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实践: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近很着迷王阳明,之前看西哲,更多的是理论,很难用于实践,而心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事上练”。如果说中国有且只能评出一位哲学家,那么我认为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
王阳明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您是一农夫,地乃命根。您若卖了它,非死路一条。”
王阳明又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
又过了几天,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忽见一地,风光秀美,风水大好,不禁陶醉道:
“这地若是我的,那该多么好!”
一学生说,这块地本该是您的。
哦?这就是那个老农的地。他当初要卖地给您,您不买,而且借给了他肉包子打狗的钱。
听到此,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样想?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
心学的精髓就在于此: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能知善恶,也就是良知,良知给出判断后,就付出实践,把恶念革除掉。
打算在生活中实践心学,心想,自己会很少运用到,因为平常很少产生恶念,遇到他人有需要帮助的也尽力去帮助。
今天坐电梯回家时,听到有人说话,不想等他们,就赶紧按了关门,但立即意识到这是不好的念头,要革除掉。不过目前只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恶念,尚不知怎么革除掉,不过当觉察到它,就已经革除掉一半了,如果每次有恶念的时候都能意识到,恶念就会越来越少了。
实践中还有个疑问,如果每次有恶念,都评判它是不好的,冥想不是说不要评判念头吗?两者是否矛盾。经常评判不好的念头是不是就是自己不好,否定自己呢?
恶念只是针对这个行为这件事而不是针对人。有恶念不代表自己不好,就算是王阳明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免不了会有恶念,何况自己呢。
© 本文版权归 lianxincy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