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分国剧,凭什么爆到了最后
今年口碑最炸裂的国产剧《长安十二时辰》,终于完结了。
目前豆瓣有超过24万人打分,分数仍然高达8.4分。


无论是精致考究的服化道美术,还是电影级的视听水准,关于这部剧的优缺点,表姐已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讲,就不再多说这方面了。
但其实,看完这部剧你就会发现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不在技术层面,也不在剧本多么精巧,而是成功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角色。
即使是仅仅只出场几分钟的配角,也没有脸谱化,也都有血有肉,甚至有着各自的高光时刻。
所以,表姐今天想聊点不一样的,想说说剧中的那些人——
长安人。

张小敬
梦回长安

作为串起事件的第一主角,张小敬是整部剧的灵魂人物。
张小敬有一个类型片常见的孤胆英雄人设。
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
他强悍聪明,虽有匪气,但重情重义,内心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坚守与信仰。

因为信仰,他可以在山穷水尽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和自己的战友们一起死守烽燧堡。
他留在长安当了九年不良帅,既为了守护老闻和他的女儿闻染,也为了圆那些死在边关沙场的兄弟们,北望长安的夙愿。

可即使强悍如他,也一度被自己要保护的城市给抛弃和吞噬。
后来,靖安司为了捉狼卫,不得不启用已经沦为死囚的张小敬。
而他刚一出来,心心念念的却还是长安城里那些和他无亲无故的人们,和微不足道的烟火生活。
甚至于为了保护这些鲜活而微不足道的人与事,他愿意牺牲自己连同兄弟在内的一切。

就像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那句话一样: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张小敬正是一个热爱长安城的一切的人,守护长安,因而成了张小敬人生的最后信仰。

和官居高位的李必不同,李必视太子为信仰。他认为改朝换代可以救天下,他更想守护的是大唐的未来。
而张小敬却只是一个戎马多年的底层兵卒,他没有宏大的政治理想,他只想守护当下的长安。
所以他说:
是兵就要守长安。

很多人说张小敬太过“圣母”,做事不够果断,这样的长安根本不值得救。
表姐不这样认为,其实这恰恰是这个角色塑造最贴合人性的地方——
张小敬亦非完人,内心也在不断经历着挣扎和抉择。

当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老闻,被强权和官僚欺压至死的时候。
他化身五尊阎罗,怒杀三十四人和自己的上官,但最终却因为想要保护闻染,而选择束手就擒,甘愿蹲入死牢。

得知最关心的闻染可能被卷入狼卫行动之中,他也会近乎愚蠢地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她。
因为在他心中,情义始终大过天。
所以在调查真相的过程中,当那个不愿面对的真相越来越近,他的内心挣扎越严重。

可即使是陷入绝境孤军奋战,被全城追杀,被同袍视为不义,他依旧在坚守。
甚至当情义与正义产生冲突的时候,张小敬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了正义的一边。
因为情义之外,他还有拯救万民、拯救长安的理想。
也因此,唯独只有他有资格,说出那句狠话:
今天什么事情,都没有长安几十万人命重要。

在历经波折之后,终于解决了这最漫长的一天的危机之后,张小敬却选择悄然离开了长安城。
李必问他会去哪儿,张小敬却只是云淡风轻地说:
我是个兵,到哪儿都是个兵。

他替战友们守住了长安的危机,可他却终究无法守住这即将走向衰败的大唐盛世。
和很多人一样,张小敬梦回长安的理想消亡于这场危机的前夜。
在剧集的结尾,檀棋望着张小敬独自远去的背影说:
长安的太阳,真美!

这句台词可以说是一语双关。
既道出了此剧的内核——
长安的荣耀,是因张小敬这样的人而灿烂生辉,他就是长安的太阳。
同时也寓意着——
大唐的夕阳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崔器
铁甲依旧在

和张小敬这样生来的大英雄不同,崔器不过是个小人物。
小说里写他先天兔唇,吐字不利,说话很吃力。
这种生理的缺陷加上出身底层,让他生出了一张似乎看谁都不爽的脸。
好在依靠大哥崔六郎的人脉和照顾,私买陇右军籍、积攒军功之后,他调任长安任旅贲帅。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崔器是一个漂泊在首都的基层公务员。
他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够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因为他的肩膀上还担负着兄长的期望。

可惜的是崔器虽然野心勃勃,但囿于能力平平,一出场就是领罪之身。
围剿狼卫的行动失败,导致追丢了贼人,还间接害死了亲哥哥的性命。加上急功近利的性格,在之后与张小敬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多次拖后腿,更是出卖过靖安司和张小敬。

崔器的悲剧源自于自身的能力和性格。好大喜功却偏偏能力配不上野心,目光短浅却又自视甚高。
眼看着案件风波越闹越大,让他对靖安司失去了信心,于是为求自保的他,选择投靠右骁卫。

毕竟右骁卫负责值守皇城,离皇帝更近,出入结交的也都是官员显贵,绝对是肥差。
这本质上是小人物的一种投机心理作祟,很功利却也很现实。
就像那些被生活所胁迫过的每个人一样,年轻时心怀寰宇,立志腾达,最终不过被现实摩擦,最终默默无闻一样。
这就是无数个“崔器”们的宿命。

但崔器的内心却又并非毫无底线良知。
在崔器心中,不只有功名利禄,也有恩重如山的长兄。
所以当意外害死兄长之后,他懊恼又悔恨,非常鲁莽的不顾一切想要为兄长报仇。

他想升迁,还要带着出生入司的兄弟一起升迁,特别是牺牲了的兄弟。
为此他甚至敢以下犯上,质问大将军郭力士:
不计功,不升迁吗?
今日那些为大唐,尽忠殒命的那些人都白死了吗?

但同时,他戎马多年,心中也有军人的血性。
剧中有一幕,崔器曾和张小敬在街头谈及自己的理想。

和一心拯救长安的张小敬一样,崔器也想守长安:
可让我真觉得活得有意思的就是在长安城里,再普通不过的这些人。
大家没读过什么书,没有多少钱,也说不上有什么了不得的前途。
可他们……不,可我们都在尽心做自己的事。
所以只做旅帅不够保护他们,位子还得高一些
注意这句话,原本崔器说的是「他们」,后又改口成「我们」。

这句不经意的口误,道出了崔器的内心想法——
他内心早已把自己也当成长安的一份子。
而崔器这个角色最高光的时刻,当属他在靖安司战死的那场戏。

当右骁卫撤出靖安司,他意识到靖安司危机四伏时,崔器不顾违反军令,执意独自坚守。
龙波展开靖安司屠杀的时候,明知寡不敌众的他,却重新拾起了作为军人的责任,视死如归守家卫国。

就像那句军人的口号一样:
旅贲在,长安在!
从「陇山崔器」到「长安崔器」,为了这个信念,他一往无前,血战至死。


姚汝能
退与不退

如果说崔器和张小敬,都是在为自己内心的理想而奋斗的话,
那么姚汝能则无疑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一直在为自己的家族使命而活。
作为名相姚崇的玄孙,姚汝能从小就和太子交好,出入长安上流阶层。这种优越的身份感和传承家族荣光的使命感,让他有些眼高于顶、自命不凡。

然而作为家族唯一的后人,姚汝能在危机面前总是又怂又怕事。
他没有张小敬那样的侠肝义胆,也没有李必那种鸿鹄之志,甚至也不如崔器这样的铮铮铁骨。
为人处事风格的准则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所以在剧中,姚汝能最关心的事情只有两件:
如何明哲保身,以及给自己留后路。

初遇张小敬之时,张小敬的一个眼神,就能吓得姚汝能本能后退。
可姚汝能却称其为:「战术」。

遇到危险的时候,更是跑得比记者都快。

他既是太子身边的东宫右卫率,同时也一直暗中充当着右相安插在太子身边的暗桩。
靠着双重的身份,他可以随时选择获胜的一方站队。
由此可见他的性格,虽然怕死惜命,但又在政治上摇摆不定,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

而在龙波带领着守捉郎杀入靖安司的时候,整个靖安司称得上兵的只有姚汝能和崔器。
可比起崔器的死战到底,姚汝能却只是龟缩在门窗后面,此时的他脸上写满了恐慌。
但这个角色可爱的地方就在于——
一个圆滑了一辈子的怂人,内心却也有一杆秤。

作为从小和李必相识的人,他心中并非全无正义感,只是人微言轻,让他惯于审时度势。
可到了必须面对大是大非抉择的时候,他也有自己坚守的原则。
右相要杀李必,姚汝能上前劝解;右相要杀檀棋,他为了救檀棋而身负重伤。

当靖安司在大火中毁于一旦,他看着崔器战死在他面前,看着徐宾烧成碳的尸身,他的内心终于产生了动摇。
姚汝能这个角色最高光的时刻,当属在李必和张小敬等人全部陷入困局的时候。
这个平生最擅长战术后退的人,终于硬气了一回。

冒险夺回了望楼传讯的指挥权,在关键一刻,向其他人发出信号:
不退!
让本来已经对长安心寒的张小敬得以喘息,重新燃起守卫长安的信念。

姚汝能一直在思考——
是退,还是不退?
他有世故圆滑的一面,但同时良心未泯,家族傲骨不曾忘却。
这种矛盾挣扎让角色的人物弧光变得相当丰满,让人仿佛看到一个被权欲和良心支配的优柔寡断之人。


徐宾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表面上看,《长安十二时辰》是一个反恐故事,但本质上却是在讲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而这群理想主义者中,除了主角之外,最让表姐印象深刻的还有大反派徐宾。
作为一部改编剧,《长安》最出彩的地方是——
编剧一直在做加法,角色虽然脱胎于原著,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原著层面。

徐宾这个原著中戏份不多的功能性配角,在剧中被塑造得鲜活动人,成为了整部剧的高光角色。
他和崔器一样,都是漂泊在长安这座大都会里的边缘小人物,一名无人关注的八品小吏。
但不同之处在于,徐宾有技术。
他精通大案牍术,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大数据」。
在剧中这种技术被描绘得神乎其神,小到档案查询、缉盗追凶,大到国家财政治理、政策厘定,徐宾都能通过数据网络来解决。
通过挂在脖子里的算绳,徐宾不断强化训练自己的记忆力,让自己逐渐成为靖安司的枢纽。

与此同时,他还醉心于造纸术。
为此甚至耗尽了自己的俸禄,仅仅只是希望能用造纸改变大唐的官场积弊。
他不会在官场上钻营逢迎,只醉心于钻研技术,爱书如命的他情愿终身只做八品主事。

在当时腐败横行的长安官场,纯粹到了极致的徐宾,简直就是一个异类。
所以作为好友的张小敬才会说:
徐宾是一个痴人。

可痴人也有梦想。
作为“人形数据库”的徐宾,内心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胸怀和抱负。
徐宾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盛世的危机,并对大唐繁华背后的败象洞若观火。
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渴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为此,他专门制定了一套新式税法,甚至获得了同样才华满腹的书生程参的高度赞誉:
此税法比均田令更懂民心,比租庸调更顺应民间实情。
竟然堵住了所有底下督办官吏的舞弊门路。
用此税法,则百姓安生,朝廷也有钱可收了。
然而徐宾虽有鲲鹏之志,也有经国治世之才,却困于没有伯乐赏识。

没有人在意一个小人物的政治理想,即使连身边的张小敬和李必都不理解。所以这个多年来怀才不遇的老实人,决定向高高在上的皇权发起挑战。
就像他扶持龙波成立的幕后组织「蚍蜉」的名字一样——
他要做那只可以撼动参天大树的蚍蜉。

当他站在城楼上当着众多百姓的面,红着眼眶的质问着皇帝的种种错误,导致官场黑暗、吏治腐败、民生凋零。
直到这一刻,他才说出了自己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治世之才,有做宰相的能力。

为了证明自己,他算计好一切,更算准了人心,只为了做成这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人这一生,总要做一件让自己得意的事,才好意思闭眼。
徐宾这个角色的悲剧,就源自于他自身在理想和现实间,所承受的巨大落差。
换句话说,倘若没有那些官场黑暗,这个纯粹的痴人或许就不会开启这场危险的游戏。

这一天的长安终于过去,看似惊心动魄,但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
李必上山修道,何监告老还乡,右相还是右相,太子还是太子,圣人还是圣人。
但如同结尾那轮太阳寓意的一样,大唐要遭受的更凶猛风浪的还在后面。
十一年后,也就是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随后洛阳沦陷,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
圣人携贵妃仓皇出逃,行到马嵬坡,六军愤怒,士兵哗变,纷纷要求赐死杨贵妃,杀死权臣杨国忠等人。
后来,唐朝小吏华阴县尉姚汝能在著作的《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中这样记载到:
杨国忠曰:「禄山已为枭獍,逼迫君父,汝等更相仿效邪?」众军曰:「尔是逆贼,更道何人?」
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
长安有难,张小敬信守诺言,如期归来。
但大唐盛世,终究还是不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了衰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