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十年的社交工具
2009年,我初中毕业,在一个苏北小镇。
那时候,用手机的人还很少,家里只有一部座机,毕业之际,同学们会互留家里的电话号码,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可以煲电话粥。没曾想,毕业后时间是有了,却不敢公然在家里和同学一直打电话。好不容易趁着爸妈外出农忙,捧着同学留言簿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按下在脑海里念了好几十遍的数字,拨通的前一秒却又迅速挂断。卷土重来,告诉自己至少要开口说句话吧,可是听到那个声音之后,却说了句“不好意思打错了。”也记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和想要通话的那个人通上电话,到现在,依稀能记得某个场景里的那张脸,却再也想不起来那个曾经让我难忘的名字。
2010年,高一,QQ和Mp3一起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了我的高中生活。
那时候一个班里只有一两个同学会带手机,还是诺基亚最畅销款。晚上回到宿舍,会借同学的手机注册一个QQ号,然后那一晚上都盘算着要加谁为好友。那时候,有两串数字记得最清楚,一个是爸爸手机号,一个就是我的QQ号。盘算了一个星期的计划,等到周末偷跑到网吧的时候,却只实行了三分之一。因为,要花太多时间去整理QQ空间了!还要利用仅有的一两个小时,去欣赏心仪的人的空间,再去留言板留下一句与众不同能引起对方注意但又不能很直白的话。永远记得那个晚上,一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看着屏幕傻笑的小女孩,在那个满是烟味、黑咕隆咚的网吧是多么地违和。
2012年,高三毕业,无意之间闯入了微博的世界。
一开始,腾讯微博是心头好。在那些没和朋友聊天的零碎时光里,就刷刷微博里的心灵鸡汤。那时候心灵鸡汤还不是像现在这样让人品尝出腻味,每一个心灵鸡汤都成了喜欢的句子,每一个喜欢的句子都去转发,再同步到QQ空间。那个暑假里,我们仿佛不曾毕业,只是在另一个时空里继续着我们另一种相聚。只是,谁也没想到,这种相聚说没就没了,走得悄无声息。
2013年,我们一边在QQ里畅谈各自的大学生活,一边对微信这种新鲜事物保持着不经意的态度。转眼间到大学毕业,微信俨然完全取代了QQ。
QQ好友列表里明明有几百个好友,但是空间里却迟迟刷新不出新的动态。与之相对的是,用的越来越多的微信,和刷的越来越多的朋友圈。视频通话、语音通话基本上取代了电话,微信聊天的便捷和免费也取代了短信。再也不用担心去看他的朋友圈会被他知晓了,也不用再费尽心思编一些没头没脑的留言了。
直到现在,微信依然是手机里和电话、短信一样的固定存在,好像是出场就设置好了一样。微信成了每日联系的必备,电话成了接收快递外卖的专属,短信则成了专收垃圾信息的桶。我卸载了QQ,卸载了微博,却从来没有卸载过微信,无形之中,微信已经和手机形成一体。
但是朋友圈却变了。它刚开始像是一个留言板,朋友来看了,或调侃或安慰或鼓励。后来,我们好像都长大了似的,再也不会因为一丁点小事,开心的或不开心的,在朋友圈大肆宣扬。再后来,大家有了各自的工作,它就渐渐变成了一个公告栏,大家在上面贴广告、炫耀、宣传、公布,以至于让那些把朋友圈宣泄情绪的人显得矫情又尴尬。
昨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试着下载了一罐,在广场闲逛,看着满屏的00后和95后自称老阿姨老男银,那一瞬间,代沟这两个字重重地砸在了我的头上。感叹自己,25岁,在十几岁孩子的眼里可不就是一个阿姨吗?
现在的自己,或许早已被各种社交软件无形之中淘汰了,很怕自己会被人嘲,所有有时候宁愿蜷缩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做个像样的成年人,没皮没脸地品尝生活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咸。
© 本文版权归 Shire_Zha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