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摄影笔记1 大光比情况下的曝光
前言
不论是国内视频网站还是国外的油管,都有很多胶片摄影相关视频,甚至半死不活的柯达都复活了E100胶片,这几年可谓是“胶片复兴”。深圳玩胶片的气氛不如北上广那么浓,本地几乎没有好的胶片冲扫店,身边也没有玩胶片的朋友们,无人交流很是痛苦。去年好不容易加了个本地胶片摄影群,里面的人却总在讨论和交易古灵精怪的过期胶片、各种廉价ps机,沉迷于所谓的胶片色,十分令人失望。
在胶片沦为青少年们“乡愁”的对象之前,专业摄影师们都是用胶片拍摄各种严肃的作品,即使论画质,至少中大画幅的照片不比现在的数码照片差。胶片摄影的弱点在于,要达到数码摄影相当的画质,需要更多的工作量。从胶片最后辉煌的八九十年代至今,技术发展得太快了,当时的一些产品已不存在,一些工作方式也不适用了,在吸取以前摄影师的经验上,还需结合一些新技术和产品。所以总结一下这几年玩胶片,为了提升画质而总结的一些心得。个人能力有限,有些资料较为专业,难免理解有误,欢迎指出。第一篇关于前期曝光,后续计划写一下包括扫描设备的选择、胶片处理工作流程、后期方法等等内容。
在阴天光线均匀或室内影棚灯光可控的情况下,只要测光表准确,一般不需进行曝光补偿。对于光比较大的情况下,曝光原则大家都有共识:负片过曝,这样可以利用负片的向右的宽容度,高光部分保留适当细节,增加暗部细节;正片欠曝,可以强化正片色彩浓郁的特点。负片依然可以遵循的这个原则,但正片不应无脑欠曝。
现在数码暗房技术强大,大部分情况下不必要在前期就为了效果把画面曝光一步到位,所以前期曝光的目的是为后期留下尽可能多的画面信息。现在胶片大都采用扫描仪代替以前的光学冲洗,所以胶片变成相片还需扫描仪二次曝光,扫描仪的性能也需要考虑。胶片扫描仪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是光学密度OD。光学密度可简单理解为胶片的不透明度,密度越高,越不透明。对于负片,未曝光的情况下,片基透明度最高,吸收光线越多越不透明,负片与成片颜色相反,也就是密度大的地方对应高光,密度低的地方对应暗部。正片恰好相反,密度大的地方对应暗部,密度低的地方对应高光。
以柯达新出的正片E100和负片Portra160为例,下方是胶片对应的Characteristic Curves,反映这款胶片的曝光量和冲洗后的密度的关系。图中X轴代表曝光量,为对数关系,数字越大曝光量越多,Y轴为密度,数字越大密度越大。两款胶片对低光的感光极限其实差不多(在-3.0附近),表现较好的区间都始于-2.0左右,可感光的高光强度,Portra 160是E100的十倍(对数关系)。E100在表现最好的区间(-2.0~0.0),密度基本在3.0以下,大部分民用扫描仪都可以胜任。假如不幸前期拍摄曝光不足,E100在-2.0左边的光学密度超过了3.0,除非用光学密度较高的哈苏x5或尼康9000ED之流,否则回天乏术(Portra的密度全程3.0以下超省心的)。结合正片实拍的经验,假如相机有点测光功能,可以对暗部和亮度多处测光,权衡哪部分更重要,再决定最终的曝光参数。假如是平均测光,EV+1/3~1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