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那是执政政府、历史学家做的事情,没有一个政府在宣传爱国教育方面,不是更倾向于宣传“光亮”,避开“阴暗”。 我们都知道“战争进下到下半场”,没有所谓的“侵略和发侵略”之分,都是屠杀,都是“血腥”。 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和平”与“战争”交替进行的,甚至可以说是主要色彩,如何还要进行历史教育?以国耻教育为例,这没什么不好,如个体一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争要么警醒世人(警醒可不单是指复仇,也是防止再发生)。 反思,其实就是警醒,或者前者,或者后者。而且反思这件事总是属于个体的,它是一种理性,何为理性?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趋利避害”,在这方面我更倾向于希腊哲人对正义话题讨论中一段“甜头与苦头,一般情况下,大家当然都喜欢甜头多一点,如果告诉他,尝了甜头之后,还有苦头,那么就会引发反思,是苦头多一些还是甜头多一些,我该如何做”。 国耻教育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儿,当政者不可能在日常生活贯穿于“复仇”这件事,也不会完全不讲“复仇”这件事。 教育是一种手段,而且总是处于“潜移默化”的发展之中,最后的输出点还在“对象”(即教育的对象,个体)。
如果这一国之国民是完全理性的,这个国家不会进步。所谓完全理性,有时也表现为“我有很多假设,但我不会选择,因为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无法尽善”。进步本身就是设想与尝试相互映衬后得出的结论。
如果这一国之国民是完全不理性的,这个国家不会进步。完全不理性,有时也表现为“我的眼中只有它,以至于在奔向它的路上有些什么,我都看不见也不在乎”。最后的下场或者就是“穷兵黩武”,比如欧洲曾经的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
做这样一个情景说明我对人的某种行为的理解。
A:我比你强大,你说说看,归属这件事是属于你,还是我?
B:当然是你,但是,给我一杯羹可好?
C:是的,他说的没错。
A:不给又怎样。
B:不给,或许你会遭受损失,至少我和其他人都是不会同意的。
A打败了B之后,C:他就是痴心妄想,我和您是统一战线,怎么会帮他。
A:不错,你很好,有你一杯汤。
C:谢谢,我很满足。
A寻求一场新的胜利,更大的利益,于是找上了从不做声的D。
D:你一定要打我?
A:没错,除非你能为我的强大买单,自甘落没。
D:那不可能,你一定要打,我先告诉你,打我,那便是“不是我死就是你亡”,你考虑清楚了?
A:额,,,我考虑清楚了,不要多言。
A与D的战争开始了,打到中途A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战争陷入僵局。
A:不要打了,你我棋逢队友。
D:可以。
C成为了新的最强者再次上场。
C:你们要为我的强大买单!
A、D联手进行对C的攻伐。
A、D、C异口同声:不打了,不打了,就这样相安无事吧。
A、D、C路遇B。
B:你们好啊。
D:你们认识?
A、C:是的,我们曾经认识。
人类总是“警惕,兴奋,落寞”的存在,强大时寻求胜利,弱小时寻求制衡,总是这样交替进行的。
人类的历史不曾中断,且总在这种往复中获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