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当我跨过三十岁的年纪,似乎感叹多了许些。是否这就印证了“人啊,一个阶段,一种想法”这句话。开始不断寻找各种书籍填补心中的“空洞”。这种“空洞”与幸福指数无关、与生活无关,更无关于工作。又似乎是离开学校,离开高强度书本灌输“后遗症”吧。迷茫,说不上;奋进,与性格不符。
当我无意中买回一本书《原生家庭》,翻开第一页的“关于本书”,第一句是“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我承认我对这句话、对这本书的轻视。一页一页,我看了下去。它无愧于“振聋发聩”这个形容。
原来,我进入了“寻找自己、研究自己”的阶段。
然后我问自己,为何进入这个阶段,似乎有点突兀。想了想我现在的状态,扪心自问,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