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摇滚的姑娘
她应该更像听李健的歌的姑娘,温柔似水,就连的悲伤也似清风轻抚的湖面,无人在意。她原先是喜欢的,在听了太多的李健的歌之后腻了,她又换了新歌。她开始听齐豫,她喜欢齐豫空灵苍茫的声音,充满诗意的歌词,起起伏伏的音符似海潮涌起又落下,似地母的慈柔,震颤人心。
可是齐豫的歌再怎么好,听太多,也会腻。她学聪明了,再遇到喜欢的歌手只听他最经典的几首,几个歌手胡乱的编排在歌单。顺着听下去,不再是单一的歌手,而是随时换着口味的唱。最后这种方法,也不行了,所有的歌都耳熟能详了,已不能震颤人心了。她不想要海潮般的起伏音符,不想要温柔似水般的哼唱。她想来点节奏,像小鼓,一下下的敲着,唱着流浪者沙哑的歌,像《Mondo Bongo》,像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
自从去年听了《we will rock you》,有力明快的节奏,振奋人心的歌词,像走进摇滚的殿堂,彻底爱上了。她看《波西米亚狂想曲》,为才华横溢的弗莱迪而振奋感动,随后听遍他所有得歌曲,她尤其最爱《波西米亚狂想曲》、《Radio ga ga》、《Under pressure》。她喜欢弗莱迪震撼人心嘹亮的嗓音,层序渐进的节奏,像海浪一点点拍打礁石,最后激起更高更大的浪潮,可以想象一个在狂风中驭船的舵手,坚定而又悲壮。
看她的外表,冷静得显的有些滞钝,眼神怅然。想一想在过一个月,就满24岁。时间过得可真快啊,24岁的样子感觉已经很老了,可又很年轻,已经毕业两年了,斗志都消磨了大半,可还一事无成,也许坚持过个两年,生活会更好的,工资也会高的。有时年轻认不清自己的位置,以为自己很强,可现实每次打击的毫无还手之力,还能说什么呐,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吧。
也许长大了,好像一切变得孤独苍凉。如果上班还保持青年人的活力。那下班之后,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买菜做饭,吃饭洗刷,除了自己,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窗外的嬉笑怒骂,广场舞的声全不关于自己,也许步履匆匆,没有人知道她的存在。周末时,宅在屋里像个倔强的小孩带着耳机听歌,封闭自己。玩手机,看书,瘫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干,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尤其依恋床,都想舒舒服服的瘫在哪里,脑子也昏昏沉沉。也许真是垮掉的一代,她想。
只有在收拾家务时,画画时,甚至写字时,听着摇滚乐,跟着节奏跳起杂乱无章的舞,才感觉到自己的回归,自己的鲜活。后来看银河护卫队,里面有很多经典摇滚歌曲,她找来听,最喜欢《come and get your love》够无厘头,够可爱,又够深情。也喜欢《hooked on a feeling》,够憨,够散漫自由。她好像包容性更强了,她不在沉迷于自身小小的悲欢,她有了向往,向往自由洒脱的人。后来听梦龙的歌,最喜欢《shots》,开始向往力量,向往那些个性独特不关心别人看法的人。
她总是跟不上别人节奏,也或者别人跟不上她的节奏,她的品味变化多端,喜新厌旧。昨天喜欢日本沉寂之美,明天喜欢非洲原野如豹子般警惕的野性的美。回想起来,总是跟同龄人脱节。同龄人喜欢周杰伦和许嵩的歌时,她偏喜欢冷门的李健和齐豫。同龄人在研究怎么穿搭更漂亮,她已经开始素颜朝天过着老人的生活,吃着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粗茶淡饭。
唯一和同龄人相同的是,每天抱着手机瘫在床上,熬到深夜。偶尔想她的未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