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or饥饿?一本书看不一样的“乾隆盛世”!
今天分享的一本书是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作者张宏杰:曾担任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 ,是作家、历史学者。著有多本著作,其中《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多本著作都在豆瓣8.0以上评分,评价较好。 《饥饿的盛世》描述了乾隆的一生,从接受帝位到禅让帝位。乾隆时期在皇帝的统治之下实现了康雍乾三朝盛世,清朝成为当时人口最多,在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 然而,国家繁荣的背后却是与之完全不同的景象。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资源量变少,固有资源无法承受越来越多的人口,繁荣的商铺、热闹的景象成为表面,人们饥不择食,饥不饱腹则成为正常状态。 乾隆前期,乾隆皇帝坚持儒学治国,以仁心治天下。释放雍正年间惩罚过重的官员,赦免农民积攒多年的土地、农业税。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对乾隆感恩戴德。其仁政与父亲雍正时的酷吏形成对比。他严惩贪官,谨小慎微,防微杜渐,杜绝一切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势力。严禁后宫、宦官干政,削弱大臣的权利,严防官僚一方做大,拉帮结派;重视民事,关注百姓生活,明白“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对百姓出现天灾祸患十分重视,不惜重金救济受灾百姓。 然而到了后期,乾隆皇帝的执政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与前期的雷厉风行相比,后期的乾隆更像一位普通的老者,多了许多的“善念”和优柔寡断。乾隆后期,皇帝开始贪恋物欲,当上级开始放松管治时,就会导致下层官员贪赃枉法,腐败不堪。乾隆后期,清政府已经开始千疮百孔。 而此时的欧洲正在进行全球化改革。工业革命带来的进步让欧洲国家开始迅速崛起,逐渐强大的英国渴望打开中国国门,开始海外贸易。 然而中国此时却闭关锁国,清政府极力打击一切危害政权的行为,对于英国“红毛”这个不稳定因素全盘否定,拒绝与之交易。英国渴望通过和平方式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想法被彻底打败。英国在中国贸易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用大量白银换取中国茶叶,以至后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而英国没有白银可用时,便打起来了在中国贩卖鸦片的主意。鸦片市场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有了后来的鸦片战争。 英国使团马戛尔尼在访问中国后曾在其著作中写到:“清政府的统治,实际上是一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统治。在过去的100年中,没有改善,没有前进,反而倒退了。当我们的艺术、科技不断前进时,他们却成为了半野蛮人”。 中国的闭关锁国是由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中国,皇权至上。皇帝犹如一个家族中极具威严的父亲,无论大臣还是百姓都是他的子女。子女对父亲要绝对的服从,而父亲要保证自己的“至高无上性”,就要排除一切干扰。 之所以闭关锁国是因为威胁,是因为隐患。杜绝一切隐患是“父亲权利”的本能反应,是维护皇权的结果。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若放在以前,或许不会有中国近现代的屈辱,然而放在清朝——18世纪,结局已然不同。 放眼世界,社会大环境已经改变。欧洲发生工业革命,武器装备改进,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已变,而中国未变。当世界都在变化时,中国固不自封,仍享受着天朝上国的美誉,骄傲自大,落后便要挨打。 在乾隆时代的中前期,中国的确处于盛世,然而,中国从至高点到最低点的滑落,也如同过山车一般迅速。 纵观中国历史,盛世总是短暂的。中国的盛世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中国几千年历史,其成就主要靠人治,靠统治者精明的手段,强大的人格。生逢明君,国泰民安。然而明君可遇不可求,所以当权利开始交接之时,也便成为国家动荡不安之期。 几千年来,权力不断更替,朝代不断变化,而中国制度却从未改变。仅靠一人之力拯救整个国家,总存在太多的偶然性。然而几千年来这个问题却从未被大家意识。几千年来,人们心甘情愿跪倒在一人之下,奴性思想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不知有“自由、人权”概念的存在。 直至近代,欧洲用武力打开了中国国门。在被动挨打中,人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意识到几千年政治制度的弊端;被迫打开国门,中国人民开始接受新鲜事物,然而与此同时,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