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 炫妻狂魔 文艺渣男:《浮生六记》读书
初中课文有《浮生六记》的节选文段,但是当作古文来学的,几乎没有什么乐趣,不过沈复大名鼎鼎倒是记住了。
几年前有两个朋友跟我说在读《浮生六记》,便被“种了个草”。 今年1月在一家理发店排队理发,书架上居然有这本书 ,并且封面的插图也非常“意境深远”, 一下子被吸引了,抽下来翻了一会儿,发现小时候读的“古文”也不难,回家果断买了这本书。

第一卷《闺房记乐》讲了作者初见的妻子怦然心动、然后是订婚,成婚和婚后生活:神仙眷侣就是了
妻子陈芸出身贫寒,勤俭持家,任它什么破布残枝、旧书烂画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就连一碗热粥、一个配菜也能让沈复神魂颠倒。
更令人惊讶的应该是陈芸的诗情画意和清新脱俗吧。
沈复十八岁与陈芸成婚,结婚“蜜月”之后就继续去他乡求学,却因对妻子思念太切,魂不守舍,度日如年:
“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
过了三个月,老师看不下去,就给他布置作业 (十道题),给他爹写了一封信让他暂时回家。
沈复“喜同戍人得赦”。
回家之后,正直炎炎酷暑,他和妻子住在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适合避暑 ,旁边还有一个“我取”轩,有流水、有古树,正是读书赏花的好地方。 陈芸终日陪他 “课书论古、品月评花“
两人讨论起诗词歌赋,沈复才情可圈可点的,不过他作为 古代社会的一个读书人,理所当然的吧。 令人惊讶的是出身寒门的陈芸。
二人对谈时,陈芸问沈复,你最推崇那些古文?
沈复长篇大论地说起他对《战国策》《庄子》等书、司马迁和班固等史学家的看法。
陈芸说, 学古文要有高远的见识和雄伟的气魄,女子家家很难入门,我对诗倒是有一些些领悟:杜甫的诗“锤炼精纯”,李白的诗“潇洒落拓”,与其去学习杜诗的森严 ,不如去学李诗的活泼。
沈复追问:杜甫是集大成者,大多数的学者更推崇杜诗,你为什么对李诗情有独钟?
陈芸说,杜诗格律严谨,主旨老练,但是李诗“如姑射仙子”,有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不是说杜甫比李白差,只是我自己对杜诗不怎么感冒,而对李诗则很有感觉。
然后他们继续谈了白居易、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等。
我觉得陈芸对杜诗和李白的风格的点评很准确,不知道是不是原创 ,但至少说明她读了很多。
嗯,我凭什么 居高临下地说陈芸出身贫寒就不能出口成章。。。。。。
后面的文字更是一通炫妻
沈复觉得陈芸和自己爱好相同,她通过他的眼色就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更能“懂眉语”,他的举手投足皆能被心领神会。
某日,沈复跟陈芸说,可惜你是女性,如果你能变成男的,我们可以一起“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可见古代女性不能抛头露面,到清代也还是如此)
陈芸说,不难,等我老了,如果去不了远的地方,去近的名胜,也很好呀。 (看样子,老妇是可以抛头露面的)
沈复说,等你老了,两鬓斑白,走起路来就不方便了。
陈芸说,如果今世不能,那来世呗。
沈复说,来世你做男的,我做女的,这样我可以反过来追随你(这个句子译得有点生硬)。
………
各种对白 随意撒狗粮。
一日,沈复和朋友 一起去水仙庙玩,回来之后跟陈芸讲述了他的惊艳之旅,陈芸听了之后叹气说,可惜我不是男的,去不了。
沈复于是提议说让她穿上他的衣帽,女扮男装出门游水仙庙,然后他们就真的这么干了。 不但穿上了沈复的衣服 ,还在家里练习了一下男人走路的方式,以免露出马脚,结果出门畅游,一路无人认出。
又某日,沈复要去吊唁一位逝去的先师,途中必经太湖,陈芸提议跟他一起去太湖看看,于是就跟婆家撒了个谎,说她要回娘家。 然后沈复先出门,他们在途中相遇,一起同往太湖。
到了太湖,陈芸大开眼界,叹曰:“ 今得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有人终生不能见此者!”
陈芸真是一个好驴友。
读到《闺房记乐》的一半, 我以为作者打算通篇描写和妻子相伴相依举案齐眉心有灵犀低调有趣一日三餐四季的小日子。
但, 这只是六分之一。
第二卷《闲情记趣》的第一篇便是中学课文节选的篇章,记得中学真的是逐字逐句翻译,还整篇背诵了,现在的阅读唤起了当时的记忆。
且回忆一下:

不过初中课文只是截取了这篇文章的前三分之二,最有趣的部分可能是因为有点“儿童不宜”,没有入选。我咋一看,差点惊掉半个下巴,哈哈哈哈地笑出声来,以为是误解了,不太确定,又去翻了一下译文,理解无误,再一次笑出了声音。

译文如下

😊😊😊😊😊
第三卷《坎坷记愁》
从前面两卷看来,我认为沈复至少是一个中产阶级:住在苏州沧浪亭边,父亲在官府里做事,家来还有下人(有“老妪”、“老仆”),有春花有秋月,可弄墨可赋诗,有娇妻有鸿儒,可宅居可远行,生活非常惬意。(ps :虽然读过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等人外出的pinic散文,但读到这本书我才忽然想起原来出门去pinic不是那么现代那么西方的做法。
第三卷讲了作者生活颠沛流离的另一面。 在那些诗情画意的日子里,其实两夫妇也遭受了很多,沈复其实是一个不断换工作的幕僚,应该就是一个官府里的闲职,经常干几个月就得换工作,后来还转辗经商 ,赔本之后又回来做幕僚,有时候有连续两三年处于待业状态,陈芸因为两次误会不受公婆待见,并且身患血疾。
嗯,二人在坎坷之中的依然能觅得春花秋月,煮酒论诗, 也许正是他们不同的地方。
这样的小日子持续了二十年左右,好歹是能够继续维系。
后来沈复仗义给一个邻居做借债担保人,结果借钱人跑路 ,债主向沈复讨债,沈复被迫深夜离别子女,带着重病在身的陈芸寄居在无锡朋友家,一来躲避讨债人,二来给陈芸找个地方养病。 期间二人穷困潦倒,沈复不得不到处举债。
最后陈芸早逝,客死他乡。
沈复“自陈芸之逝,戚戚无欢。春朝秋夕,登山临水,极目伤心,非悲则恨。”
后面的三卷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说 第四卷《浪游记快》讲了沈复做幕僚和短暂从商期间游遍天南地北的经历,讲到他在广州做生意一年间和当地一名妓女的艳遇和惺惺相惜,描述了广州清代时的建筑物和沙面的风情,作为一个广东银,读这段印象深刻。
第五卷《中山记历》对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贡献非常大,要严重提及一下。
沈复跟随官府“外交大臣”到访琉球中山国(清朝的附属国,包括冲绳岛, 1879年已经被日本吞并)半年的见闻。
启航几天之后,沈复见到现在闻名遐迩的钓鱼岛,他当时就是随手记了一下,他没想到立了大功。
“初九日卯刻,见彭家山,………申刻,见钓鱼台,三峰离立,如笔架,皆石骨…….有白鸟无数,绕船而行,不知所自来……..”
就是这段文字,在2010年左右,中日钓鱼岛之争时被引用来证明钓鱼岛是我国的。
到了中山国之后,半年间他记述了当地风物、各种跟“大陆”不一样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有趣的是他的归途。
他们遭遇了大量的海盗船,幸好官船上配有 几门大炮,简直就是一炮 一个准,打死了好多海盗,
“枪炮皆无虚发, 幸免于危”。
不知道为什么后来鸦片战争的时候这些大炮都哑了(沈复出访中山国是在18世纪后半叶)。
最后一卷《养生记道》讲得是沈复如何养生 ,非常中医。
通常,太史公在文章的末端都会有个“太史公曰:……..”
不由得想点评几句沈复 。
我看到了沈复浪漫、文艺的气质和浪迹天涯的冒险精神, 还有他和妻子举案齐眉的小日子。 而那些“坎坷记愁”,尤其是妻子患病去世,只是命运面前的无奈。
这让我想起康德的一句话:“如果由于生不逢时,或者由于无情自然的苛待,这样的意志完全丧失了实现其意图的能力,如果他竭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仍然如一颗宝石,自身就发射着耀眼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昨晚我和一位朋友谈起这本书,有一位朋友说,沈复有点渣。
你说, 他渣在哪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