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德:贫富贵贱
贫富贵贱之分
《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黄帝内经》的《上古太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 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老子曰:“道法自 然,”当
汉画像石 孔子见老子
公元前524年,孔子已经27岁了。有一天,他忽然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守藏室的史官老子,是个博古通今之人,他明白道德的根本,我要去拜访他。”。南宫敬叔就架起一辆马车,不远千里,带孔子前往求教。
孔子对老子说:“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而人生苦短,我为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而感叹呢!”老子回答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道。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
临别前,以自隐无名为学的老子又告诫孔子说,“我听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却谦恭得象一个愚钝的人,你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回到鲁国三天没有说话,弟子怪而问之,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罗网可以捕获野兽,弓箭可以射下飞鸟,丝线可以钓到游鱼。至于龙,它乘风云而上天。我见到的老子就是一条龙啊!”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又说道:“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求学,到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谁能说不是27岁时与老子的会面,以及随后三年对老子金玉之言的琢磨体悟,才让孔子豁然开朗呢?当后代君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他们的治国方略中怎能没有老子的智慧、大道的余辉?
公元前5l6 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看到周敬王和王子朝兄弟相残,就离宫归隐,骑青牛,欲出函谷关。函谷关守将尹喜夜观天象之时,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正滚滚向西而来,心知老子将至,就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尹喜对老子说,“您就要隐居了,请为我们写一本书吧。”老子感其诚意,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飘然西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终于走了,孔子也相继离去,中原又见证了两百多年规模史无前例的大厮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吞并二周,扫灭诸侯,“招八州而朝同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成汤伐桀的时候曾经写下《汤誓》说:“不是我这个小子敢于作乱,因夏桀无道,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他。”。武王伐纣时也说:“纣王罪恶深重,自绝于天, 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五帝三王时代,兴兵不以杀戮为事,而以天道为先,兵力最多不过两三万人。然而秦王统一天下,却全凭大兵团作战,以杀立威,每一用兵,动辄斩首数十万人,“攻地以战,杀人盈野,攻城以战,杀人盈城”,“一将功成万骨枯”。 秦王统一中原以前,他的太尉尉缭说:“我从秦王这个人的长相和声音可以知道,他残忍而少仁德,中怀虎狼之心,一旦得志于天下,百姓皆为鱼肉矣。”不幸的是,尉缭言中了。秦王认为自己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其功业“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乃采三皇五帝之尊号,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尧帝登临帝位的时候,天下有诸侯国上万个,故《尚书》有云“协和万邦”。夏商之时,诸侯数以千计。武王伐纣后,又分封诸侯八百。以当时之版图,每个诸侯国都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这与秦王朝扫灭六国后建立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庞大帝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啊,在无量无际的宇宙时空中,你原本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但却为什麼要竭力表现自己的伟大和聪明?《道德经》上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秦始皇却偏要穷兵黩武;《道德经》上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秦始皇却偏要穷极奢华、浪费无度;《道德经》上说“自是者不彰”,秦始皇却偏偏刚愎自用;《道德经》上说“自伐者无功”,秦始皇巡行天下时,却偏要每到一处,就封山刻石以宣扬自己的功德;《道德经》上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秦始皇却偏要滥用民力,完成一个又一个移山填海的大工程;《道德经》上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秦始皇却一定要让黎民百姓“畏之、侮之”;《道德经》上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秦始皇却偏偏制定严酷的法令,视人命如草芥。
尧在位七十年后的一天,他问掌管四方诸侯的领袖说,“四岳,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说,“为人君者,当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们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个叫舜的人,德行出众,或许可以担此重任。”四岳看到尧探询的目光,就继续说道:“舜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使他们不走向邪路。” 尧说,“好啊,我将令我的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以观德于舜。”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国纯靠权谋、杀戮和酷刑。一部《韩非子》,其诈术阴谋波谲云诡,只见威而不见德,只知利而不知义。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严法酷刑治理万民,一人犯法,株连九族,一家犯法,邻居连坐。绝无道德教化,“事皆决于法”,“以吏为师”。酷刑的滥施和刑狱的无限扩大带来无尽恶果,秦朝人口一共两千万,囚徒却有两百万之多。
《清史稿》上说康熙大帝“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更难得他“圣学高深,崇儒重道”,深知“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康熙在诏书中说“朕自幼读书,寻求治理。年力胜时,挽强决拾。削平三籓,绥辑漠北,悉由一心运筹,未尝妄杀一人。府库帑金,非出师赈饥,未敢妄费。巡狩行宫,不施采缋。少时即知声色之当戒,佞幸之宜远,幸得粗致谧安。”“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这一切深合道家思想的治国方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
老子曰:“事物不符合道就会很快夭折”。纵观中华二十四史,难道不是验证了顺於道,则四海归心;逆於道,则天下大乱的至理吗?
贫穷就一定贱吗
富贵一定高贵吗
人品 善恶 以此划分?
尊贵 就是有身份的人?有身份证的人就不尊贵吗 不值得尊敬?
名望大的人就值得尊敬?
媚富 巴结 趋炎附势
瞻仰权势名望之人 富而无德之人 哪里值得仰望
贫而有德
商人重利轻义 也值得羡慕?
《系辞传》中开宗明义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简单粗暴 《易·系辞上》:“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韩康伯 注:“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 ②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③前蜀 贯休 《白雪曲》:“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 ④《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赵武灵王)乃身自胡服,革带皮靴,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骑射。国中无贵贱,莫不胡服者。” ⑤黄兴 《在屋伦华侨欢迎会上的演讲》:“中国数千年来专制为政,至社会成一种不平之阶级,贵贱悬殊,人民受害无穷。”[1]
语出《易传·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古人描述天地自然的秩序,并依此秩序来说明君子德与业的关系。“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 中文名 天尊地卑
* 出处 《易传·系辞上》
* 拼音 tiān zūn dì bēi
* 含义 君子何种境地都会坚守自己的道德
聂文涛解释说:“天高地卑,并不是把‘地卑’理解为下贱。这是要君子居于高位则能效法天,居于下位则能效法地。所以《易传·系辞上》有‘崇效天,卑法地’之说。《易传·系辞上》鼓励君子要凭借自己的德性而创立事业,不断自新。自新,就是改变自己:‘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君子效法天地之道,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并因此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汉代以后,封建君主地位得到加强。天尊地卑被学者曲解成社会地位的不可逾越,以取悦君王。如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列出“三纲五常”;东汉女学者班昭著《女诫》云:“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故事夫如妻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史记·商君列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②《隋书·音乐志上》:“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①《礼记·乐记》:“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②《后汉书·乌桓传》:“婿随妻还家,妻家无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 ^_^在《礼记》中就有如下一些论述:“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礼辨异”。“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等等。礼的这种作用,在先秦和汉代思想家们的著作中,也多有涉及。《管子·五辅》日:“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左传》隐公十年说:礼“序民人”。《荀子·荣辱》:“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以分之,使有贵贱之多、长幼之差、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得其宜”;《春秋繁露·奉本》: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白虎通·礼乐》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汉书·公孙弘传》也说:“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这些都表明,周礼(以及由此损益发展而来的后世封建政治制度)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要依据宗法制度的嫡庶、长幼、亲疏关系,确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分别社会、家庭的贵贱、大小、上下等一切等差次序,以维护社会的统治。正是在统治者的压迫和长期灌输下,尊卑观念逐渐成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并据以行动的价值观念。
至于传统尊卑观念中的尊老敬老观念的产我国古人所说的“天”,含义比较复杂,有主宰之天(人格神)、命运之天(天命)、义理之天(天理)、道德之天(天德)、自然之天(苍苍的天空或大自然或外在的必然性)以及宇宙大全之天等等。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乃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其所谓“天”的意蕴常有不同,但有一点却又比较一致,就是中国哲人大多不致力于思考天之究竟,而着重探讨人与天、人事与天道的关系,人对天应抱什么态度。尊卑观念的产生,最早应当是源于人们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就象《易·系词传上》所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后世的《易》学研究者们对于这几句话特别看重,金景芳认为它“准确地将《周易》系词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
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礼记》中对礼的诠释,古代“礼”文化(四)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贫富贵贱尊卑 古人天象而制八卦 定四方之礼 人之五仪等 天象者 天之象也 天人合一 天象变化 人亦随其动
天象 星辰日月 无数星斗 各不相同 如芸芸众生 秉性外貌各异 命数气运各不相同 人乃天地之灵秀之气 天无穷广 故人人有天命 气数 人各有命 各不相同也 则依此 古人制礼 规制人之长幼尊卑之序 贵贱之分 各依人命相也。
然绝无对下鄙薄 任上跋扈之义 绝无人与人不同等级之间互相敌对、斗争之义,相反提倡善礼,即人与人间善待彼此,互相尊重守礼,礼尚往来,提倡为人付出,帮助人,在礼的规范之内,人人讲善行,守礼节。绝没有今天的富贵遭人妒,贫贱遭人欺之事,因为这样是违背了礼,人无礼,与牲畜何异,古人没有阶级之间的斗争,古人礼所规定,德所教化从来都是互相仁爱,守德,讲道德,善行,无邪思。所以古代的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有万国来朝之盛况。盛世中华。
儒家认为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
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礼记》中对礼的诠释,古代“礼”文化(四)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
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在封建时代,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
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都讲善守礼,那么多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来说,礼的要求也应该不同了,官员之礼,要廉洁清正,为百姓做善事,君王应守的礼则要求更好,奉天承运,奉天意和承接时代的运势,传达天神的旨意,君王需做非常大的善事,让天下百姓受益才算守好了君王之礼。普通百姓应守的礼就在本分之内,因此古人对不同层次的人订制了不同的礼,行为道德生活的规范制度,对普通百姓要求行大善德,德化天下的礼制要求也不合理。
今天的人整个与古人之礼背道而驰,非但不同阶层人士不守应守之礼,反而互相妒忌,争斗,互不服气,互相攀比,斗,你争我夺,争个鱼死网破不罢休,分别心强烈,失道心,没有善,德可言。古人早已把做人的规章典范留给后人,可悲今人不识,人心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