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海:张而不扬,浪潮上岸 | 着调专访
《夏日漱石》评论量逼近5千条,《有暖气》超过1千5百条,《存盘点》1千条,《Alpha》8百条,新专辑《浪潮上岸》最后一批曝光的《起床气》上线当天就突破999+评论数;微博粉丝突破1万;周边帆布袋微博转发破千;独立音乐博主强力频推;EP《春潮》登上硬地原创音乐榜专辑/EP的Top 15;三个月音乐app后台收听量突破5百万次……

“懵的,现在还是懵的。”面对洪水般突如其来的喜爱,橘子海乐队的鼓手卿溪到现在也无法理解:“看到有人说好喜欢,喜欢得要死,就理解不了。”
主唱兼吉他手张坤明也意难平,原来自己的歌可以冲上999+,“999+”这个在音乐圈的指标性数字,曾经是多么高不可攀,“我们之前自己发的那首《1987A》,涨上去很难,玩了命才两三百条,求爷爷告奶奶找人转发,找所有认识的人、最大的大V,都发到我的初中同学群里了。”
《夏日漱石》是橘子海爆热的转折点之一,今年5月《春潮》EP上线,包含两首橘子海的最热歌曲《夏日漱石》和《有暖气》,火爆并不是瞬间的,而是“一波一波,一开始下来,然后放平,以为快要结束了,然后又上去了。”坤明介绍。
贝斯手小路(卢遥)对《夏日漱石》的走俏也记忆犹新,“这个过程可能过了一个星期,才开始涨。我们后来已经忘掉了发歌这件事,突然有一天就变到3000(条)了,也就是一两天的时间。”
过往橘子海的微博转评量都维持在个位数,却在去年12月《潮湿的形状》EP上线后节节攀升,转评百十条不在话下,也能在独立乐迷圈里呼风唤雨。这与乐队的一个重要操作不无关联——加入太合。专业行销团队的加持下,2012年底便成立的橘子海,在人气上终于有了起色。

橘子海只擅长音乐,他们自认无法胜任营销上的操作,让音乐被人听到的重任,就落在Jeff、孙洋洋等太合麦田同仁的身上,他们为橘子海排布了精心的宣传步骤——锁定海洋潮湿等主题路线、设计艺术感油画风音乐视觉、选拔时髦情侣拍音乐影片、为同调性乐队唱暖场、做音乐分享会、巡演铺设海外站次——众多高级而不失格调的操作,都让橘子海惹人瞩目。
但橘子海的音乐,是所有动作的核心,“你只要给人听,他就会喜欢。”负责企划和宣传的孙洋洋切实感受着听者的反馈:“我以前也接触别的音乐,也去推别的音乐,但橘子海的情况是第一张EP是与听众互相还不了解,在一个磨合的过程中;第二个EP出来之后,整个很好,音乐特别好,那个音乐就是你只要给人听,他就会喜欢,只要让他听到,就是这种感觉。”
贝斯手小路说,这就像超市试吃,“这个东西本来就好吃,你再拿给别人吃。”橘子海团队疯狂安利的付出,得到普遍赞许。

橘子海,从左到右:鼓手卿溪、主唱兼吉他坤明、贝斯手小路。
9月14日他们将在家乡青岛举办“胶东”专场,所有外地的观众只凭机票火车票,花1块钱即可进场观看,这又是令人称奇的策略。9月下旬橘子海将前往澳大利亚举办专场,并在年底陆续排开全国巡演,多地翘首期盼的乐迷,终于可以亲身舔一舔橘子海的味道。
在新专辑《浪潮上岸》全面曝光之际,橘子海全员接受了着调专访,揭开哥三个奇妙的缘分,还有橘子海音乐路上那些高低起伏的小故事。
采写:麻乐
起点:从朴树、五月天到英式摇滚
1 人生导师
年幼时,张坤明听了麦田守望者,便对乐队燃起兴趣。后来朴树成了他的“人生导师”,在收音机里听他唱《白桦林》,以为是翻唱苏联老歌,后来知道是朴树的创作,买了磁带喜欢得不行。朴树让张坤明对音乐创作这件事起了念想,“如果能写出那样的歌的话,就太牛了。”
千禧年读高三,他用压岁钱买了把吉他,是认真玩音乐的开端。小时候喜欢的刘德华、熊天平、张宇都被朴树、麦田守望者取代,“就是不太一样”,青春期文艺了起来。
大学顺着音乐杂志,听到Radiohead,“鬼使神差买绿洲的磁带听,一开始觉得这个东西好躁,觉得啥啊,听了一个暑假就听进去了,之后慢慢就听英式的。”也喜欢上Suede、Blur,大学组的乐队October也走英式路线,在学校甚至青岛当地小有名气。

2 石玫瑰
小路整个人高大壮实圆滚滚,体态蹒跚,谈吐从容,乐迷觉得他十分可爱。小路生于1990,从小学钢琴,初中高中听起林肯公园和枪花乐队,两千年刚过,家里有了电脑,在听歌上带来便利。高中以前听的歌,只觉得跟华语流行乐不同,但并不知道那是摇滚乐,在高中时结识几位开琴行的朋友,小路开始玩乐队,看朋友弹琴跟着学吉他。直到加入橘子海,才摸起了贝斯。
小路对英式摇滚的认知是从石玫瑰开始,在家听石玫瑰CD时,发现里面的吉他他都弹不出来,“就把我给震到,因为我平时听的歌也会去练去模仿,但这一整张每首歌我都弹不了。”往常听到一个喜欢的音乐,摸索着练怎么也能弹出个80%,但遇到石玫瑰这样的,就服了。

3 五月天
父母都是老师,卿溪小时候总被爸妈怂恿参加学校歌唱比赛,他内心抗拒,并不开心。高中听着周杰伦,对音乐创作有了认知,大学听了五月天,才对乐队有概念,也正是因为五月天,卿溪跑去学打鼓,“当时觉得大家都在学吉他,很不酷,我应该去学一个跟他们不一样的,然后现在还有点后悔。”身为编曲人和制作人,他觉得当初如果掌握一门旋律乐器,或许对现在的自己更有帮助。
“五月天对我人生太重要了。”当年歌迷要给五月天做一首歌,卿溪负责编曲,也是因为这首歌他才去学编曲。最终歌曲灌录成CD,在五月天的《鲁豫有约》上交到他们手中,也因这首歌,卿溪认识了自己的太太,跟随太太投奔到青岛。“没有做这件事情的话,这后面的事情就全部没有,后面的一切,everything。”
被一个弹吉他的朋友弹奏的不插电版《Creep》(Radiohead)震慑后,卿溪开始涉猎其英式摇滚。

4 玩乐队
橘子海的三位成员读书时期都有乐队的经历。坤明的October乐队、卿溪的包工头乐队,都在大学毕业时面临刻骨铭心的散伙。“October东西好邪门,就是你感觉到很多想法都在里面,全塞到里面。”卿溪听到October的歌曲,感觉里面都是典型的年轻人表达欲过剩的状态。收录在橘子海新专辑里的《Orange Ocean》就写在October时期。坤明读研后又组起一支叫Lazy1st的乐队,还是玩英伦。
两人工作后都还以个体身份写着歌做着歌。“和我一块儿玩的好几拨人现在都不玩了,反正就我自己坚持下来了,应该是喜欢做这个事情。”但在音乐上的坚持,坤明说并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狗血剧情,“我也没有死磕,不是毁家纾难也要做音乐,没有。”
而卿溪,一直都顺其自然,“我是觉得做乐队比较自然,也没有一定要做乐队,就是遇到了,觉得玩乐队也挺好的。”
小路在大学里的乐队都是翻唱,参加橘子海是他第一次做原创乐队,“正经玩音乐”。
结缘:青岛冒出个橘子海
5 青岛
坤明是山东淄博人,在青岛读大学便扎根,今年是他在家乡淄博跟在青岛生活时间一样长的一年。卿溪是四川人,在重庆读书,因为五月天结识了女友,便跟随着青岛籍的女友,来到这个海边城市生活,并组建了家庭。
小路家在济南,大学就读于北京,毕业后,青岛籍的父亲想让儿子回老家发展,子随父愿,一开始去青岛是为见校内网上认识的女网友,两人在网上情投意合,但当小路真的到了青岛,女生已有男友却未告知小路,所以就拉黑了他。
网友没见成,小路留下来实习,工作不顺遂,一直住在亲戚家无所事事,还在百度贴吧发了帖子寻人组乐队。
6 英伦小哥
青岛的音乐达人Jeff,读书时就在豆瓣留心本地音乐人,结识了豆瓣网友坤明和卿溪。正因为他的撮合,使得两个独自玩音乐的男人,一拍即合。
“Jeff介绍我们两个认识的。”卿溪回忆他跟坤明的相识,“他就说有一个英式小哥,你们认识一下,Jeff知道我也打鼓,然后就认识一下,一块儿玩玩吧。”
一个烤鱼局上,英式小哥坤明与卿溪第一次碰面,“当时都有点绝望了,觉得自己玩玩行了,组不组(乐队)无所谓了。”结果与志同道合的卿溪时不时切磋音乐后,一来二去有了组队的想法。
他们需要一个贝斯手。彼时辞了职的卿溪在网上四处发帖、搜罗,在百度贴吧里找到了小路半年前发的帖子,加了QQ,一个重庆鸡公煲局上两人见了面,探探底细。
“他们跟我说英式的时候,我是先查了查英式是什么,其实我一开始也没有想这么多。”玩硬摇滚和朋克出身的小路,硬是抱起贝斯玩起了英式。
7 初识
小路的贝斯是为了加入橘子海才学的,坤明和卿溪叫他练习指定的三首原创歌曲,没有贝斯的小路就抱着吉他听着歌比照着练,用吉他弹出贝斯的指法。
“准备好了,让他去见面,我记得他在超市门口,那天很冷,北风嗖嗖的。”坤明清晰地记得见面的场景。“我靠,是个胖子,行不行啊卿溪?找的什么人啊。”
“我第一次见到小路的时候,说实话也很失望。”卿溪也在一旁放冷箭:“因为他在QQ上说话的语气,不像是长成这样的。”
结果听小路一弹,他们都觉得是对的人,卿溪说:“我个人是特别在意你的乐感,因为有些人只会照着谱子弹的,但是你一听就知道他是有自己的东西的,能听出来,那些细节什么的,一看就是随便弹的,但是都是对的。”
小路自己把贝斯当吉他弹,到后来才慢慢理解贝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有圈内人被小路的贝斯震惊,说他弹奏时稳得“就像电脑点出来的一样”。

8 勤排苦练
2012年11月,乐队成立,三人聚齐,延用了坤明研究生时期乐队Lazy1st的名称,还是玩英式。三人达成共识,绝对不翻唱,只唱自己的歌,“钱少无所谓,机会不多无所谓,我们只唱自己的歌。”坤明说。
相比别人组队要磨合很久,橘子海很庆幸三个人在一起之初,技术水平和做乐队的基本概念、原则都有共识,默契值起点就不低,各自练好,到一起一合,排练效率高,“不是说到排练室了,这个和弦是什么,是D,这样就浪费时间了,也消耗人的意志。”坤明解释。
三个人对橘子海都全情投入,暴雪天气,也准时集合,坚持扛着琴走进排练室,坤明感慨:“当时觉得这帮弟兄真的是很好。”卿溪说:“我觉得这是应该的,没有什么。”
坐半小时公交,跟上着班的坤明汇合,等坤明下班,再坐四十分钟公交去排练室,这是常有的事。小路体型庞大,扛着琴在下班高峰坐公交,又热又挤,也忍了过来。
在勤奋的2014年,他们推出了乐队的首张EP《Prehistoric Romance》,三百块的话筒五百快的声卡,在家录出了七首歌。

9 橘子海
后来因为考虑到名字传播的便利,他们将乐队名字改成“橘子海”。从Lazy1st到橘子海,名字的更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三人的状态从“张坤明与他的乐手们”转变成了“三个人一起”。
过去坤明拿出的作品相对完整,编曲都有了,其他两人可发挥空间不多,卿溪说:“把他已经做好的东西演奏出来就行了,最多慢慢地加一点自己的理解,再往后面,共同创作应该是2014年2015年的事情。”共同创作之下,催生出单曲《1987A》,这首歌并没有以前作品里浓重的英式摇滚味,而是偏流行。
10 工作室
坤明是给排水设计师,负责建筑的管道设计。通常他的日程是上午去公司转一圈画画图,下午到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原本在建筑设计院做管理工作的卿溪,2017年辞职后专职做编曲、制作人的工作,还兼顾乐队,时间被切得零碎。小路则在橘子海当全职贝斯手。
乐队的低潮期,通常就是一年到头没有演出。刚刚组队时,一时找不到排练室,也愁坏了坤明,“没有排练室没法弄,求爷爷告奶奶,还有最开始演出机会少。”坤明要动用自己的老相识社会关系,多接点演出。
如今他们分摊房租,乐队与卿溪合租了上下楼的工作室,楼上是卿溪个人工作室,楼下是乐队的地盘。
11 吹牛逼
学生时期做乐队,有一搭没一搭,一年到头表演也接不上几场,而工作生活稳定后再做乐队,虽然不是全职职业乐队,“但我们要做到那个水平。”坤明说。
卿溪读书时,觉得能在重庆坚果Livehouse演一场,这辈子都值了,而现在演出反倒是家常便饭了。以前混进摇滚圈很难,必须到北京,在livehouse演出的都是传说中的大神,至今仍能回想起青涩时代对行业领头羊的仰望,“参观一个树音乐,逼格也够,够吹牛逼半年了。”坤明说。

12 做专辑
做乐队的过程中,卿溪和坤明接连当了爸爸,顾家也使得乐队排练暂时中断,只在演出前临时排练,一年多乐队都在吃老本。直到2015、2016年家庭生活慢慢理顺,他们又可以继续做音乐。
在2016年底,橘子海在微博发布一条筹划新专辑的消息,大意是他们要疯狂接演出来筹集专辑制作费。
曲目有了初步规划,歌曲也在2017、2018年有条不紊地录制,想做出更专业的录音。青岛缺乏专业的团队帮助他们完成音乐制作,而找到的专业团队,又跟橘子海的审美相左,橘子海还是选择自己慢慢摸索录音和制作。“而且我这个人,如果给我一个不是很放松的环境我弹不太好,我最好的那些riff好像都是在自己家卧室里面想出来的。”坤明说。
浪潮:想张扬又张不到位的“低调炫富”
13 签约
前面提到的撮合坤明和卿溪认识的音乐青年Jeff,也在音乐行业摸爬滚打了数年,时不时关注着橘子海的动态。当橘子海做好歌曲《Vodka》的混音后,正要上传网络,准备自主发布的当下,Jeff冒了出来,“按”住了这首歌,说:等一下,我觉得这个歌很酷,给我点时间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发行方式。卿溪复述着Jeff当时的话,他觉得光脚不怕穿鞋的,有制作费就比没有强,“怎么都是赚的。”
“Jeff问我有什么顾虑,我说你不用怕,随便谈,我们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坤明说。
于是乐队跟太合麦田签了约。
“这一年发生很多事儿,我现在才反应过来,我感觉过了得有两年。”小路感慨。

14 多元
新专辑《浪潮上岸》是橘子海的首张全长专辑,里面的歌曲跨度十余年,《Orange Ocean》写在坤明的大学时期,《夏日漱石》、《起床气》等都是前两年创作的新歌,融入City-Pop风格的《有暖气》等,是受当下音乐的影响。
对于《Orange Ocean》的收录,参与选歌的孙洋洋解释:“选这首歌是觉得它很有第一张的那种感觉。如果说第二张EP氛围感更强,第一张EP就是比较贴近于他们的本色。”
橘子海从最初的英式,走到现在的兼容并包,成长所受的影响都体现在《浪潮上岸》里。
15 潮湿
听者都觉得橘子海的音乐有潮湿的海边气息,部分原因是锁定“海洋”、“潮湿”主题的企划,但乐队认为,青岛确实带给音乐难以名状的影响,小路说:“你能听出来,是会受海边城市的影响。”
“就是在海边,具体真说不上来。”坤明附和。卿溪解释这种湿润的听感说:“就是你生活在这种环境跟生活在很干燥的内陆城市,每天很大灰那种状态,你不会写那样的东西,想不到的。那种地方就会出比较重型的音乐,工业城市都是重金属那些比较多。”
16 牛角尖
橘子海对英式的坚持曾经达到一种钻牛角尖的地步,小路回忆:“以前必须要坚持,这段不够英式,必须要怎么样。比如说我编了一段贝司,或者是我写了一个想法,明哥就说你这个不够英式,就否定我。”坤明听了哈哈大笑,“成熟了,还是融合了,不要那么狭隘。”
“他可能发现谁也改变不了谁吧。”卿溪直言,三人各有喜好和擅长的东西,找到交集融合在一起,不自觉地生发出一种风格,是现在的状态,于是橘子海的歌也在围绕着英式摇滚,做出了流行、后摇、City-Pop、Shoegaze等多元风格的探索。
每个人写的音乐存在差别,但经由坤明的声色串联起来,又十分统一。

17 英式之美
Radiohead、Oasis、Blur、Suede是坤明心中的英式摇滚四大天王,再加上后来的Muse,对他在弹琴和写作上也有一定影响。坤明赞美影响他的英式摇滚称:“我觉得他们的音乐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我是吉他手,我对吉他特别敏感。就觉得他们歌特别牛逼,没有什么模式化的东西,不土。”
卿溪觉得,喜欢这种音乐,归根结底可能与他们三人的成长有关——都是小地方出来的文艺青年。
坤明虽然幽默感爆棚,但他自认并不是外向性格,社交不多,大多时间自己独处,想事情、听歌、写东西。
“Brit Pop是有深度,但又不暴躁的那种音乐。”卿溪说。坤明对英式摇滚里丰富多彩的细节格外迷恋:“没有太多批判在里面,批判是那种戏谑式的,不是直接爆粗口。它的音乐更多不是为了发泄,有特别特别多的可能性,有才华在里面流淌。”
这种风格也影响着橘子海,“就是想张扬,但是又张不到位。”小路说。
“就是用一种很酷的方式告诉你我很牛逼,低调炫富。不是拿着吉他呃呃呃弹了半个小时,很快,这种就太土豪了,太外放了。我能弹,但是我不弹那么快,只弹几个音。”坤明补充道。
18 瞎写瞎唱
坤明大多时候在上下班的路上写歌,坐着公交,脑子就蹦出灵感。他写的歌不会预先设定议题,“全凭感觉”。一场电影就能掀起他情绪的波澜,有时歌一小时写就,有时拖个四五年。
“现在情绪拉动创作比较难,不像以前可能就是心潮澎湃要写首歌。现在可能更多的是旋律性的东西先有,然后我们再想主题。”鼓手卿溪说,随着年纪增长,创作驱动力也有变化,触发情绪的阈值会越来越高。
先有旋律编曲,“胡逼搞”、“瞎jb唱”,再填词。“很神奇,我最先录demo会瞎唱,再去听唱的是什么,后来另外写的歌词,总觉得不如一开始胡唱时那种感觉。”坤明说。
卿溪补充,虽然有时是胡唱,但心里又有一个大概的主题。这种胡唱过程中,找到舒服的音节,再激荡歌词往上靠。创作上坤明随心所欲,并不提前预定概念:“我不是说写这个歌写的是为了啥,教你们一个啥、想说啥。就是写完曲以后,歌词也是,一般是喝着酒,晚上就自己突突突突写出来。其实英文歌有一个好处,比较容易往上靠,虽然你写东西很零乱,但是你能整理出来一个脉络,可以描述一件事情。”
坤明喜欢收集有美感的英文词,“像’stellify’,一个词代表化作星辰,而且这个词也很好听。”上班的时候,他没事就把好看的单词记下来,“有些词确实很好看,我很在意这些东西。”

19 效果器
橘子海不是一个设备至上的乐队,只求音色好听,“我是一个比较反传统的人,不太在乎那些牛逼的设备。”主唱张坤明说。他曾以“2KM”的网名担任吉他中国论坛的版主,还被评为“吉他中国2013新锐版主与冷门论坛优秀版主”。
贝斯手小路也持同样观点,“我也是比较在乎这个乐器本身和人的弹奏这部分,我是不用效果器的。全靠我的手去拧,靠耳朵去听。”小路一根线一把贝斯就登场,他觉得用效果器会给自己添负担,不放松。卿溪、坤明求着他用也无济于事,坤明还给他买过不同的效果器,都被小路评价“不好使”,只能二手转卖。
“后来因为不用,我就开始研究音箱和琴本身上面的钮,发现有些东西是可以调出来的,不用非得接一个这么大的效果器在这。”小路说。
一次表演后,一个听众上前询问小路:哥你用的什么效果器,教教我们。
坤明大笑:“这就是反智。”
小路说:“你作为一个乐手,肯定乐器是最重要的,是贴近你手的乐器,而不是那一堆东西,反正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坤明则认为,是因为小路的技术和乐感足够优秀,才敢“跟人讨论返璞归真”。
20 电鼓
《浪潮上岸》里,橘子海并没有死磕用真鼓录制,卿溪直挑原因说:“主要是我自己打不好,我承认。”他对音乐最终呈现的效果要求极高,为避免差池,选择用电鼓录制,“我觉得我现在没有达到可以进棚录的水平,我要求很高,而且我又特别喜欢折腾,可能在最后还要对一些音色做调整,如果是去录音棚的话成本太高了。我用电鼓录,用软件的音色,自己去找我想要的音色,那样会便利一些。电鼓的话,如果有不精准的地方,可以后期做修整,可操作的灵活性要大一些。以后的话,可能我觉得OK,可以进棚录鼓了,去一个可以录到我想要的声音的地方,我会去试。”

橘子海为I Mean Us巡演深圳站做嘉宾。
21 删微博
橘子海人气与日俱增,乐队也越发注意自己的形象,衣服不能穿得太随便,每次上台前都想想要穿什么。坤明还有了偶像包袱,“微博删了好几个星期,六千多条,我删了好几遍!”
“他关注了很多那种……可以说吗?”一旁耿直的小路要爆料,“就是一些跟乐队没关的微博,就类似沙滩美女,养眼的那种。”
乐队笑得前仰后合,坤明不解当年自己为什么发那么多微博,“我往前翻,发的什么东西呀,什么破事都要发个微博!累死我了。”
卿溪补刀:“明哥的性格可能跟我们多少不一样,比如说我看了我什么都不做,但是明哥就会光明正大地点赞。我们已经有粉丝了,后来我说明哥你能不能……这个你别点啊。”
22 串联
企划团队将橘子海的音乐定位成“海”与“潮湿”的主题,虽然相比音乐本身,这个主题并不是首要的,但用一个概念和逻辑,将橘子海的歌曲串联起来,不断向听众输出一个海洋的概念,是橘子海和团队的共识,便于加深记忆。企划团队的孙洋洋说:“大家还是能感受到那个潮湿,因为他们的歌就是在海边。”

歌曲:生理上的感动
23 夏日漱石
有一天,坤明在工作室完善一首歌,跟着伴奏弹吉他,灵感开始后,他进入目空一切的状态,“自己弹着玩,很嗨,就录下来那个东西了。弄完以后很开心,我说这首歌肯定牛逼,怎么那么好听,听着就蹦。”
他戴着耳机坐公车回家,心想着一定要起个很酷很屌的名字,“要显得有些戏谑,就直接跳出了’夏日漱石’四个字。真的,没有任何杜撰!”他知道有个作家叫夏目漱石,但脑袋直接蹦出了这个名,都是灵机颤动的一瞬间,他还给歌曲配上了“Summer Cozy Rock”的英文名,“说不上来为什么,运气好!”
24 有暖气
《有暖气》是卿溪作曲的一首歌,名字是“瞎起”的,写歌时青岛正好来暖气,很开心。原本歌词唱的是:我住在海边城市,天冷会很冷,暖气来了,室温25度,我不用瑟瑟发抖(shake my body),我可以翩翩起舞(shake my body)。于是“shake body”的歌词延用进成品里,虽然歌曲最终讲起了爱情,但卿溪觉得还是叫《有暖气》比较好,因为爱情就是有暖气的感觉。

25 Alpha
小路执掌词曲和演唱的《Alpha》,源自他在2014年看的一部美剧,歌里有他想象的世界,这是一首跟《浪潮上岸》其它歌不同的歌,小路说:“’Alpha’在希腊语里面就是第一个的意思,我讲的是旧的世界被打破了以后,新的世界来了,就是第一个的意思。可能稍微跟橘子海其它的歌在歌词的内容上不太一样,有一点科幻小说的东西,不太生活化。”
26 存盘点
《存盘点》在做demo的时候,卿溪觉得自己写了一首有Coldplay风格的歌,于是demo起名叫CP云云,后来负责作词的坤明把名字扩展成Check Point,以这个主题,写了首关于回顾旧情的作品。
27 Orange Ocean
《Orange Ocean》是坤明上学时在宿舍弹出的歌,这也是乐队名称的由来。他觉得“橘子”和“海”这两个英文单词很美,“我喜欢O开头的词,October,还有以前有首歌叫《Overdose》。”
28 起床气
直到发专辑的前几天,橘子海才做好《起床气》的母带。原本的混音师没空,乐队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来,混完后,又有人提出听上去不对劲,大家都觉得最原始的demo里的人声感觉最好,那是用廉价话筒录的声音,于是乐队又“挖地三尺”找到最初的版本,重新混音。
坤明说:“你做好录音的准备时,你这个人不自觉地就进入战斗状态。录小样无所谓,瞎jb录啊,就是用50块的话筒。从海量素材里面揪出来,放弃了五位数的话筒声音。我们用很贵的麦克风录了一版,感情不太够,状态不太对。现在这个结果挺满意的,挺好的,各方面都平衡。”
《起床气》长达6分9秒,是专辑的结尾,从舒缓走向宏大的弦乐,卿溪透露,在做这首歌的时候,他自己产生了生理上的感动。被强大的张力裹挟着,企划团队的Jeff和孙洋洋第一次听时,也是听得激动不已。
编辑:克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