈,告诉他正确的是非观和担当意识。如果豆子和毛毛已经到了适婚年龄,感情又不错的,第一选择应该是结婚并把孩子生下来,这也是告诉他们——人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事需要三思而行,不能任性妄为。如果没到结婚年龄,那么打胎也是不得不为之,但必须以正确有效地方式狠狠教训豆子一次,让豆子知道“犯错的成本”是很高的。 等和毛毛那边处理完,再找个合适时机,用合适的工具,把豆子屁股狠揍一顿,至少三天不下床那种,给他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可是剧中,大米貌似对豆子不痛不痒的打骂,豆子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当豆子信口说的怀孕事件成真后,自身焦头烂额的大米又帮着劝毛毛流产,后来事情虽有波折最终慢慢过去。 豆子哪,还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豆子,活得自我,有事就找大姐。之后还有一次,在大米办公室,豆子犯了错,自己趴在办公桌,让两个姐姐“女子双打”,耍赖的豆子真的需要一次狠狠地修理。 当然,话说到这里,我也不得不说,真的不能够苛责大米,也许她就是这样长大的,而且她真的非常不容易,身上扛着几座大山,几乎要把她压垮。 3.“男孩危机”,豆子身边似乎没有可以效仿的典型男性榜样。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词“男孩危机”,深以为然。当前我国国情,女性亲属包揽孩子成长事务过多,男性亲属有意或无意缺失孩子的教育,加之中小学男教师缺乏,使得男孩在成长中,没有可以学习的男性模板。所以,某些男孩,阳刚之气少点,沉稳责任心也缺点儿。豆子家就有些阴盛阳衰,说豆子也遭遇“男孩危机”也未尝不可。 豆子有父亲,可是父亲这个大家长,日益老迈,脾气并不温和,似乎越来越小孩气。豆子虽然爱父亲,但对父亲并不亲近。 他上面有三个姐姐,他最依赖的就是大姐大米,他的成长参与度最多的也是这个姐姐。在她面前,豆子会耍赖,会耍小手段,会得寸进尺。姐姐爱护照顾他,但男女行为处事是不同的。姐姐不可能成为豆子的学习参照物。 在家里,和豆子走的最近的男性就是二姐夫皮大聪。他们两三观一致,经常一拍即合。在我看来,皮大聪就是中年版的豆子,心性是善良的,对家人很好,但自己歪歪斜斜长大,能力不足,自我认知也有问题。豆子和他学习,又能学到什么呢?他们两一起卖死猪,缺乏基本的各类常识,差点坑死大米,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豆子身边没有合适的男性亲属管教他影响他,他就这么慢吞吞又急功近利地成长着,活得那么让人闹心老想抽他。可是,谁之责呢?似乎不能苛责某一个人,剧中每一个都过得不容易。
随着剧情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豆子是在缓慢成熟的,尤其他结婚生子后,他的家庭责任感一点一点显露。 本性善良爱护家人的豆子,我相信他,终会长大的,长成大树,荫蔽家人,只是这可能需要时间,需要家人的不断扶持,需要我们的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