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
最近看国家宝藏,确实被深深震撼,重新对宝物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最喜欢节目对宝物前世今生故事的讲述,仿佛被拉回过去,置身于历史长流中,理解宝物背后的故事、意义和文化,对当下有所触有所感有所启。就如同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楚艳所说的:“知来处,明去处。” 这便是历史意义之所在。透过文物这个载体,知晓过去,打开未来。

印象最深的是绢衣彩绘木俑和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这两期,不经感叹,原来古人在早起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精致细腻之处又充满智慧。
绢衣彩绘木俑身着初唐服饰,历经千年,服饰虽有破损,颜色却依然艳丽,明亮的颜色取自植物染料,经历多重工序,依然历久弥新,古人大胆用色,精细设计,色彩搭配用料选材衣领设计都颇有巧妙的心思。艳丽的服饰无不处处在显示着大唐的自信和大方。通过大唐服饰的再学习再研究和再现,可以学习传承古人的审美精神和展现我们中国独有的审美。


而张朋川大师则分享了他对彩陶一番独到的审美见解。就如朱光潜所说: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平时逛博物馆总是走马观花,主要是不了解背后的历史,其次是不懂如何欣赏文物。经张朋川老师一解说,才明白原来文物之所以宝贵不仅仅是其背后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本身的造诣和艺术美感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



如果我们用游目法来欣赏彩陶,就能发现其展开是一个个不断重复的图形,源源不断,充满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从上往下看彩陶瓶,又是一番惊艳的景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似乎找不到起点也找不到重点。不禁感叹,艺术何等奇妙。

特别钦佩张朋川和楚艳这样的艺术家,一生孜孜不倦地在研究着古人的艺术,并用其专长在保留传承这些艺术和发扬光大。他们的匠人之心就是朱光潜笔下所说的:把自己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情趣和理想,不斤斤利害于得失。这样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