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赴音乐的盛宴》 读后感
写在前面
选择这本书看,是偶然,不能说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但是绝对是美好音乐的爱好者。一直以来,我始终钦佩音乐创作者之伟大,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音乐,就等于说这个世界没有色彩。它给予了我很多美好的时刻:它波澜壮阔,让你热血沸腾;它温柔细语,让你很受治愈;它可爱俏皮,让你充满生命力;它呢喃细雨,陪伴着你抗拒恐惧;它有有时候也悲凉凄美,要你静静听它;它可以让你嘴角上扬,也可以让你泪流满面.....这么说来,好像音乐也有生命力一样,是的,它带给我的太多美好时刻,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
可惜自己是个音痴,甚至唱歌跑调,但不妨碍自己在古典音乐面前做个迷妹,做个乐意欣赏和分享它的人。人们常说听歌是个人私密的事情,下笔之前也怕被笑话,但因为辛丰年先生的那句话,“愿意同朋友奇文共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也自告奋勇地去分享一点读乐之乐的感悟。

这本关于古典音乐入门书对于门外汉来说,非常小巧而实用,很适合推荐给对古典音乐想了解又无从了解的人去读 。
提到古典音乐,在读这本书之前,大脑中闪现可能是莫扎特,贝多芬,巴赫,肖邦,而且这几人的名字我的脑海里没有先后之分的一团毛线。因为,我不清楚他们各自的时代风格和代表作。如果问我喜欢古典音乐哪首曲子,我只知道巴赫的《G大调大提琴组曲》,这是从陈丹青的局部这个节目前奏音乐搜罗来的,大提琴的悲伤与质感让人一下子记住了这首曲子。其他时候偶尔随机听到一些优美的小夜曲,但是很多作曲家都演奏过,只知其优美宜人,但不了解作曲者其人和曲风。
这本书首先对古典音乐的时代进行了界定。从一般意义上讲,从巴洛克时代到印象派的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17到19世纪),也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常听的风格时期。以贝多芬为界点,作者认为贝多芬是近代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贝多芬之后便是以浪漫派,后浪漫派,民族派和印象派的音乐为主,之这之前是巴洛克风格,以海顿、巴赫、亨德尔为主要代表;之后是以舒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李斯特、肖邦、瓦格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为代表,民族乐派以格里格、德沃夏克、圣桑、比才、马勒为代表,标题音乐以为以理查德施特劳斯为代表,印象派以德彪西为代表。以后便是开启现代音乐之流。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复调、宗教,节奏快更明显。其他时期音乐是主调音乐,主调只有一个主旋律,其他声部并存。而复调即多旋律同步并行,听众不容易听懂和习惯。
阅读过程中,对不同风格和时代的音乐有了了解,结合不同大家的代表作,可以知道古典音乐发展的来龙去脉。听中,也明白早期古典派音乐具有宗教感,因为很多音乐开始从宫廷教堂开始。巴洛克音乐曲子庄重肃穆适,为了场合诞生。后来普及到民间,尤其是浪漫派和后浪漫派的作品,大受民间热爱,再到后来发展成歌剧配乐;民族派音乐更是融合当地特色和民谣。
初听古典音乐,只按照是否打动你为标准,阅读过程中,发现某一个音乐家的风格也是多样的,好听的曲目也是各家都有代表作,以下不妨细说我所喜欢音乐家和曲目。
“高山仰止,虽不能至,余心向往之!”——贝多芬
贝多芬其人在我小学时候就被列入教学课文,名声大,以交响音乐和奏鸣曲最为闻名,也是本书辛先生最为偏爱的音乐家,评价其九部交响曲音乐乃是“气象万千”。然而,之前我这种对交响音乐很无感。不过在这本书里面,认识到交响曲里的欢乐颂和命运。也许我曾经在哪个场合听到,不过从未想过它出自哪里,如今认真听,命运让我感受到命运之神扣门的紧凑和重压感,震撼不已。代表贝多芬最高成就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其中欢乐颂篇章充满了真挚与崇高。在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里,面孔乐队和罗琦共同演奏了以欢乐颂旋律改编的摇滚,至今依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那么在临终之际也可以在心里默念《欢乐颂》,想着那篇极其真挚、崇高的慢乐章,含笑而逝,也不虚此生了
我以为的贝多芬作品都是是慷慨激昂的,不知他也有温暖明亮欢快的一面。例如,《致爱丽丝》 大家都很熟悉,可有多少人知道是出自他之手。
《致爱丽丝》创作背景源于42岁的贝多芬去教一个女学生,并对她产生好感后所写下这首美丽的曲子,可见他那个时候的心情无比明媚。
而创作月光奏鸣曲时,处在失恋的痛苦的抑郁中,所以听到月光曲的第一章感受到克制的抑郁与痛苦,情绪由缓而急,由克制到倾诉,你的心随着他的情绪起伏。
想想这位音乐大师26岁逐渐失聪,一生的命运坎坷, 可是创作出如此繁多的传奇大作,让人敬仰同时不免痛斥上帝的残忍。
“贝多芬音乐技能豪放,又能婉约,还有其他的变化,令人莫测......贝多芬赞颂巴赫是“大海”,那么我可以说,贝多芬是与那个大海相通而又自有其万千气象的大海。”
快乐天使 -莫扎特
他是独立音乐第一人,逐步脱离宗教色彩影响。从巴洛克音乐慢慢向古典主义转变。
莫扎特音乐给人感觉欢快明朗。比如《小星星变奏曲》特别欢快,《Menuet D major》小步舞曲,非常欢乐,可以用“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形容他的音乐作品。《土耳其进行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D调钢琴奏鸣曲》都是好听的,他的奏鸣曲适合室内反复感受。他的《G小调第40交响曲》被当代流行音乐《我不想长大》有所借鉴,听起来十分激昂欢快。其歌剧音乐《费加罗的婚礼》也是他巅峰之作。莫扎特的音乐题材比较广泛,音乐底色充满童心明快,给人欢乐和幸福感。
可是想到他短暂的一生为生计奔波,为家庭关系所累,35岁写完安魂曲,不久后离世, 让人唏嘘啊感慨啊,音符给人那么多光明,上帝却不赐予他美好生活。 听完他的《催眠曲》,想想他的一生感到心痛。
浪漫主义的到来
贝多芬总是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地写他的重大作品,颇有点像我们的诗圣杜甫的苦吟。而舒伯特则是音乐的喷泉,作品涌流而出.......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接时期。他的交响乐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 ,舒伯特最擅长写艺术歌曲了,懂得将诗艺与乐艺的结合,代表作《魔王》、《玛格丽特纺纱歌》。
音乐山水画,富有青春气息
提到门德尔松,大家不熟悉,但是说到婚礼进行曲,想必都知道,而这首曲子正是门德尔松创作。所以浪漫大师名副其实,充满仪式感的喜悦之情让人精神抖擞,欢颜笑语。而我通过这本书认识了门德尔松的《春之歌》,非常喜爱,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它歌颂春天,也是歌颂青春。这是他《无词歌集》的一首小品,是我最爱的,也许是因为简单易懂,也许因为后人添加的标题,让人联想到更多的清新典雅意象。同样还有一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极优美。这种青春律动的气息最得我心,也许我的阅历和乐历不足以去听层次丰富的音乐形式了。
他最负盛名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生机勃勃,把人世间的痛苦和丑恶忘记,富有浪漫主义之清新美,浪漫而不激烈。
“肖邦的音乐是对上帝说的”
木心先生曾说,肖邦的音乐,是对上帝说的,独自弹琴,点上蜡烛,众文豪只能偷偷躲在窗下院中听。辛先生也认为钢琴诗人肖邦是个特殊现象。
“仅用一架钢琴,他便作出了他人用一支大乐队也表现不出的大文章.....将钢琴诗化,在肖邦的笔下,钢琴才真正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唱出了任何别的乐器也不能替代的声音”
“他的作品是几乎不宜改编的,如果移植到别的乐器就变味失色”,我想这是对钢琴诗人非常高的评价。之前听了他的很多夜曲,都是当看书的背景音乐,一直都淡淡的,忧伤的,空灵的,平静的。肖邦哦,听他的曲子好像他永远都有诉不完的惆怅,一肚子的心事都化作悠远绵长的钢琴声。其中最爱是《降E大调夜曲》,开头的韵味最让人驻足,思绪随之飘散。 神奇的是,他的夜曲每一篇都听来不腻,意境长而静美,夜曲在他眼里都是美丽芬芳,若梦如烟。很多时候,美的东西有时候也难以言明其美在哪里,这也许就是肖邦多情浪漫与神秘之处。
民族风格大放异彩
俄罗斯的音乐的恢弘与深沉浪漫,柴可夫斯基舞台剧音乐无与伦比,喜欢他的《天鹅湖》,其《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被看作是莎翁同名悲剧的音译。《如船的行歌》也听出老柴的忧郁,好像也能看出沙皇时代俄罗斯人民的苦难。
北欧民族风味的原始与美妙。这里要说的就是挪威格里格的《晨曲》,没有大师的气势磅礴,山水田园的小清新地却让人心旷神怡,被评为小品中的逸品和妙品。这首曲子是格里格为易卜生的诗剧写的配乐。曲子开头非常打动人,让人联想北欧自然风光旖旎,听多了大师之后来听他的抒情小品可以说是换一种口味。
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的交响曲》,融合了波西米亚,印第安和美洲黑人音乐的因素,世界各民族都非常通爱的,我开始听,也觉得这种交响曲的气势和美妙是我所感受的范围。打动我的还有是他的《诙谐曲》,开始貌似明艳欢快,可是听到后面是一种无以言明的心酸感。
比才这位法国音乐家,作曲很多让人联想起遇到喜庆大场合,我们国家会很偏爱的,如《卡门》序曲,《阿莱城姑娘的组曲》等。
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
德彪西开启了现代音乐,慢慢脱离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其音乐受当时法国绘画艺术巅峰时期的印象派如莫奈等影响,作曲乐感是朦胧隐约,不用严谨的结构,好像画师绘画一般,画中有诗,诗中有乐。
最喜欢的是其《月光》,清淡,朴素,想到月光如洗,万籁俱寂美丽夜色。我们是怎么形容夜景的,我们又多久没有真正安静欣赏到自然夜景了,也许晚上临睡前闭上眼睛,在月光曲中,感受月上梢头的幽静夜晚。他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阿拉伯风格曲第一号》,似乎是很好的叙事诗,曲中有人,有情,真得美妙极了,需要细细体会,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梁祝,凄美动人,但是感情如同少女懵懂时期的心事般淡淡的。
有人说他的作品像中国的李商隐笔下的锦瑟,意境相同,听他的音乐好像看一幅画,不慌不忙。我要说德彪西是一个很好的印象派画家,擅长写景,充满诗情画意。
巴洛克音乐
说起巴洛克音乐代表人物,我最爱巴赫。巴洛克音乐比较难懂,那时期音乐富有宗教信仰,音乐结构较严谨,但是发自内心说不出理由的的喜欢。辛先生说“乍一听巴赫、亨德尔”那时代的作品,会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其实是古意的,他们是古意盎然的。" 对,我跟喜欢古意盎然来形容巴赫。
巴赫 这个词 bach 在德语是小溪的意思,但是贝多芬评价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他作品可以说如汪洋大海。起初喜欢他的《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因为陈丹青的局部节目而爱上。巴赫音乐总是那么冷静理性,充满质感,他的曲子超越了情感,可以上升到对宇宙浩瀚无边的思考。那时候宗教音乐离不开管风琴,所以他的音乐离不开宗教信仰和管风琴。有人说他的音乐是数学和艺术的统一, 听他的音乐好像很朴素,但有力量、有秩序的美。
《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Toccata and Fugue)这首曲子的前奏非常喜欢,出其不意的气势扑鼻而来。管风琴乐声,让人格外感到神秘未知和清醒。犹如一束彩色阳光直射暗礁海底,圣光降临。《G旋上的咏叹调》这首小提琴演奏的曲子,初次听就让人爱上,虽然极其悲伤,忧思与感动。不知道他是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无奈,才谱写出如此让世人长叹失声的曲子。《D大调小步舞曲》让你想起隔壁家练琴的小孩,但是听听还是让人心情跳跃。《G大调小步舞曲》可以说是世界最高级的摇篮曲了,这一刻只想回到童年。《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说不出来简单的美,被称为数学音乐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也有人说这首曲子有对称几何之美。
巴赫的一生从不附庸风雅迎合社会,一辈在在教堂中按部就班给人弹琴和教学,很朴素和家常的一辈子。
乐剧音乐大师-瓦格纳
对于音乐剧知之甚少,无从说起,听瓦格纳的歌剧音乐,谈不上欣赏,但是作者用很大篇幅写他的交响曲和舞台剧音乐及奇闻异事。浪漫大师瓦格纳无疑是才华横溢的,对传统歌剧音乐的改革创新,书中还描写他大受同时代的其他音乐大师的盛赞,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也是赞扬不已,周轶君在《圆桌派》节目提到她和窦文涛这样的人,是拿着保温杯泡普洱茶,然后聊瓦格纳的年纪了 。可见,瓦格纳的音乐作品是非常好的,同时听瓦格纳需要人生阅历,那么就此不谈其作品,以后有缘再见。
本书辛丰年先生介绍了从巴洛克时代、古典主义、浪漫和后浪漫主义再到印象主义时期主要音乐人的必读曲目和可读曲目,在边读边听的过程中,收获了让自己感动和喜欢的曲目。鉴于自己的理解力水平,很多曲目只是浅尝辄止,也很难让我在一时间内谈看法。这也可能证实了辛先生说的“严肃音乐,绝对不是一张坐上去很舒服的安乐椅,也不能躺在安乐椅上,无所用心,无动于衷地听”。古典音乐有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科学的,现在听不懂不代表作品不好,喜欢上某一首曲子也看缘分。也许这本书让我开始认真的去对待古典音乐。
如何倾听和理解古典音乐
我们在听音乐的时,是随意听听,不过娱乐而已,还是愿意和音乐有互动感情呢?这里辛先生提出,做个真心的,动感情的听众,才能自觉养成严肃倾听的习惯。
多听,博览和精读是关键。 听不同时期和风格的音乐,眼界宽了, 才能有比较自主的思维去判断和选择。好的音乐可以慢下来静静听和享受,想想是什么细节打动了你。辛先生提到,有些音乐可以泛听,比如读文学作品《追忆似水年华》,背景音乐可以放德彪西的作品。但是非凡之处的细节和美感需要去认真感受。文中提到“人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几小时而是活几个瞬间”,可以看出让我们共振的音乐瞬间需要认真捕捉。
有趣的一点,书中提到也不要破坏听音乐的新鲜感,好听的曲子不要机械重复播放。 “破坏一首曲子将之设为闹铃”的笑话和作者强调的新鲜感是一致的。因此辛先生是决不轻易听贝九,要听也只有摈除杂念,没有任何干扰的时候去诚心听。
当你倾听达到为乐所有而忘我之境的时候,你的时间和辛苦没有白费!"
关于听音乐技巧,需要借助形象思维和非形象思维。这里辛先生提出通感,即音乐和诗歌、绘画都可互相借鉴。当你听《田园》,想起童年光景;当你听《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和《浮士德》都会联想文学名著。也有些纯音乐,没有形象可以去联想,只能用心去感受共振的美妙,正如在美面前,语言都是苍白的。
读书有益,阅读名人传记、音乐史,看音乐评论等是非常有助我们去了解音乐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这里作者力荐《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可以是饱览音乐历史和人物代表。传记书籍,作者推荐了《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写传记的人有很多,比如罗曼罗马和傅雷都撰写过贝多芬传记,但是这本推荐的辞典中还原贝多芬为人的条目,信息量大和内容客观。阅读传记可以让人了解演奏技术和音乐之流的渊源,同时音乐家的奇闻异事也是格外引起爱乐人的好奇。萧伯纳除了是大文豪身份之外,还对音乐评论做出不少贡献,是一位快人快语,风趣幽默,直言不讳的乐评人。读他的乐评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主观、偏爱、偏憎,当然有一知半解甚至无知的因素,但其中包含着一个微妙难言的"缘“的问题,此缘与宗教神学中所谓的缘并非一回事,它指的是某些偶然的契机。
以上所所列作品和自己初次听有缘,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也能因此结缘。也许有人因为某些曲子听得太多觉得俗,也有人并没有觉得某些曲子很打动他,那么无关要紧,不同阶段,不同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对门外汉来说,听谁的作品,听哪些曲目都是个人主观性很强的问题。
古典音乐很多东西离我们遥远,可是仔细发现,其对后来音乐演变和发展影响很大,甚至在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它的影子。然而然而,我们过于把它束之高阁,甚至有意与之保持距离感,实不知,他们也活生生在我们身边。第一次知道诺基亚手机的经典铃声和当年的步步高音乐手机的广告音乐都出自古典音乐。“一闪一闪亮晶晶....”连这样的儿歌竟然也是莫扎特所作,可惜我们啊,爱音乐,但并不了解它。
所以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启蒙。通过这本书,了解乐史,通过读乐,听乐,给我一个线索去发现自己喜欢的曲子和音乐人,去了解作曲家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原来很多作曲家,都非常苦难坎坷,早期给宫廷贵族打工,寄人篱下,寻求庇护,不乏诸多大家为了生计穷苦创作。作曲人短命或者带着疾病缠绕一生。贝多芬失聪之后还能创作贝九,35岁的莫扎特在艺术创作巅峰时期生命就戛然而止。 肖邦、舒伯特等无不是生命短暂,难道天才的伟大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读完这本书,希望能与大家共享和发现世界上美的东西,同时对古典音乐的了解能从此开始.....
简单肤浅的爱乐人小白,写完之后,很是胆怯,如有纰漏,敬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