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平凡的世界》
全书三册,用时四周;读完至今,已三周有余。一直心心念着再与朋友们分享这本书的所见所感,却一直熬煎到现在: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为主人公与作者的命运、为眼下现实的生活。乐事不宜迟,在遗忘掉那些触动心灵的情节与感受之前敲键盘成下文,与君分享共勉。
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路遥,《平凡的世界》
· 冷色开场
故事开始于1975年2、3月份的一天:“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天寒地冻、雨雪飘零。阴沉寒冷的画面里,整个县城像是还未从寒冬里苏醒。目所能及之处,只有县城高中里的一群学生在操场上排队打饭。开篇的冷色调背景凸显学生们的寒酸,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苦。而故事的主人公 - 孙少平恰恰是这群寒酸学生里最屌丝的那个:腿长裤子短,鞋破帮子烂。平时在大家面前已自觉矮人一头,打饭的时候更不敢冲到前面,甚至要先躲起来,等所有人都打完了,他再去打他那份丙等菜:高粱面馍和水煮萝卜汤。
· 初恋萌芽
和孙少平一样躲着大家打饭的还有他的同班同学,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孙少平很快被这个长相清秀、穿着朴素、喜欢读书的女生所吸引,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后来的渐生好感。此时的他与郝红梅的境遇相似,因此在她面前似乎不那么自卑。然而,共享同一本书,并不意味着能够共享同样的人生追求。孙少平的爱慕近乎对外在的一见钟情,但他并不了解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是一颗怎样的心。只可惜,郝红梅同学此时的择偶标准并没有她看起来那么朴素。很快,孙少平就发现她已经跟同班的中医世家子弟顾养民同学好上了。在作者的笔下,郝红梅如此择偶的原因很明显:高富帅的顾养民比穷屌丝的孙少平看起来更得体,更容易令其他女生羡慕嫉妒;更重要的是,他也似乎能更快地改变她的命运。
· 带头大哥
在孙少平的老家,还有他的一双父母、年迈卧床的奶奶、大姐孙兰花、大哥孙少安、妹妹孙兰香。这个家实在是破败不堪:狭小漆黑的窑洞里挤不下一家人,每次少平回家都要到他的朋友家去借宿;全家人常年以稀饭充饥,忍饥挨饿的同时还要营务庄稼。这样的家庭状况并不是个例,村子里大部分家庭也跟他家一样,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少平的大哥为了供养这个家,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务农。如今十九岁的他,已经是村生产队一大队的大队长。与他青梅竹马的田润叶后来继续到县城读了高中,毕业后留在县城的一所小学当老师。那个年代,十九岁的年纪就像现在的二十九岁,处对象结婚是头等大事;田润叶也不例外。她的叔叔婶婶极力给他介绍一个官二代,我们的司机朋友李向前同志。然而,此时的田润叶已芳心暗许孙少安,她以为他们之间只差一个正式的表白,其他都不是问题。而在孙少安看来,润叶已经出人头地,他们俩已经有天壤之别。尽管孙少安也喜欢润叶,但他只是把这样的喜欢深深地埋在心里,或是留在年少的回忆里。他不仅没有回应润叶的表白,反而去外地寻了个媳妇儿回来。
田润叶的单相思落空了。后来在他叔叔岳父的劝说下,勉强答应嫁给李向前;然而,他俩的婚姻起初一直有名无实。直到李向前因酒驾事故而失去双腿后,田润叶反而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回到李向前身边,开始悉心照料他。田润叶的死撑和李向前的苦熬到这时都变成了他们内心的波澜不惊:一个出于责任选择不抛弃,一个出于苦尽甘来的爱与亲情而更坚强。
文化大革命后,举国上下的阶级斗争和大锅饭都被实实在在的经济建设取代了。很快,孙少安所在的大队开始搞起了生产责任制和包干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各自悉心经营自己的庄稼,谁也不敢再像生产队大锅饭时期那样偷奸耍滑。一两年的功夫,全县改为责任制的农民就不再愁吃不上饭了,甚至有些收成好的农民还存了余粮。农闲之际,孙少安靠同学的推荐,揽到了给公社学校工地送砖的活儿。不久,赚了第一桶金的他又开了一家制砖厂;生意经历了起起落落,却也越做越大。后来在弟弟的建议下,投资翻新了村里的小学,算是为家乡做了点贡献。
· 希望之光
整个高中阶段,与孙少平交集最多的还有两个人:金波和田晓霞。他们仨都是同班同学,金波是孙少平的发小儿、好朋友、铁哥们;实际上,他们的个性相似却又不同:尽管都朴实善良,但一个沉稳内敛,一个热情活泼。金波的家境比少平家好很多,平时对少平格外照应。除了每周载着少平回家外,还经常给他粮票改善伙食。在得知少平喜欢的妹子被顾养民“抢走”了之后,还设法组织同学群殴了他一顿。后来在县城相聚后,他们又成了彼此倾诉的对象。晓霞是润叶的表妹,是润叶叔叔家的女儿;有一次,田润叶把孙少平领到他叔叔家去吃饭的时候,晓霞见过孙少平。从那以后,晓霞就记住了这个老乡,并经常跟他分享报纸上的消息;后来他们一起读报读书,成了可以交流思想的朋友。
田润叶的弟弟 - 田润生高中毕业后跟他的姐夫一起学开车、跑运输。他姐夫出事后,他便一个人出车到处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多年未见的高中同学-郝红梅。没错,就是前面那个急着改变命运的郝红梅同学。此时的她,正一边背着孩子,一边经营着自己的路边摊。我们后来才知道,她在高中毕业前,为了应付同学之间互赠礼物的压力,在供销社偷拿了几个手绢。尽管在孙少平的帮助下,她的偷窃行为没有被立刻告发,但后来传到了顾养民爷爷的耳朵里。于是乎,她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葬送在了自己的手里。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外乡人,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可命运弄人的是,她的丈夫在一次修房子的时候,被石头砸死了。润生得知这个情况后,出于同学之谊多次给她送米送面。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走到一起。
· 爱情之殇
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的小学当起了老师。起初他还跟晓霞互通书信,后来苦于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竟然主动与晓霞断了联系。与其他同学相比,他毕竟是与众不同的。通过阅读报纸和书籍,他已经对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对自己的命运和眼下的生活有更深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不平凡的追求。后来,他执意要离开村子,到外面去闯荡。离开村子后,他最初只是在县城附近的工地打工。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少平又遇到晓霞,后来两人渐生情愫,最终成为恋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欣赏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份爱情里,田晓霞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她对少平的了解更清楚,且一直以平等的心态和方式与少平相处;而少平由于对自己家境的自卑,起初对这份感情并没有多少信心。在见证了晓霞对他的浓浓爱意后,他才最终坦然接受并无比珍惜这份真实的爱情。晓霞大学毕业后到省城的报社当了记者,而少平去了铜城做了煤矿工人。两人约定:一年后再次回到他们第一次约会的山上见面。然而不幸的是,在他们约定的日期之前,晓霞在一次水灾中为了救人而牺牲。到了约定的那天,少平一个人回到了他们约定的地点。回忆与遗憾,成了堵在他心口的两块石头;斯人已逝,美景亦黯然失色。
晓霞去世后,孙少平在一次生产事故中受伤,被紧急送往省城的医院。巧合的是,他妹妹的同学,金秀恰好在这所医院实习。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孙少平逐渐康复。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金秀才突然意识到她的少平哥仅比她大四岁;且与医学院的男生相比,她觉得少平哥似乎更有男子气概。然而,她的表白并没有得到少平的回应。
后来,少平回到煤矿继续工作,继续照顾他那为救工友而牺牲的队长的家人。最后,整个故事在平静与遗憾中结束。
书评
全书记录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农村生活的变迁,故事场面宏大,情节紧凑,语言朴素且充满画面感。
上述故事概要以主人公及其朋友们的具体故事为主。然而,全书的主线并不是这些爱情故事,而是平凡世界里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每个人身边的变化;只不过这些爱情故事更容易讲清楚,而农村生活的变迁却是一个需要更大场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作者描述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生存状态的变化,反映了阶级斗争给人留下的深刻烙印,记录了土地责任制改革前后农民与各级政府官员的不同状态。与此同时,这些具体的故事不仅刻画了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丰富主线的内容,更为艰苦的生活增添了生机与希望。
从历史背景看,《平凡的世界》描述的其实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整个故事发生在1975-1984年间;当时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四人帮集团的覆灭、文化大革命的终结、第一代领导人的告别;除了政治上的变迁外,国家的主要矛盾也从阶级斗争转移到恢复生产和经济建设上来。农村逐渐实施了生产责任制,粮食产量和农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具体人物看,这又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书中描述的是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很多发生在他们个人身上的故事并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在4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故事同样会发生。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境遇不同罢了。
在这个平凡世界里,苦难似乎大于欢乐。这些苦难体现在普通农民的生存之战(与地斗)、地主富农的命运之战(与天斗),商场官场的利益之战(与人斗)、以及那些发生在平凡世界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少安失去了她的妻子,少平失去了她的爱人、金波再也没有找回他的心上人…欢乐似乎总是短暂的,而苦难却是持续的。但不论苦难与欢乐孰轻孰重,总是有那么一点希望之光,支撑着人们坚强地走下去。
唯一遗憾的是,孙少平追求更高理想的初衷到最后可能被他安于现状的心态所打败。尽管他也曾有过通过深造学习改变命运的想法,但从书中看他后来并没有坚持下去。如果还有第四册,希望他能够继续努力拼搏,最终达到新的境界和高度。
后记
与《追风筝的人》不同,这本书不是让我梦游他乡,而是梦回故乡。

那是一个叫做「真理村」的小地方。全村农民几乎都是我的远近亲戚,岁数大一点的叫爷爷奶奶,年纪和父母相仿的叫叔叔婶婶准没错,就如同本书中的金家湾、田家圪一样。
我小的时候,村子里还有生产队。但那时已经不是全村人一起营务庄稼的组织,而是经营村里预留地的;除此之外,生产队的农机车辆很好,不忙的时候可以帮助其他农户耕种,不过是要收费的。小时候常听父母说,他们年轻的时候要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才能赚到工分,到年底才能换到粮票或布票。
据说我爷爷的爷爷曾是当地的地主,但到我出生后已经没有什么阶级斗争的影响了。我爷爷后来还当过一段时间的村长;爷爷家里有五个孩子,我爸是老大。我爸的爷爷对他影响很大,鼓励他好好读书。最常听他说起的是,曾祖父对他说过:“学到的知识是谁也偷不去、抢不走的财富”。老爸也算争气,五个孩子里最爱学习,也学得最好。后来中学毕业后,考入县里的师范学院。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只用了两三年学校的教室。后来学校翻新校舍,就把我们高年级的小学生安排在村大队的闲置办公室上课。要不是后来刮了一场罕见的龙卷风,把大队的铁皮房盖刮走了,我们会一直在那里挨到小学毕业。
等到上了初中,我也有一个像金波一样的朋友。他是我初一的同桌,家里住得比较远,每天要骑车近1个小时去上课。但他一向很乐观,学习态度好得几乎不迟到。如果遇上下雨天,妈妈会提醒我邀请他到我家里吃饭或住宿,这样他就不用跋山涉水赶路回家,第二天再走路2个多小时去上课。赶上冬天上学,他就更辛苦了。一路上不知要摔几个跟头,等赶到教室的时候已经冻成了高原红。后来他没挨到毕业就辍学了,回家帮父母干活,如同少平他大哥一样。
升入县上的高中后,我也开始住校。那时候我们打饭不需要到操场上去排队,但简陋的食堂也做不出来多么美味可口的饭菜。只不过大部分同学都是农村来的,也不挑。赶上开学初,还能跟朋友出去聚餐,一块五的酸菜粉、三四块钱的锅包肉,都是难忘的家乡味道。高二那年,全校要进行文理分班。在分到我们班的理科生里,我第一眼就注意到了一个女生。后来我们很幸运地成了邻桌,变为互助学习的好朋友。高中毕业前,不知怎么惹到她,报考的时候无从了解她的去向;后来我们果然被北方两个不同城市的大学录取。大一过了快半年,才辗转了解到她的地址,于是开始通信交流。后来我向她表白,初恋一年左右,最后无疾而终。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同学没有互赠手帕,而是互赠照片。可能是为了留念,也可能是为了永久的告别。因为,有些人注定不会再见了!
如今,当年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平凡世界里奋斗着、拼搏着,但都很少再回家乡。同时家乡也已物是人非:当年的朋友们几乎没有留在农村老家的;而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家也几乎没什么变化。也许只是一张车票的距离,但我们与家乡,彼此都已经渐行渐远。
© 本文版权归 OlaCharl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